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炉,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称。
立着的炙炉
说它熟悉是因为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见过它用过它;说它陌生是因为三四十岁以下的人不知道它为何物,况且就是知道也早已无了踪影。
一天,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张炙炉的图片,可不得了了,小时候炙炉上的记忆烙印一下子涌现了出来。
平放的炙炉
说起炙炉,天津话发音是zhī炉,也有个别说齿音字的叫zī炉。它是一种炊具,主要是早其先城里人放在煤球炉子上烙饼用的。形状像个特大号的圆帽子,我却看它极像少数民族的铜鼓或像京剧伴奏的单皮,只不过是用深灰色的耐火土做的,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窟窿眼儿。
炙炉的反面
说起炙炉,记得小时候有个损德堂的笑话在天津流传挺广。讲的是一个瞎子摸到了麻子的脸,就说这是炙炉,麻子不干了,立马啐了瞎子一脸唾沫,瞎子又说,噢,原来不是炙炉,是喷壶。
说起炙炉,它不是每家每天的必用品,所以那个时候基本都是住在大杂院有那么一两家有炙炉,其他家都是借用的,就和药锅子、火烙铁似的,大家串合着用。有炙炉的多是在屋外的墙上钉个大钉子,把炙炉挂上,谁家要用,就打声招呼,“李婶,用一下你家炙炉,我烙几张饼。”“拿吧,就在墙上挂着呢。”那时候的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直接简单与随和。
挂在墙上的炙炉
说起炙炉,它与煤球炉子最为匹配,煤球炉子膛阔口大,大小正是适合放上炙炉用,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既不适合那时农村的柴火灶,也不适合后来的蜂窝煤炉子,应该是专门为煤球炉子量身打造的吧(也只是春夏秋炉子在室外时用,到了冬季室内用烟筒炉子时不能用,有煤气)。
煤球炉子
反正到了人们开始使用蜂窝煤炉子后,炙炉也就闲置起来了。再后来,到了煤气天然气时代,炙炉也就全身而退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悄无声息的终结了它的使命。
说起炙炉,不得不说它的功能——烙饼。
我小时候除了耳濡目染母亲做饭之外,也没少帮母亲干家务,其中就学会了用炙炉烙各种各样的饼。虽然后来几十年不再做了,但那段记忆和手艺却保存了下来。
烙死面饼,也称家常饼,但天津习惯叫死面饼。用温水和面,饧个把小时,然后把面团擀薄,抹上油撒点儿盐,一层一层卷起来,揪成拳头大小的剂子,柔和劲儿擀圆擀薄,放到炙炉上烙熟。
擀面
烙发面饼,就是和面时加点儿面肥,等面发起来了,往里揣适量的碱水,碱小了酸,碱大了黄,所以要一看二闻三实验,金标准就是用筷子插个面疙瘩在火上烤熟后来判断,碱正好就可以烙了。发面饼宣腾好消化。
揪剂子
烙金鱼儿饼,这是天津口音的叫法,应该是金银饼,就是白面包着黄棒子面烙的饼。那时白面供应少,所以就发明了这种做法。
擀饼
烙麻酱饼,就是死面里抹上了麻酱再烙的饼,有咸口的,甜口的,特别好吃,但很少烙,因为那时麻酱是凭票供应的。
烙饼
烙糖饼,就是用和好的死面包上掺了白面的红糖,再擀薄了烙的饼。著名相声演员高英培、范振钰说的脍炙人口的相声《钓鱼》里就有一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台词:“二个他妈妈,你给我烙俩糖饼。”
翻个
烙素合子,就是用死面擀两张圆的面皮,把掺了虾皮细粉条的菠菜呀,小白菜呀,韭菜呀的素馅儿摊在一张面皮上,然后盖上另一张面皮把边儿压实,再用个大碗把多余的面边压掉,放到炙炉烙熟。
多少年过去了,烙饼依旧在,炙炉已无踪。
炙炉,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煤球炉子的时代,一个炙炉烙饼的时代。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