窝牛号

客家人的煎堆

路边青草/文图

粤东闽西一带的客家人生活居住的地方,多是山区,所以虽地处南方,但吃的东西做工往往并不细腻精致,走的是比较粗放简陋的路线,从一个当地最常见的小吃就可见一斑。

客家地区的人都比较喜欢用米、面做各式小食,并且以“粄”字贯名(相当于一些地方的饼、粿),种类丰富。什么糖粄、酿粄、老鼠粄、番薯粄、碗粄、粄皮、发粄、灰水粄、艾粄、笋粄、萝卜粄、线刀粄、黄粄、仙人粄、药粄、绿豆粄等等的,煎、炸、蒸、煮、炒、焖、煲的做法都有。

但是,最常见的是“煎粄”,有些地方的客家口语里也叫作“煎堆”,可说是客家小吃中最大众化、也是最普遍常见的代表,平时有人做吃,年节更有。尤其是每到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煎炸十数斤米的煎粄,一家人围在灶边,做、煎、吃,其乐融融,这也是客家乡村人家中,逢春节时最热闹温馨的场景之一。家中人口多、亲友客人多的,甚至一煎就是三几斗米,一斗米就是20斤,几斗米煎出来的粄,足可以装几大箩筐,既作点心零食,也可作送礼物品。

煎粄,不只客家地区才有,用米面做的小食品,是全国各地哪里都见得到,但客家人用米做的各式粄的种类,可能是最丰富的,所以我在这里说是“客家人的煎粄”。其实,很多小食品都是全国各个地方都见得到有的,并不是某个地方独有的特产,只是可能某些地方做的比较有名而已。比如米粉,也有东莞米粉、桂林米粉、长沙米粉、重庆酸辣粉等等的,饼也有某些地方的大饼就特别的有名,包子也有某些地方的包子就特别有名,等等。这些地方就会在这些小食品的名字前加上自己地方的名号,但并不是专门指这个地方才做得出来,只是它的名气广和大一些而已。

煎粄,做法不复杂,就是把新鲜糯米在水里浸泡一天发酵之后,磨成米粉,然后用糖水搓成米团,再捏成一个个小丸子,下油锅煎炸出来的小食品,在表面一层通常还会粘些花生芝麻的(因为单纯用糯米太过柔软,所以有的人也会拌一些籼米)。客家人做煎粄,大概就如北方人揉面做馒头差不多,不同的是,北方人把馒头当主食,天天做,用的材料是面粉,客家人把煎粄当小吃,偶尔做,用的材料是米粉。根据火候和煎炸的时间,煎出来的粄,有软、硬、酥脆之分,有人喜欢吃柔软的,有人喜欢吃硬实的,有人喜欢吃酥脆的,看各人的爱好和牙齿的水平了。

如果要说有注意事项的话,就是糖水的熬制,并不是随便用糖调成水去搓米团就行的,而是要把糖水盛入大锅或者大煲当中,温火慢慢熬,直到糖水浓稠到“滴水成珠”方可——就是用筷子沾一些糖水,滴入盛了清水的碗中,糖水在清水中形成一粒珠状,不是立马溶于水中的程度。然后,就用这可以“滴水成珠”的糖水,把米粉搓成团。用黄糖水拌的,煎出来的粄,外观颜色会深暗一些;用白糖水拌的,外观则黄亮一些。

因为是用糖水搓成的团,所以煎粄大多是甜的。但也有是咸的,那就是用盐水搓拌米团的了,同时还会加些葱花或者韭菜混在一块,以增加香味,因为是咸香的,所以也叫“味粄”,但通常不是小丸子状,而是做成饼状。

在春天时做煎粄的话,还可混和一些野外生长的春草,风味更佳。

艾草,很多人应该都是不陌生的了,那是人们喜欢吃的一种野菜,入春到清明前后,生长最旺,很多人家里都会去采来艾草蒸艾粄,也叫“青粄”,因为蒸出来颜色碧绿的缘故,所以谓之为“青”。经常说“春天踏青”,就是到了春天的时候,野外的花草树木,都长出了新叶,到处一片绿油油的景色很漂亮,去户外采摘来野生的艾草,以及一种客家话里叫“抽叶”的野草叶,把它们用水煮熟后,捶烂剁碎,与米粉混在一块搓成团,捏成饼状、块状、或者丸子状,蒸成粄后,青绿喜人,所以名为“青粄”,也可叫为“抽叶粄”。食之软韧可口,还有一股非常浓郁的艾草和抽叶的草香气味,味道很是特别。不是蒸而是煎炸的话,则不那么青绿喜人,表面灰黑色的,但也同样叫“青粄”。

在街市上,也是长年有煎粄零卖的,到得年节更多,因为现在的年头,生活好了,“懒人”也就更多了,自己懒动手做,那就花钱去买个几斤、几十斤吧!所以倒也让卖煎粄的小商贩心情更乐,因为订单多了,虽然忙碌了许多,但是生意更好了,钱也赚得更多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