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丝糕一什么意思

大概正因为一些老北京的传统食品消逝了,包括那些平民百姓多少代留传下来的普通吃食也消逝了,所以人们,特别是老北京人中的老人对保留下来的那些食品特别珍惜。人们在交谈中经常谈到一些已经消逝或正濒临消逝的食品时,似乎都想把这食品从来历到做法全弄清楚,但我觉得已经非常难了。就我本人讲,从小就是什么好吃就吃什么,谁关心其来历和做法呀。大家都开始关心这些啦,也就启发我的思考热情,趁着记忆力还好,想到哪儿说哪儿吧。好歹老北京的老人不少还健在,我的一些文章充其量能起个线索作用就知足了。

“丝糕”,应该算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也是老北京人主食之一。不过这一主食可不是经常出现在平民百姓的餐桌上,大概截至我童年时代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丝糕也是偶尔成为平民百姓一顿吃食。所以“丝糕”虽平民百姓的俗食,却“俗”中透着“雅”,那时候说“雅哉丝糕”似乎并不过分!

“丝糕”,是民间百姓的一般称呼,也有看到蒸熟的丝糕是个大圆饼形,而且可以用手撕着吃,所以戏称“撕糕”。据说有文人偶发思绪,亦称之“思糕”暗寓“思高”二字,曾有“思糕路程远,饥饱应自知”诗句。可见这又是丝糕俗中见“雅”之证。

丝糕的做法虽简单,但方法颇多。可以用玉米面做丝糕,可以用白面做丝糕,但我们儿时胡同里的居民多用白面、玉米面掺和一起做丝糕。一般做丝糕和面时,大概放三分之一白面、三分之二的玉米面,加温水和“面起子”和好,放置几个小时待面发后(越发越好),将发面均匀摊放在铺在笼屉中的屉布上,呈一个大圆饼状。坐锅时将笼屉盖严,用火蒸,蒸熟即可食用。把圆饼形热丝糕用刀切成菱形小块,好吃亦好看。

俗话说“穷思变,苦思甜”,那时候的中国人,特别是平民百姓不用说浪费,就是在吃食上稍有改善,按百姓话讲“就美得屁颠儿、屁颠儿的”。丝糕的有些做法,有时候能使丝糕成为百姓孩子的“蛋糕”。如蒸丝糕和面时里面放些红糖或“糖精”,那甜味丝糕就成了“甜蛋糕”,百姓的孩子几乎都“抢”着吃。再如,把红小豆蒸一会儿再捣碎放在面里加些糖,就蒸成“豆丝糕”;面里放些枣儿,就蒸成“枣丝糕”,等等。稍加改善,平民百姓的孩子就非常知足。

我也爱吃丝糕,因为我们院子里每位邻居家做的丝糕都很好吃。那时候的邻里关系非常和谐亲密。如前所说,丝糕是不常见的主食,所以如有某家做丝糕,必定大量做,以给邻居分食。我家做丝糕较讲究,一般是以白面为主,里面掺和小枣儿、红小豆、红糖等,所以每次做丝糕要蒸好几屉,有一半要分给邻居品尝。胡同里的小伙伴,有些看到我吃丝糕就凑过来,于是往往我就慷慨解囊啦。

我记忆最深,也最爱吃的,是一种“米面丝糕”。“米面”,是不是所谓的“大米面”,我不知道,只知道那时候“米面”非常少见。用米面做丝糕又好吃又松软,就像糕点铺卖的那种“蜂糕”。如果有了米面,我家做法就更讲究了。除了掺和上好的小枣儿、红小豆、白糖外,还放少许的桂花,在表面儿撒点儿青红丝等。所以蒸熟的“米面丝糕”简直就是上好“糕点”。往往我家蒸一次米面丝糕,基本是全院邻居共享,胡同里要好的邻居也会分享一些。所以每次蒸米面丝糕,我总喊着“没吃够”,可是那时候“米面”确实供应很少。

那时候的孩子丝糕吃得香甜,如今的孩子还吃不吃丝糕,真不好说了。我在沃尔玛超市的食品柜台上,看见有卖丝糕的,我买过几次觉得口感和滋味儿还不错,可是买丝糕的顾客却不多。再说,从各个家庭看,现在还有几家做丝糕吃呀?

(转自新浪博客:老骥伏枥)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