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碗托为什么叫灌肠

能体现食物味道名字的美食其实最能引起共情,比如"爆肚儿""鸭血粉丝汤",在太原最火的夜宵就叫"肥肠面”,一听名字就有一种浓浓的肥肠香味儿。

还有一种,就是以口感或做法起名然后被流传下来能反勾味道的,比如"胡辣汤","打卤面",“臭豆腐”。

另外一种,就是形象上的意会或者故事里的流传,和物料无关,前者比如 ″头脑”“猫耳朵”,后者比如"锅盖面"""桃花面"。

我最爱的一款小吃其实本应在这其中,但又靠不上,叫作"灌肠”,一听就是肉肠素肠之类的东西。

但恰恰不是,它是一种荞麦面做的形如小碟一般的一种美食,其实类似于它形象的,还有一个名字"碗团",民间叫法也叫"碗秃"。

这个名字就好理解,就是它每一张都是在一个碗里成形的薄薄一个圆饼,”圆饼"似乎有点冒犯它,它的精道与好吃是别有风情的。

灌肠这个叫法大概在山西晋中西片县市一带,包括这个吃法,除了平遥之外,附近县市太谷祁县榆次都大体相同。

城里的一般推着走,会到一个固定点,村里叫卖的师傅会走街串巷喊"灌肠,灌肠",口音发出来大体是"guanzhang",这个"an"和"ang"有点儿英文读腔。

我有个表姐夫原来是十里八乡做的最好吃的,他有一个用水泥砌的蒸炉,每天起早贪黑做几百个,后来那个村子被规划,田也没了,院也没了,但没拆之前,他也没做了,因为太累,而拆迁款也使他不用再为生计劳作了。

做灌肠很辛苦,要调面糊,一碗一碗浇匀,然后蒸,蒸完了把成品剥下来,冷却了碗,再继续下一拨,凌晨做好了上下午还得去卖。

这一片卖灌肠的都是推一个自行车,后座上托着一个四方木盒,三格,一小格放调料罐,盐辣椒什么的,另两格,一格放一摞一摞灌肠,一格放碗,自行车左边放一个醋壶,右边是一个清水筒用来涮碗。

买的人有的是买回家吃,有的是在原地要一份站着吃,即使买回去的人买时也会先来一份。

师傅把灌肠放碗里,用刀麻溜地划成小菱形,浇上调和的醋水,蒜水,然后给你个带尖的竹签,扎着吃。

荞面多的发黑,白面多的发白,口感也不一样,那精道和面香如果达不到,就说明做的不好。

还有醋水和蒜水,以及芝麻香油也得调配,这是灵魂,调好了酸香与蒜香香油香柔和有力但不刺味觉,吃完了一口把汤喝下去,能开心地打个冷战。

尤其是冬天,哆嗦地站在雪地里,那一口冰汁下去,爽得不得了。

我小时候最爱干的就是买灌肠,那时候一块钱十对,送一对归我在那儿过个瘾。

平遥把这个叫碗秃或碗托,而且基本上都是白面做的,有凉拌的,但拌法不同,辣椒为主线,咸辣香。

平遥最流行的吃法是炒,榆次这些地方吃个地道街头灌肠特别难找,反而找个平遥碗托很容易,搭个篷或一个带罩子的推车,旁边放个火,哗哗一炒。

在平遥当地,则有老字号小店,这次疫情刚开始时正是过年外地做生意的回乡,平遥人在汉正街很多,主营内衣袜子,从武汉回来必须要吃一碗正宗的炒碗托。

于是那个店成了山西最严重的爆发点,幸好当时县领导及时封城才控制住,可见平遥人对炒碗托的钟爱。

以前炒顶多放个豆芽鸡蛋火腿,现在千奇百怪,麻花,牛肉,肥肠,午餐肉,应有尽有,再喝一碗冲鸡蛋,堪称完美。

在山西,真正出名的是"柳林碗团",它是柳林、孝义等地的代表小吃,也是唯一一个做成了特产产业的,有礼盒,有一次性包装碗,白面占比多,所以它的口感光滑。

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的调料用的好,花生碎芝麻,重要的是那油泼辣子做的特别香,吃完了嘴上油光光。

但不可例外的是,当地能吃到手工而且料讲究的,特别好吃,量产而且调料成包的,还是欠缺了许多。

其他如太原的清徐也叫"灌肠",但浇的是稠稠的卤,我不太欣赏。

除了山西,内蒙准格尔也有碗团,做法吃法和这几个地方一样,应该是走西口一起过去的,准格尔也把它放入了自己的特色推介。

可见这个小吃着实有自己的魅力。

就是可惜了榆次灌肠,街上现在越来越少见了,虽然进了超市,但却已经失去了美食的价值。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