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油糕咋做的

文/王民官

已经进了腊月门,再过十几天就要过年了,特别想吃我妈做的油糕。

这油糕虽然各地的做法不同,但山西的油糕,以黄米面为皮,枣泥和豆沙等食料为馅,经油炸制成,是很有山西特色的小吃。山西油糕的种类很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云片糕、枣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的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称;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因“糕”与“高”谐音,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贵之意,人们往往在年节或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过生日、老人寿诞、起房盖屋时食用,故又称年糕、喜糕。多年来,油糕伴随着人们送旧迎新,庆贺道喜,成为山西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在山西做油糕,特指是用蒸熟的黄米面包了馅料之后炸出来的。这种黄米面是用黍磨出的面粉,山西很多地方称黍为大黄米或者软米。黍,乃是五谷之首,在山西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是炎帝在长治羊头山鞭百草时所得。远古时,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商周时有“角黍”粽;秦汉时,便有了黍糕;到了唐代,就有了油炸糕。如果让时间倒退到唐朝,就会发现,那时北方人们吃的主食很少有白面,基本是黄米面(黍子)、小米(粟,通称谷子)、荞麦、莜麦。尤其是黄米面(黍子),简直是唐朝(含)之前的北方人最常吃的主食。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以后,先后在今三原县的北部原区兴建了开国皇帝李渊以及敬宗李湛、武宗李炎等帝王的宏大陵园,即献陵、庄陵、端陵。于是三原的北部原区便成了唐王室巡拜陵、从事狩猎的重要场所,经常是帝王御驾前往,王公大臣们的活动也甚为频繁,以致路上行人常年络绎不绝。这条道路上有个村子距京城长安和原区均不远,便成了皇家往返休息的重要场所,人称“王店”。这个村也成了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常来常往的地方,随之兴起了物资交流、集市贸易,王店也成了兴旺繁华的“王店集”。

据传说,在“王店集”上有一个专门制作油糕的小吃店,制成的油糕外皮起泡、酥松润滑、馅软甜香,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有一天,被前往北原狩猎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尝,连连赞道“好、好、好,见风消”。对泡泡油糕赞不绝口,并将其作为宫廷食品。于是该店的名声大振,生意非常兴隆,小吃店经营的油糕也得以广泛流传。唐中宗在位时,宫廷中有一种制度,即大臣初拜官或升迁,照例要献食于天子,名叫“烧尾”。烧尾是指神话传说中“鱼龙变化”的故事,凡是有跃上龙门的鲤鱼,必有天火(雷电)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为真正的龙。大臣们为了献媚取宠,向“真龙天子”进宴,当然就叫做烧尾了。唐景德镇龙二年(公元708年),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后,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有一款名点叫“见风消”,就是泡泡油糕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已是轻如白纱,薄如蝉翼,入口即消,真是巧夺天工。经过历代相传至今,泡泡油糕久盛不衰。

到了清代时,油糕因其有“寿意”入满汉全席。山西省侯马地区有一道油炸糕叫太后泡泡糕,深得慈禧欢心。用人参、党参、黄芪等泡水和面,用玫瑰、青梅、樱桃、核桃仁、白糖等调馅,当包好的油糕入锅之后,便会膨胀开花,故而被称为“泡泡糕”。当年慈禧西逃时,随驾备膳的御厨许德盛半路生病,无法与大队人马继续西行,便留在了山西侯马地区,病好了之后就做起了饮食买卖,后年老体衰时,便在当地找了一忠厚老实之人,将这门手艺传了出去,如今成了侯马地方名吃。

直到今天在山西省大同、忻州、吕梁一带,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粮食,可以在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包粽子,可以做黄米蒸糕,还可以磨成黄米面,做油炸糕。大同人招待贵客时,喜欢做鸡肉蘸糕,这糕就是用黍米面制成。把黍子去皮,磨成面粉,用水拌成粉团状,然后在锅里蒸制,再用手揉成块儿状,最后可在糕块儿上面涂点食用油,黄糕就做好了。客来的时候,把黄糕蘸上肉汤配上肉吃,尤其是用鸡肉蘸黄糕,是最讲究的吃法。有人认为这就是孟浩然诗中说的:“故人具鸡黍”中的鸡黍——鸡肉蘸黄糕。

在山西人心中,面有着丰富的含义。漫长的黄米面大行其道的时代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小麦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主要食物。而对于山西人,面粉的意义是异常丰富的,黄米面、小麦面、莜面、荞面、豆面、玉米面、高粱面……

山西人在食用五谷杂粮方面经验丰富。传统养生学说,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现代养生学说,微量元素、优质蛋白来自于粮食。科学证明,一周吃三次米、麦之外的杂粮,有益身体健康。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家里,吃油糕也是逢年过节、或者是家里有大事要办的时候,才能饱餐一顿,在平常的日子里,还是很少能吃得到的。一般村里遇到谁家操办婚丧嫁娶等大事,都是把油糕片儿汤作为早餐的标配,家家如此。

记得每年快到腊月二十八、九的那几天,我们家里便开始忙着做油糕了。做油糕的食材,基本上是选当年大黄米磨成的糕面。这糕面如果好吃的话,也是分地区的,总感觉太原东面的榆次、寿阳,西面的吕梁,北面的忻州、大同等地,因气候原因,所种出来的黍子黄米磨成的面,做出来的油糕筋道、有嚼劲、更好吃。

做油糕的食材很重要,但在制作的过程中,也还是有一定的手艺工夫在里面。我妈做的时候,是先在瓦盆里放上黄米面,再往黄米面里加入适量温热的清水,拌成不干不湿的面疙瘩,感觉达到用手能捏成块,放开即松散的状态,便可以了。然后座上大铁锅,把黄米面团捏成小饼型或小窝头状,放入祭盔儿(太原方言,蒸糕面用的泥土烧制的粗瓷器)里,铺上湿笼布,或者是支上木笼屉,在笼屉里放入黄米面也一样,用火大约半个小时左右蒸熟。将蒸熟的黄米面倒入盆里后,立刻用手抹上食用油开始和面。这一过程,那面很烫、很粘手,但也要尽量在较短的时间里,把面团和好。然后,放在案板上抹上适量的食用油,把面团在案上揉成长条,下好剂子。用手取一块剂子捏成圆片,包入适量的枣泥红豆馅、封口,再揉成个圆团,然后按扁,成圆饼状。

这枣泥也是选用吕梁柳林或东山上好的红枣,再把选好的红豆,头天晚上泡上一晚,然后煮的时候,放在锅里一起煮烂熟。在调馅的时候,把煮好的枣和红豆搅在一起,尽量把枣核挑出来,偶尔没有拿净的时候,在包糕的过程中,放馅时再挑拣出来一些。在包油糕时,收口做成圆饼状,也有时做一些蔬菜粉条或炒鸡蛋馅的油糕,包成类似饺子一样的形状。一般是红枣豆馅的成饼状,包菜的做成圆宝或饺子模样,为的是吃的时候好区分开来。实际上,这时还没有下油锅的枣红豆馅油糕便可以吃了,只是吃了不大好消化。

如果此时想油炸,则在锅中倒上胡麻油,其它的油也可以,但不如胡麻油炸出来的香甜、味纯。油温不要太高,待油烧至七分热的时候,下入包好的油糕,待浮起,两面炸成金黄色捞出,即可盛在碟子里上桌了。如果嫌口感硬的话,可将炸好的油糕放在一个盆里,盖上盖子再捂一会儿,吃起来,就感觉有那种外焦里嫩,色泽金黄,香味扑鼻,软黏滑润,甜香可口的味道。

在油炸的过程中,火候的掌握也非常关键。如果锅内油花四溅,便是火大,皮易黑,馅还没有炸透,炸不熟,味不佳;如果油面平稳,只冒泡是小火,糕脱皮易破裂,馅容易外流,味道也不好;只有在油平缓翻滚时,糕坯下锅就漂起来的火候,才是最为合适。所以,油糕包好了,能不能炸好,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想想我们回老家太原也都快三年了,也吃了不少地方饭店的油糕。总的感觉小吴苑有一黄河人家饭店,是把枣和黄米面卷在一起,切成薄片一起炸的,感觉挺好吃。然后就是小店南流涧的伟伟羊汤店的炸油糕也很有特色,喝着羊汤,就着油糕,也很好吃。还有同学从杏花岭区桃园北路与桃园西二巷交叉口买的贾师傅油糕,拿回到家里炸着吃,也很好吃。至于在市场或是超市里买的十个一袋的,号称黄米或是糯米油糕,质量也是一般。吃来吃去,感觉还是当年我妈做的油糕好吃。这可不是光我自己这么认为,而是从前吃过我妈做的油糕的同学,特别是和我从青岛一起回来的夫人,是以她吃过的油糕口味作为标准的。

所以,走遍天南海北,吃过很多地方的油糕,不得不说一句实话,感觉还是我妈做的油糕最好吃,那叫一个香,吃了还想吃。想吃油炸糕的时候,便也想起了我妈!

(太原道 2022-01-21 17:00发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