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汉代一日三餐

导读:秦汉时期,人们都是一日两餐。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一座秦墓,墓主人名“喜”,在安陆县(今属湖北云梦、安陆一带)、鄢(yān)县(今属湖北宜城)做过县吏。该墓出土竹简《传食律》、《仓律》规定了人要一日两餐。第一次进餐在上午八九点钟,曰“朝食”;第二次进餐在下午三五点钟,叫“餔(bu)食”(餔是傍晚时吃的饭)。直到唐代,一日三餐才逐渐普及。那我们看看秦汉时期的一日两餐都吃的什么呢?

1967年在山东诸城前凉台村发现了一座东汉画像石墓,里面有一幅“庖厨图”:上方横梁上,系十一个挂钩,分别挂着猪肝、猪腿、猪肉、鸡、兔、鳖、鱼等物品。下有四十二个正在忙碌的厨师、仆役,有椎牛、宰羊、屠狗、杀鸡、切肉、剖鱼、切菜的,还有两三人在酿酒,三个人在一张案上做饼,三四人在一个长方形火盆上烤羊肉串,一人从井中汲水;有捧盘、送菜、端盆、洗碗的;在一个正方形的锅灶上,架着一口大锅,一个人往里放东西,一个人蹲在灶前烧火,另一个人在一旁劈木柴。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场面最宏大、内容最丰富的汉代庖厨图。

庖厨图

主食(五谷)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封景帝之子、胶东王刘康少子刘庆为六安王,都六县(今属安徽六安)。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徽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发现一座大型汉墓,据考墓主为刘庆。墓中出土黍、稻、粟等粮食。可见当时的主食是“五谷”。

《汉书·食货志》记载五谷是:麻、黍、稷、麦、菽;郑玄注《周礼·职方氏》记载五谷是:黍(shu)、稷、麦、菽(shu)、稻,稻取代麻。现代人认为:大麻籽虽甘润宜人,但产量低,出油也不高;水稻不仅南方广泛种植,北方种植也渐多。所以汉代水稻取代麻,跻身“五谷”。另外还有“七谷”之说,郑众注《周礼·大冢宰》记载“七谷”是:黍、稷、秫(shu)、稻、麦、菽、麦,郑玄注则记载:黍、稷、稻、菽、麦、粱、苽(gu)。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各地区的食粮不尽相同,故此“五谷”、“七谷”有多种说法。

六安王刘庆墓出土的黍

一、主食(五谷)的加工方式

1.杵臼舂米

自远古以来,最早的加工工具—杵臼秦汉时期仍然使用。杵臼舂米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所以从秦代开始,舂米就是罪犯服役的方式之一。出土简牍及传世文献记载,秦代与舂米有关的徒刑有:城旦舂(舂米):四岁刑。白粲(罪人选精米以供祭祀):以上两种徒刑都可以作为女子服役。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司空律》记载:城旦舂身穿红色囚服,头盖红色毡巾,施加木械、黑索和胫钳。

女囚舂米最著名的案例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的故事。汉高祖专宠戚夫人,吕后对此恨之入骨,等到刘邦死后,吕后开始疯狂地报复戚夫人,将她剃去头发,让她戴上枷锁,穿上赭色衣(类似红色囚服),一如囚徒,天天让她去舂米。戚夫人悲从心来,边舂边歌,《汉书·外戚传》记其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从“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一句,可以窥见舂米女囚的境遇。也可以看出舂米的艰辛。

粮食加工坊(河南汉墓出土)——舂米

2. 舂碓(dui)和石磨

汉朝人民发明了舂碓和石磨。碓是利用了杠杆原理,用脚踩来舂米,到了东汉时期,还出现了利用畜力或水利的舂碓,效率比人力舂碓提高百倍。石磨也开始用牛马等牵引。

从人力到物力的转变,使得粮食的加工更加精细,从粗到细分为依次分为粝(li)米、糳(zuo)米、毇(hui)米。以粟为例,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仓律》规定:一石六又三分之二斗舂成粝米一石,粝米一石舂成糳米九斗,糳米九斗舂成毇米八斗。

二、主食的做法(饼、饭、粥)

主食的制作方法和品种很多,总体来说,主要有饼、饭、粥三种。

1.饼的制作方法有三种:

(1)是蒸。颜师古汉书注《急就篇》说:“溲面而蒸熟之,则为饼。”溲是浸泡,这种饼就是用水掺和面,不用经过发酵,直接捏成饼状,然后放入釜甑(zeng)中蒸熟。

(2)是煮。东汉农学家崔寔在《四民月令》说:“距立秋,无食煮饼。”煮是最常用的方法,汉代是将食物放在铁釜中煮熟,然后取出来吃,称作“釜炙”。《释名•释饮食》:“釜炙,于釜汁中和熟之也。”多数情况下是白水煮熟,不加调料,吃时再蘸酱吃,类似今天的白切鸡的做法。

(3)是烤。主要是指“胡饼”。东汉中后期,“胡饼”风靡京城洛阳。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中有“胡饼炉”的记载,说明“胡饼”是放在炉中烤熟的。东汉末年赵岐避难河间(今属河北献县)北海,常在市肆贩卖“胡饼”,说明“胡饼”当时已在民间广为传播。

献食陶俑、庖厨陶俑(重庆化龙桥出土)

白居易的诗《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白居易学着长安的辅兴坊来做胡饼,然后送给万州(今属重庆)刺史杨归厚品尝。可见直到唐代,“胡饼”仍是一种特色美食。

2.饭,是用五谷制作的干饭,也叫做“糒(bei)”或“糗”。

秦汉时期在饭中加入干果等用来调味,比如加枣的饭叫 “枣糒”。以米的精制程度,米饭也分为粝(li)米饭、糳(zuo)米饭、毇(hui)米饭,粝米是最粗糙的米,也叫脱粟,如果达官贵人脱粟饭,在当时就被认为是节俭。

比如《西京杂记》卷二《公孙弘粟饭布被》记载了一个故事:

西汉公孙弘做了丞相,老朋友高贺做他的门客,。公孙弘给他吃脱粟饭,盖布缝的被子。高贺很不满,到处对人说,老朋友当了大官又有什么用?脱粟饭、布被子,我家也有。公孙弘听了,面露愧色。高贺又对人说,公孙丞相里面穿着华贵的衣服,外面套上一件粗麻布衣;在家里偷偷地大吃大喝,但表面上却只做一个菜。于是,朝野怀疑公孙弘虚伪。公孙弘感慨地说:“宁逢恶宾,无逢故人。”

3.粥,也叫作羹。用五谷掺水煮成。汉朝时有把五谷磨碎做粥的,也有不磨碎做粥的。粥易消化,尤为老人、儿童所喜食,汉代推行“养老礼”,于仲秋赐老人粥。

刘邦封侄刘信为“羹颉侯”。颉,截取、克扣的意思。“羹颉侯”就是克扣饭粥之侯。

刘邦

这个侯名的来历是这样的:刘邦大哥刘伯早死,大嫂与侄子刘信相依为命。刘邦经常到大嫂家蹭饭,有时还带着狐朋狗友一块去。时间一长,大嫂不高兴了。有一次,刘邦和他的朋友刚进门,大嫂就用勺子把釜刮得“吱吱”地响,刘邦的朋友一听,知道人家烦他,转身就走。刘邦上前一看,釜里还有很多粥。刘邦很不高兴,认为大嫂不给他面子。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分封子弟,唯独不封大哥之子。老父刘太公一再劝他,才给侄儿一个侯爵,名曰“羹颉侯”。

蔬菜

蔬菜跟主食一样,原本也是果腹之物。但到了秦汉,蔬菜的主要作用已经是佐餐下饭,充饥的功用已微不足道。

一、五菜:葵、藿、薤(jiao)、葱、韭

据统计,秦汉时期人工栽培的蔬菜有二十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种:葵、藿、薤(jiao)、葱、韭。葵在植物分类上称“冬葵”,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蔬菜,号为“百菜之首”,史游编写《急就篇》,把葵列为蔬菜第一。居延汉简中有一条“治园”的简文记载:云某亭共种十二畦菜,其中葵占七畦。藿是大豆的嫩叶。薤,俗称“藠头”,鳞茎叫“薤白”,可食用。此外,还有莲藕、笋、芥、芹、芋、菘(白菜)、葫芦、菠菜、蔓菁等。

龚遂在汉宣帝朝任渤海太守,渤海郡位于黄河入海口,大部分是齐国故地。龚遂到任后,发现这里的人仍是从前的旧习,相当奢侈,还热衷于买贱卖贵的商业活动,很少有人下田种粮,他颁布了一道命令,《汉书·循吏传》记载: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意思是一个人至少需要种植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可见当时的蔬菜已经作为佐餐已久。

二、萝卜、大蒜、瓜果等

当今最重要的蔬菜之一萝卜,在汉代被视为蔓菁的一个品种。在汉代文献中,萝卜名为“芦菔”、“芦萉”、“罗服”等。王莽新朝皇宫中就种有“芦菔”。地皇四年(23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皇帝,年号“更始”。该年十月,“绿林军”攻破长安城的宣平门,王莽被杀。第三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

陶灶上的萝卜雕塑(摹绘。甘肃泾川水泉寺汉墓出土)

连年战乱,皇宫中的嫔妃生活凄惨,《后汉书·刘玄刘盆子传》记载:时掖庭中宫女犹有数百千人,自更始败后,幽闭殿内,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死者因相埋于宫中。掖庭种植“芦菔”,供帝后、嫔妃等食用。战乱中,这些“芦菔”救了嫔妃性命。

张骞通西域以后,从西域传入胡荽(sui香菜)、胡蒜(大蒜)等。本地的蒜叫小蒜,产量较低,胡蒜就是今天食用的大蒜。

瓜果中最有名的是“东陵瓜”,创出这个品牌的人叫召平。召平是秦时的东陵侯,富贵一时。秦朝灭亡后,他的侯爵也没了,就以种瓜为生,种的瓜很有名,人称“东陵瓜”。张骞通西域以后,从西域传入了葡萄、石榴、胡瓜(黄瓜)等。

肉和鱼

肉和鱼在汉代是昂贵的奢侈品,在汉昭帝朝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来自民间的代表贤良文学说:“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也就是说一头猪的价格,相当于一个家庭正常年景下一年的劳动所得。所以平民是吃不起肉和鱼的。

家畜主要有马、牛、羊、猪、狗。当然马和牛多用于生产、运输和战争,一般很少食用,多食用猪、羊、狗等。比如西汉宰相公孙弘,年轻时就替人在海边放猪;开国功臣樊哙,是以屠狗为业;河南人卜式,分家时只要了百余头羊,其余都给弟弟,自己入山放牧,十年后成为首富。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还在《隋书·经籍志》中著录《卜式养羊法》、《卜式养猪法》各一卷。

陶猪圈(河南洛阳中州路汉墓出土)

家禽主要是鸡、鸭、鹅。最主要的还是鸡。禽蛋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汉墓中曾发现带有“卵笥”标牌的竹笥和变质的禽蛋。

鱼类也是人民嗜好的佳肴。秦汉之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一个通都大邑一年消费“鲐鲨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此时已开始较大规模地利用陂塘养鱼。人工养鱼的产量很高,多者一年可达千石,与一个千户侯的收入相当。

此外,还有打猎可以获得肉鱼。比如野生的鹿、麋、彘、豺、狼、兔、鼠、豹、獐、狸、熊、虎等,都是人们猎食的对象。在汉画像石刻、砖刻及汉墓壁画中,狩猎的画像很多。畜类选择上,以小、痩为佳。人们还捕捉江海湖泊中的鱼、鳖、螺、蚌、蛤等,方法有线钓、网捞等。

肉鱼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羹,做肉汤;炙,把肉用签子串起来放在火上烤;濯,把食物放在热油中炸;脍,把生肉切细生吃;脯,做肉干;腊,把肉烤熟再晒干;炮,将带毛的禽兽包以泥巴放到火中烧烤等等。

放牧图(内蒙古鄂托克旗凤凰山一号汉墓出土壁画)

调味品

一、盐:

盐是最重要的调味品,《汉书货殖传》记载盐为“食肴之将”;又是生活必需品,《管子地数》记载“食无盐则肿”。人的发育、生存离不开盐。《管子海王》记载“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关于汉代人的食盐需用量,根据出土简牍计算,大约每人每月三升。《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一个通都大邑一年消费食盐约“千荅”,“荅”是一种瓦器,大约是六升”。

秦始皇统一天下,将盐业收归国有,各地的盐业由郡县的守令管理。秦亡汉兴,开放山林川泽,纵民煮海水为盐。元狩三年(前120),汉武帝在实行冶铁官营的同时,也将煮盐收归官府经营,在产盐区设置盐官,统领盐工煮盐。全国计有盐官三十五处,分布在二十七郡。

王莽末年,在废止冶铁官营的同时,也宣布放弃官营煮盐。入东汉,官府仍经营部分盐业,也准许私人煮盐。秦汉时期,海盐的制作方法仍然是煮。考古发现表明,至秦汉,使用的工具有所改进,如煮盐的工具由盔形陶器改进为“盆”——大铁锅,有的“盆”容量达二十五石、重三百五十斤。但是,基本流程没有大的变化。可见,不管秦朝还是汉朝,盐一直是最重要的调味品,纳入官营,直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才允许私人煮盐。

盐井图(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汉画像砖)

二、酱

盐之外,另一种重要的调味品是酱。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策》中,有“肉酱”、“爵酱”、“马酱”。“爵酱”是麻雀肉制作的,“马酱”是马肉制成的。此外还有“酱”,如果没有冠以“肉”、“爵”、“马”等定词,单称“酱”,就是豆、麦等发酵制成的面酱。

睡虎地秦墓竹简《传食律》规定爵为不更、簪枭的出差,每餐供应酱半升;御史的下属出差,每餐供应酱四分之一升。到了汉武帝时代,制酱业勃然兴起,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通都大邑,一年销售酱“千缻”,收入可比千户侯。

酿酒或制酱陶塑(广西贵县东湖新村汉墓出土)

上图灶呈长方形,前有火门,后有烟囱突出。灶面上三眼,各置一釜,灶旁置两缸。五俑在操作。两俑在釜旁,两俑在缸边;灶门前一俑跪伏于火门前作添柴状。研究者认为,从陶灶及五俑劳作情况来看,当为酿酒或制酱。

此外,调味品还有醓(醋)、豉、曲、糖、蜜、姜、葱、桂皮、花椒、茱萸等。

后记:本文从主食、蔬菜、肉鱼、调味品几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了秦汉时期人民的主要食物和烹饪方法。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比如张骞通西域以后,给汉朝人民带来不同于中原的蔬菜和瓜果,也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美食生活。再比如秦汉时期饮食习惯,“一日两餐”制度,直到现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如山东和山西的部分乡间,仍然是一日两餐。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