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文山瑶族盘王节视频

瑶族盘王文化研究(二)

  瑶族门莎

  《瑶族度戒》剧照

  广西瑶族

  花包传情

  ●熊有章

  盘瓠与瑶族图腾崇拜

  

  “图腾”是一个与民族起源和称谓有关的术语。在原始人的观念中,一般认为本氏族是起源于某种特定物种,并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时刻保护自己,自己还能从图腾身上获得力量和技能,并赋予族群成员独特社会认同的一种归属感。这其中蕴含着人类早期自然物崇拜、族体识别等文化信息。

  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图腾的认识也不断发展:首先,认为图腾是自己的血缘亲属。用父亲、祖父母等亲属称呼来称呼图腾,并以图腾名称作为群体名称。其次,认为图腾是群体的祖先。认为群体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第三,认为图腾是群体的保护神。这是人类的思维有了一定发展后,人类了解到人类与兽类之间有很大差异后,他们不再认为图腾可以生人。但图腾祖先的观念根深蒂固,于是产生了图腾保护神的观念。

  盘瓠是古代一个氏族部落,盘瓠传说之所以演变为与龙犬有关的神话,进而龙犬成为瑶族等一些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先民的图腾神。这其中既有封建统治者和文人的杜撰,也有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然。

  在历史上,瑶族是一个迁徙频繁的民族,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千百年来,瑶族的祖先在中国南方崇山峻岭间,跋涉千里,历尽沧桑,在深山箐沟丛林中开山造地,繁衍生息,过着狩猎和游耕的漫长生活,在沧桑变迁历程中,艰辛地呵护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让瑶族部落的子孙得以生存和延续。一般认为,作为以游耕狩猎为生的瑶族,猎犬在瑶民狩猎中往往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犬自然成为瑶族的崇拜图腾之一。在生产生活中,犬也成了瑶族群众忠实的朋友,因而瑶族群众对犬非常爱惜和崇敬。有一些瑶族群众还崇奉老鹰、蜘蛛、乌龟、麒麟、狮子等动物,都与神话传说中这些动物保护过瑶族先民有关。

  清朝光绪年间在文山州境内发现的《寻亲歌信》记载:“一用盘王龙犬子,兄弟相逢看此书”,“五家七姓龙犬子,同支祖宗一家亲”。这里既描述了历史上瑶族频繁迁徙、族群离散的事实。同时,反映了瑶族人民崇拜的不是一般的犬图腾,而是龙犬图腾,“龙”是核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成员之一,瑶族也是龙的传人。

  一些地区的瑶族有忌吃狗肉的风俗习惯,正是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关联。他们视吃狗肉为对民族保护神(图腾神)的不敬,特别是主持宗教活动的道公、师公,认为吃狗肉将会得罪瑶族图腾神盘瓠王及三清、三元等神灵,不仅做法事时请不到神,所做的法事也不灵,而且这些神灵还会降罪使其生病遭灾。

  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转变,如今狗肉已经不是一般瑶族群众的禁忌。当然受饮食习惯的影响,仍有一些瑶族群众不吃狗肉,还有一些瑶族群众不吃马肉、牛肉、羊肉等,但这些都与民间信仰无关。

  

  盘瓠部落与瑶族族源

  

  翻开尘封的史书,里面记载着瑶族与中国南方许多民族同根同源。关于瑶族来源,过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尤人说。认为瑶族原始居地在黄河下游与淮河流域之间,以犬为图腾,在夏商时期曾建立过“繇”“攸”等诸侯国。二是山越说。认为瑶族源于“山越”,原始居地在今江浙一带,会稽山(今属浙江绍兴市)和南京十宝殿(店),是其主源之地。三是长沙蛮、武陵蛮说。认为瑶族源于长沙蛮、武陵蛮,原始居地在湖南湘、资、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四是五溪蛮说。认为瑶族源于“五溪蛮”,原始居地在湖南、贵州之间。五是多源说。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既有长沙、武陵、五溪蛮成分,又有“山越”成分。过去人们多趋同于长沙、武陵、五溪蛮说。

  近年来,人们从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进行综合考证,认为瑶族自秦汉时期的盘瓠蛮而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南蛮、夏商西周时期的荆蛮和东夷,在远古时期与九黎、三苗有着密切关系,其发祥地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及淮河中上游一带,范围包括今山东、河南、湖北及河北、安徽、江苏部分地区,这一地区正是九黎及三苗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瑶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蚩尤时期。瑶族先人是远古时期蚩尤部落联盟的尤部成员之一,属于九黎、三苗部族的一部分。在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瑶族是荆蛮、武陵蛮、长沙蛮、五溪蛮的一部分。在秦汉以后,瑶族是“盘瓠”氏族。

  蚩尤既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也被认为是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联盟,该部落联盟活动的地域主要在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济水、淮水流域一带。蚩尤是由蚩和尤两个原始部落组成的双胞族,后融合为一个部落。据《史记·五帝本纪》等历史文献记载,蚩尤部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领导集团,在与黄帝部落集团冲突中失败,部落集团中的一部分人臣服于炎、黄二帝,大部分人向南流亡,形成三苗。三苗部落联盟又曾多次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部落集团进行激战,最后被禹彻底击败,剩下的三苗成员便在洞庭湖、彭蠡一带形成荆蛮集团。蛮是中原华夏集团对南方各民族、部落的泛称。除了荆蛮,还包括卢、戎、夷越、庸和群蛮等南方少数民族。

  荆蛮中的长沙蛮、武陵蛮与瑶族的关系极为密切。汉代,湘、资、沅江和洞庭湖流域一带,属长沙、武陵郡,历史上把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长沙蛮、武陵蛮。由于流经武陵郡的沅江有五条较大支流,文献记载又把武陵郡的部分地区称为“五溪”,居住在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又被概称为“五溪蛮”。瑶族先民是庞大的盘瓠蛮部落长沙蛮与武陵蛮、五溪蛮的核心成员。

  秦汉时期,盘瓠蛮部落与南方其他少数民族先民进行了一次更大的融合,形成了瑶族主体部分盘瑶、布努瑶各支系。至南北朝时期,瑶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民族更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

  在南北朝时期,瑶族被称为“莫徭”。据《梁书·张瓒传》记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这是迄今所见历史文献中对瑶族族称的最早记载。《隋书·地理志下》记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莫徭”大概就是不需服徭役之意。唐代诗人杜甫当年也在潇湘洞庭湖边亲眼目睹过瑶族先民“莫徭”。他在一首题为《岁宴行》的诗中说,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傍晚,在“潇湘洞庭白云中”,只见“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唐代中叶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中,还出现了直呼为“徭”的记载:潭州,“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自宋以后,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局势和民族关系的变化,瑶族族称的偏旁反复出现徭—傜—猺—瑶—傜—瑶—猺—瑶—傜—瑶—猺—傜—瑶的变化,其中从元代到民国时期使用带侮辱性的“猺”字时间最长。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瑶族人民的意愿,改用“瑶”,统称为“瑶族”。如今的瑶族,除了四个支系的主体成员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已经实现了更广泛的融合,许多瑶族家庭既有汉、壮、苗、彝等其他民族成员,同时也有许多瑶族成员融入其他民族家庭,瑶族各支系不分你我,瑶族与其他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互相离不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包括瑶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梦想。(未完待续)

来源:文山日报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汤维

审核:字丹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