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阜阳整头馍

阜阳地处淮河之北,在淮河文化中,面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由于阜阳盛产小麦,面食便成了其主流食品。在阜阳,除了各种各样的面条,阜阳人还对一样主食情有独钟,这就是馒头,也就是阜阳人几乎顿顿离不开的馍了。

馍为何物,据历史学家讲,至少在汉朝以前,中国是没有馒头或者馍的。那时候把面食统称为“饼”。面条叫汤饼,馍馍叫炊饼。公元1091年,苏轼在阜阳任职的时候,签判赵德麟在《侯鲭录》卷四中记载了一则细节:有次,苏轼因为百姓的伙食问题一夜未眠,所以天没亮就召赵德麟去议事。苏轼“念颍人之饥,欲出百余千造炊饼救之。”这说明在宋代的时候,馍还被叫着炊饼。据说直到元代才出现“馍”这个字。

馍,作为阜阳一种传统食品,他只是一个统称,就像当年满族人把一切能拿在手里吃的面食统称“饽饽”一样,阜阳人把这类东西叫做馍。请注意,是馍,而不是馍馍,更不叫馒头。

按照工艺来说,阜阳被蒸出来的馍,有好几十种。普通人家居家度日吃的馍,发酵后的面剂子,成形后直接上锅蒸,叫做“小蒸馍。”在面皮上抹上油盐葱花,再卷成条状,蒸出来就叫做“花卷子馍。”把面皮擀面的薄薄的,撒上蔬菜再折叠起来,蒸出来叫“咸馍”。把面皮擀的又圆又薄,上锅蒸出来叫“水烙馍”。

还有一个称呼很别致,大家都知道,肯德基推出的早餐有一种食物叫“大饼卷万物”,卷饼是以面饼包裹各种蔬菜和卤鸡蛋等馅料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类似于这种食物的在外地叫卷饼。但在阜阳就不这样称呼了,而是叫作“卷馍”

还有一个特别的,照说烙出来的应该叫做饼,可是,阜阳人仍然执着的把其称作馍。把面皮擀的又圆又薄,用鏊子烙出来的,叫“鏊子馍”,再把面皮在鏊子上烙的时间长一点,就成了“焦馍”。厚度达到一寸,用平底铁锅烙出来的饼叫“锅盔馍”

令人无语的是,“烤”这种烹饪方法,在炉子烤的饼子,很多城市都称之为烧饼,但在阜阳不行,阜阳人硬生生的在烧饼后面加上一个字,名曰“烧饼馍”。但同样是“烤”如果烤的是肉,则不能叫做“烧”。比如烤羊肉串,就不能叫做“烧羊肉串。”

不仅仅是工艺上对馍的称呼繁杂不一,就是在外形上,阜阳人也赋予馍以极其强烈的个性色彩。每年过年,阜阳家家户户都要蒸年馍,蒸出来的馍会在的顶部点上红色的梅花印,以示喜庆。另外,阜阳有一种馍,一个重大3斤多,形似枕头,被叫作“枕头馍”

值得一提的是,阜阳人按照发酵不同分为死面馍,发面馍。同时,用小麦面蒸的馍叫做馍,用其它东西蒸出来的,虽然也叫做馍,但一定得带着框定,比如红芋馍、杂面馍、杂面馍等等。馍的品质颜色温度等等都有专用语言来表示。刚蒸出来的叫做热馍,凉了的叫做凉馍,馍底有焦的叫“带焦的馍”,不带焦的叫“瓤乎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在阜阳,馍不仅仅是用来充饥,还担当了礼物的作用。有老人过生日,把馍做成寿桃模样,蒸出来后,白白胖胖的馍被描绘成桃红色,老人生日这天送过去表示敬意与祝福,这叫寿馍。

"老雁馍"是阜阳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同于一般美食的是它有自己的象征意义,是女儿出嫁后每年阴历正月十五直到清明前要送给父母的一件礼物。

老雁馍的做法是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使用深浅不同的红色。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

“要饭的不嫌馍凉”这是阜阳的一句老话,表面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挑剔。但为什么偏偏拿“馍”说事呢。看来,对于因饥饿而乞讨的人来说,不管热的凉的,有人能施舍一个馍就很好了。

其实,在并不太远的年代里,馍的颜色是衡量阜阳家家户户富裕的度量衡。当时的馒头有白、黄、黑三种颜色,而麦面蒸出来的馍就是白色的,阜阳人称之为“好面馍”,其它都是杂面馍,而麦面馍被认为是家庭富足的象征。而如今却恰恰相反。

民以食为天。多少代阜阳人,始终把能够吃上好面馍当作梦寐以求的大好事。记得老一代阜阳人有句俗话:“怀里揣着馍,走哪儿都不饿。”这真是大实话。是啊,老辈人不少是饿怕了,知道没有馍吃的滋味。

阜阳人从吃饼到吃馍,这种习惯由来已久。阜阳地处中原,农作物以小麦为主,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如果全靠汤汤水水充饥,人的体力是很难恢复的。因此,馍成为了阜阳人餐桌上的主食。久而久之,形成了阜阳独特的面食文化,而面食文化又孕育了阜阳人特殊的饮食习俗,那就是一日三餐,主食无馍不欢,无面不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