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者嵩
图片提供 | 舍增泰
这门技艺传承了600多年共22代人,这些人承包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民间宴席,但他们始终没有正式开店。作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而独树一帜,砌灶更是其独门绝技。今天,听非遗传承人舍增泰给您说道说道其中的一些诀窍。
舍增泰“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中国烹饪大师,中国药膳大师。“‘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初期主要以做百人以上的红白喜事宴会,尤其以砌灶的独到之处,成为饮食业的绝技。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很大的创新、发展,其菜系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独树一帜。同意该项目申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继续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2007年,舍增泰以“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申请北京市第一批非遗项目时,专家组给出的论证意见。2008年,他成为北京市首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细说历史 家喻户晓
专家组认定,清真菜起源于唐代,发展在宋元,定型在明清,近代已形成完整的体系,约有1000多年历史。而据舍增泰介绍,明朝永乐初年,清真菜著名的代表人物“厨子仉”每到新年都会被请到皇宫办宴,这一派清真宴席由其子孙传承了17代,后将技艺传给了“厨子舍”的先人而形成这一支,至今总共22代。舍增泰的父亲、已故国家名厨舍崇禄是“厨子舍”清真菜的第四代传人,1925年14岁即师从第三代传人舍松山、舍松秀、舍松泉等学习厨艺,成为一代清真宴席大家。
舍崇禄烹饪技艺高超,是当年清真厨行的领军人物,还是京城著名的“茶坊”,即“回族礼宾主持人”。茶坊,这个如今几乎消失的勤行工种,要求其必须是一个综合性高技能人才,人情练达自不必说,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掌握本家的亲戚关系等,做事万无一失。舍崇禄口齿伶俐,天生一副好嗓子,精通宗教礼仪、饮食禁忌,得到回族各界的高度赞赏,赢得一个“小舍辈”的名号。
舍氏父子合影,前排为舍崇禄,后排右一为舍增泰。
厨子舍并没有固定经营场所,而是专门到京城胡同四合院客户的家中承办清真红白事宴席、堂会等,因为哪家办事都要搭大棚,在大棚下烹饪,所以俗称“跑大棚的”,这一行在当下国内的大城市中几乎绝迹。没门脸、不做广告,厨子舍全靠口碑,在回族民间赢得了家喻户晓的名声,不仅得到京剧大师谭富英、马连良、侯喜瑞、裘盛戎,评剧大师马泰,翡翠大王德源兴珠宝店老板铁宝亭,古董巨商马澍元等文艺界、商界名人的交口称赞,而且其影响力还远及河北石家庄、大厂、张家口等地。当年京城一些著名的清真寺办宴会、盛会,都是请“厨子舍”来操办。东来顺创始人丁德山与舍崇禄本就是世交,1935年他在东直门外二里庄宅家给母亲办周年,请的就是“厨子舍”,1985年丁德山的儿子、东来顺的继承人、又一顺老板丁福亭在王府井菜场胡同家中办事也同样如此。
砌灶是一门学问
舍增泰在兄弟五人中行五,哥哥们七八岁就学徒跟桌,只有他正式入厨时已经16岁,20出头开始跟着父亲、兄长到京城承办宴席,到今年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
厨子舍的独门绝技则是砌灶,从劈柴、和泥、搬砖开始,光这一门手艺舍增泰就足足学了四五年,这也是因为“厨子舍的功夫50%在灶上”。“厨子舍在继承前辈砌灶手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达到很高的层次。”提起这个,舍增泰有一肚子的经验要分享:“灶是砖灶,从三眼至十眼灶都是火火相通的一体灶,要把控好砖与砖的角度。”在砌好的灶里点燃劈柴,再续上煤球燃烧、定型,稳好锅,表面用泥封严不露煤,一个小时后各灶眼就能进行烹饪。头一天用完灶后,将每个灶眼用黄泥封上,将热能储存起来;第二天早上六点开工时,再将各火眼分别捅开,并调整好所需的温度——灶旁预备一个泥盆,随时用黄泥封住气口来调控火的温度,经验老到的大厨可以对火力强弱控制得妙到毫巅;只有炒菜火眼一直在封闭状态,到早上九点后才捅开,“先放放虚火,因为现在还不是火的最佳状态,之后就可以为中午开席做准备了”。
这种十眼灶现在已经不常用到了。
灶眼多少则要视多少人就餐而定,一眼灶是“陀螺灶”;两眼灶名为“眼镜灶”;三眼灶可同时进行炒、炖、煨 ;四眼灶和五眼灶则又加上了炸锅 ;六眼灶名为“一码连”,可同时蒸、炒、炖、煨,光盬子(炖锅)就有4个……如有需要砌十几个眼的都可以,可灵活调控。虽然与现代化的后厨设备相比,这里的环境看似极为简陋,但真正应用起来效率很高。舍增泰曾担任蒸汽火车的司炉,他将工作中烧煤的经验也运用到了行灶上,做到“有的放矢”。以十眼灶为例,其可同时出品10种菜肴——四蒸四炖一炒一炸,加上还有6个压桌菜,为炒菜腾出了时间,可以应付数百人就餐的需要。
舍增泰制作的一次家宴,菜式家常但非常精致。
清真宴席的菜式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压桌,以传统小吃、面点等为主,开席前全部摆在专用桌上,称“亮席”,舍增泰说这是一个信号,“告诉本家我们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让宾客入席”;第二类是蒸菜(屉蒸);第三类是汤菜(锅里炖);第四类是炒菜。清真宴席的讲究多,10桌100位宾客,每一起从宾客落座到上完20个菜,再到吃完起座,约为25分钟,然后新的客人再入席,所以上菜的节奏非常快,被称为“流水席”。这就要求制作者要准备充分,熟练掌控各火眼的温度,手脚麻利,兄弟之间配合默契,控制好出菜时间,而主持宴席的人则要现场指挥得当,“不仅不能出错,还得做出彩儿,得给主家争面子。”舍增泰一直记得父亲反复对他说过的话,“必须准点开席,不能‘亮盘’,让客人等菜是我们的耻辱;不管经验多么丰富,都要当是头一次对待。”
对于舍增泰等传统厨师来说,分档取料是一项基本功。
“厨子舍”烹制的清真菜不仅上菜快,且是精工细作。舍增泰说厨子舍的手艺讲究“做工虽繁不能减省,选料精良分毫不敢马虎”。1971年他随父亲学艺时首先就是学选肉,“牛羊肉十三个部位的选料必须精细,做什么菜就得用什么部位,每块肉应该用哪种烹饪方法最合适,你都得一清二楚,内脏的清洗和制作也是基本功。”舍增泰记得与父亲操持的最后一次大席面,是1985年北京花市清真寺大修后的落成典礼,宴开10桌,每桌10人,大概25到30分钟翻一次,先后有400人次就餐。1990年北京丰台清真寺迁址重建后举行落成典礼,当时舍崇禄已过世,丰台区伊斯兰教协会找到舍增泰,请来舍氏兄弟一同承办宴席,先后有500人次就餐,这种规模的清真宴席已成绝响。
1990年,舍氏兄弟在北京丰台清真寺落成典礼上制作宴席。
舍增泰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灵活的头脑、出色的谈吐、练达的人情、勤奋的习惯。他从1985年开始理论学习,一直致力清真饮食文化研究,写出过多篇相关的论文。申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时,所有的材料几乎都是现成的,仿佛他早就对此有所准备,但其实都是平时的积累。2016年4月,经国家名厨编委会推荐,他撰写的《我的烹饪理念》的部分内容及制作的豌豆黄、驴打滚、百合蚕豆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写的《国际豆类》 一书,此书一共收录了来自全世界的十位大厨的作品。
多年来,虽然没有经营店面,但舍增泰却一直没有舍下这身精湛的技艺。正因一身绝技,他先后被评为中国烹饪大师、中国药膳大师、餐饮业国家级评委。某种程度上,也许正因为“厨子舍”没有做商业经营,这门传承了600年的技艺不需要向市场“妥协”,才保留了原汁原味,这不能不说是当下烹饪界一个极为特殊的例子。
2015 年,在北京大钟寺博物馆举办的一项活动中,舍增泰展示了他制作的清真面点。
交流有味 传承有道
厨行本就是极为辛苦的勤行,“厨子舍”就更是如此——基本上是露天作业,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或是下雪,赶上什么天气都得把席面支应出来,烟熏火燎的,极为辛苦。舍崇禄这一辈兄弟四人,其他两家的后人都没继承这门手艺,只有他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培养成第五代传人。但他一生吃尽了勤行的苦,临终时嘱咐几个儿子,“只留手艺不入行”,他不希望下一代还要靠这个手艺谋生。
舍增泰本人是铁路局的干部,其他几位兄弟也均在机关工作,原来接办宴席时都是利用周末。近几年,为了把厨子舍这一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兄弟们也曾商议要开个饭馆,“但是负担不起房租,找人合作又担心对方不能很好地尊重‘厨子舍’的品牌和传统,宁愿不开店,”舍增泰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舍增泰与女儿舍鸥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讲解饮食文化,做技艺表演,甚至还会向外国友人传授制作工艺。
现在舍增泰的哥哥们都80多岁了,他说自己在传承中从兄长的身上同样学到了很多。现在女儿舍鸥传承了这门技艺,被列为东城区级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舍增泰觉得很欣慰。
2008年之后,舍增泰越来越多地参与一些公益项目,带着舍鸥到处讲课,做技艺表演等。父女俩进过社区、图书馆、学校,也到过军营、区级文联,甚至还曾走进北京大学。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舍增泰的身影。2013年4月,他随文化部代表团访问沙特阿拉伯,参加第28届沙特阿拉伯“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的“中国主宾国活动”,展示中国传统美食。2014年11月,他受邀在中国大饭店举办的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的欢迎酒会上献艺,同一时期,舍鸥也为北京APEC会议提供服务。2015年舍增泰极为忙碌,2月随文化部“璀璨中华”春节欢乐行参加阿曼马斯喀特艺术节;4月,他制作的“厨子舍非遗美食”,被选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中国非遗美食图片展”。就在今年2月,他还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为法国拉罗谢尔大学中文系的法国学生录视频授课。舍增泰总是凭借出色的烹饪技艺,把优秀的中国饮食文化传递出去,收获满堂喝彩和极高评价。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原会长陈广元大阿訇曾为舍增泰题写“清真菜大王”,以表彰他在清真菜传承和发展中的贡献。
参加这些活动并没有取得物质上的丰收,但舍增泰觉得精神上的收获很大,“国家对非遗技艺的保护,使我们民间手艺人也登上大雅之堂,这些活动特别有意义,让我们追求的‘匠心精神’更有价值”,他说自己作为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将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坚持奉献、坚持传承。
校对|予津
责编|王者嵩
···················
本文选自《中国烹饪》杂志2022年4月刊,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点击下方封面购买
点击下方链接
查看更多专题菜谱
排骨 | 牛肉 | 羊肉
鸡肉1 | 鸡肉2 | 鸡汤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