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古人怎么抵御寒冷

在物质条件不发达,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古人们如何抵御刺骨的寒冷,他们到底使用了什么避寒神器,憧憬着"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美好愿望?

贵族轻裘加身,穷人基本靠抖

厚实的外套当然是最重要的御寒工具了。

在漫长的年代里,中国人的御寒衣物大多是由动物皮毛、麻葛、丝织品等制成的,质量好一些的就制成了锦衣腋裘,供少数权贵享用,但大多数平民根本享受不到这么奢侈的纺织原料,所以还需要其他的面料来驱寒保暖。除了裘衣,一般老百姓还用丝麻作为制作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制成的冬服称为"袍"、"茧"。家里贫苦的农户冬天则会穿"布衣"或"褐",其中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等编织而成的一种粗服,类似麻袋片。

皇家中央空调 寻常百姓用火盆

取暖最容易的,莫过于跟火去借温。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最普遍的方式。阶级不同,古人的取暖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椒房殿

古代汉族宫殿建筑,在西汉都城长安城内,属未央宫建筑群,是皇后所居之所。《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由此可知当时已将花椒视为一种特殊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火墙

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采取了更多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这种方法像是初代的暖气。

手炉、足炉 古代也有"暖手宝"——手炉。炉子里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包裹缝制精美的布罩,可放在袖里或捧在手上,固被称为"暖手炉"或"火笼"。

足炉比手炉稍大一些,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里面可灌热水的扁型瓶子。主要用来焐脚,足炉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

火塘

火塘,也叫火炕,就是在地上挖小坑,四周垒砖石做成,中间用来填炭生火取暖。"南人习床,北人尚炕",千年间火炕伴随北方人度过了无数个寒冬。

火盆

没有做工精致的熏炉,但是普通人家的火盆也能起到相同作用。普通百姓们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当然还有一种令人瞠目的御寒方式:

"申王(玄宗弟)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苫,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

饮酒吃火锅

古代饮食取暖法有二:一曰饮酒,二曰吃牛羊肉等高热量食物。这与现在的饮食也无大异,牛羊肉火锅在冬季最受欢迎。在中国,火锅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那个时期还没有锅,所以当时是用鼎来煮食物,功能有点类似于火锅。

汉朝时出现了一种类似于今天重庆九宫格火锅的器皿——分格鼎,可以同时煮不同的食物。

冬天吃火锅能带来身心的极大温暖。

烧得火红的木炭,滚烫的汤汁,种类丰富的食材,再配上一坛好酒,简直是绝配。火锅具有浓郁的文化和生活气息,既可以成为皇族的御用名膳,又可以是寻常百姓家中的实惠美味。大家围坐在一起边涮边吃,其乐融融,一下子就能驱走冬日的寒意。

热气腾腾、香飘四溢的火锅,其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向心力,就像一座迷你壁炉或篝火,将臣民百姓吸引过来,聚集在它的周围。这种家国凝聚力,也许是帝王将相如此钟爱火锅的原因。

一直觉得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境界绝佳!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