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合阳xuan面

合 阳 人 的 踅 面

文/董刚

没吃踅面没看线(戏),没有到过合阳县,到合阳县,一定要吃踅面。

合阳人对踅面感情极深,是外地人难以理解的。根在合阳,不管你身处何方,哪怕漂洋过海,走了十万八千里,回到合阳,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家踅面馆,咥一碗合阳踅面,片刻之间,四肢舒坦。合阳人大抵如此,爱吃,那没商量。

外地人第一次见踅面,百思不得其解:看起来黑乎乎,其貌不扬,好吃吗?锅里一过水就捞,能熟吗?红油辣椒漂了一层,辣不死人吗?经不住热情好客的合阳人再三邀请,这就来一碗。一尝之下,大呼过瘾:咬到嘴里筋,吃到肚里香;一碗难解馋,片刻咥个光。

合阳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食踅面,上会赶集,少不了两碗踅面,一个个吃得满嘴红油,即使是穿着入时的大姑娘小媳妇也丝毫不觉难为情,反而觉得这才吃出味儿来了。逢到过春节,许多家都是专门订做几十斤,准备好红油辣椒,以便招待亲朋好友;碰到接待外地来客,踅面更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踅面在合阳,早已深入人心,根植于合阳人的记忆里。合阳向称古莘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诗经之源》、印光故里、中华烹饪之祖伊尹的故乡。这世界最早的方便面——踅面,也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深受人们的喜爱。合阳人爱合阳,那种感情往往就在一碗踅面里,能吃出味道,吃出情感,吃出文化,那就一定是合阳人。

关于踅面,合阳人的话题说不完。有一合阳人定居美国,临终奄奄一息时有两大心愿,一是埋在合阳,二是再咥一碗合阳踅面。多年不在老家,村里人几乎都不认识了,怎么回来安葬呀?幸好还有远亲,答应他埋在合阳,这人一喜之下,便能下床走路,回到合阳,天天吃踅面,竟然再活了七年才去世。

另有一老人咽气前,叮嘱子女去集市,给自己端一碗踅面回来。踅面回来,老人已离世。子女悲痛万分,感到自己不孝,没能让父亲临终吃上一碗踅面,遂订购一百斤踅面,为父亲陪葬。

上世纪30年代,百良莘村有一阴阳先生,去百良雷家巷,适逢人家家里吃踅面,就邀请他吃。这阴阳先生客气推辞,主人信以为真,没让他吃。这阴阳先生竟怀恨在心,回家后做法,诅咒那家人。结果那家长子因病去世,女儿神经失常,两个孙女痴癫(参见拙作《傻娘》《傻子的世界》),可谓是“一碗踅面引发的数代恩怨”。

初中之时,常有同学打赌,以踅面为赌注。一英语老师长相出众,时髦漂亮,学生喜欢八卦她。有一女同学,与之来往甚密,两同学为老师与这名女生是否亲属而打赌,赌注两碗踅面。后又以踅面为赌注,猜这名老师当天内裤的颜色。那时淳朴,这老师喜穿裙子,有捣蛋者故意弯腰捡东西偷窥。到底谁赢了我不知道,有人告诉了英语老师,这两名学生恼羞成怒,暴揍告密者。

另有北阿长村两同学为双胞胎,村里夜间放电影,踅面摊子也摆上了。老二想吃没钱,就和踅面老板打赌,自己可以吃五碗,能吃完不要收自己钱。连吃三碗,借口如厕,叫来老大顶替,再吃两碗,老板竟忽然没有发现,愿赌服输,自认倒霉。

合阳人爱踅面,踅面到底啥意思?踅”即“折足”,是个会意字,在关中方言中是“转来转去”的意思。因为踅面从和面、摊饼到下面、捞面甚至调调料的每一个程序,都有“踅”的动作在里边,因而得名。《西厢记》有“四野风来,左右乱踅”句。以读音和制作方法论,都正好是合阳的这种踅面。“踅”字是个冷僻字,清代合阳人编了一本《土音杂字》,找了一个古音又读“xué”的“页”字来为“踅”字注音。但知道这个古音的人实在太少了,结果弄巧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读“yè”,而没有人读“踅xué”,外地人到合阳更是按字读音,这样一来,便把“踅面”弄成“页面”了,造成误会。踅面,也有写作“旋面”或“页面”的。是因为“旋”字在合阳方言里念“踅”,意思是盘旋、折回、来回走动。

踅面据说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究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汉朝初年,魏王豹反汉,韩信奉命出兵平叛,准备在洽川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10万士兵的吃饭问题。如果埋锅造饭,敌兵就会从烟火的大小多少判断兵力的强弱,是兵家大忌。韩信让以当地盛产的荞麦为原料,烙成薄饼,发给士兵,这种面饼携带方便,吃时便捷,只要在开水中一涮,再调上盐、醋即可,做为行军打仗的快餐食品。这种食品一方面适应战争方便快捷的特点,一方面又照顾了北方将士喜食面食的习惯。相传韩信首创的这一面食做法,在洽川西塬坊镇一带保留下来,并相当有名。

百良侯卒村是汉淮阴侯韩信练兵的地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兵家领军打仗的至上法宝。如果踅面是韩信发明,发明地应在侯卒更为确切,坊镇一带只是10万士兵战时安营扎寨之地。

也有人说踅面起源于王村镇。据年老者讲,合阳最早卖踅面的地方是王村,王村的踅面是用麦面而做。王村镇因有丰富的煤资源而闻名,矿工每天要下井,早上下井前吃上两碗能顶硬的踅面,就能熬到天黑,现在王村街上依然有两家门店经营着麦面踅面,生意红红火火,有人专门赶路去吃,亦有去澄拉煤经王村,而非源地之说。

同家庄镇的人认为踅面出自他们那儿。踅面是同家庄三池一带独有的荞面系列面食(踅面、饸饸、刀削面、馇子、凉粉)的代表产品之一,荞面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开花发芽。踅面首当其冲,是这一系列面食的第一个产品,也是这一块大地上先祖们聪明智慧的结晶。

踅面起源最贴切的说法,还是要从自然灾害谈起。在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影响,秧苗枯死或主栽作物失收后,可以在主栽作物收获后,补种一料荞麦。荞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备荒救荒作物之一。因它栽培比较简单,全生育期极短,水肥条件要求不高,从种到收一般只有七十到九十天,早熟品种五十多天即可收获。当遇到自然灾害时,“荞面”自然而然就成了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食。

合阳人做的踅面,是用七成荞面与三成小麦面混合制作的一种面食。食用虽然方便,制作过程却比较复杂,要求也比较严格,可分为磨面、和面、摊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

卖踅面的人讲究亲自动手,挑选上等荞麦与上等小麦,拣净淘好,磨成细面。然后用七成荞面与三成小麦面,要用能装四五十斤的大瓷盆,在面粉里添上适量的水,用一根粗木棒顺同一方向搅拌,这是关键的一环,必须稀稠得当,搅拌均匀。面糊和得好,摊出的面更好。

备用两个平底直径二尺多、重达40余斤的铁鏊,其形状中间略高而四周缓慢变低。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在鏊中心,迅速用半月形木踅子由中间向四周摊刮,再由外沿向中心摊刮,划开摊平,使其成为大约一个铜元厚的圆饼。稍顷,待一面受火变硬翻过来尽快移至另一个铁鏊烤烙,饼子烙到七八成熟时即可,烙好后先要一张张垒好,叫做“合”,目的是避免水分消耗,保持柔软状态。然后再一张张摊开,揭起晾在阴凉处,在木椽上晾凉。面饼的直径一般在一尺八到二尺一之间。

等面饼完全凉后,叠在一起,折成四折,切成细条,讲究切成的宽窄和面饼薄厚一样,四棱见线,才显功夫。整齐地放在一种特制木箱里,盖上干湿布,准备食用。这样的踅面,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两三天。

吃时把水烧开,再放少许盐,以防面入锅中变粘。抓一把切好的面投入锅中,用筷子须锅一搅,便可捞起。踅面是快餐。不要等,二分钟即可盛到面前。或干捞,或带汤,悉听尊便,须手再用笊篱捞一些鱼儿粉,然后调上大油(白油)或大油辣椒(红油)、清油辣椒、盐、醋、蘸一点花椒面,撒一捏葱花,便可食用了。吃踅面时大油必不可少,荞面调上大油,才软和好吃。

合阳踅面作为方便面鼻祖,一直以来都是在合阳及周边范围内,以面馆的形式存在,没有合适的外包装,无法携带,阻碍了踅面的推广。近年来,合阳人不断创新,经过多次技术改进,现在的踅面已经突破存储运输的瓶颈,可以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有朋友带到了国外。

踅面好吃不贵,便宜实惠,任谁都可以携三五好友,来到一家踅面店豪爽一把,桌子一拍:老板,给咱一人来一碗踅面,今儿个我请客!七八月是合阳人摘花椒的季节,椒农繁忙,往往不做饭,踅面生意此时更好,供不应求,下午四五点就吃不到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踅面是合阳人想家的味道。我离开合阳二十一年,和大多数在外的合阳人一样,每回合阳,必吃踅面。虽说这踅面已经远销各地,但那不一样的味道,也只有在合阳才能品味得到。要吃正宗的合阳踅面,还是得回到合阳来。

2019/8/26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