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宽城满族文化介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中,都曾做出重要贡献,满族就是其中颇有作为的重要一员。满语文,是满族创造并使用过的语言文字。满语由女真语发展而来,满文在满语的基础上创制。满文的创制和改进,是满族在崛起进程中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满族,早期崇拜大自然,是信奉萨满教的北方民族。满族歌舞即源于萨满祭祀活动。入关后清朝统治者推崇佛教,萨满逐渐被佛教替代。萨满教虽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祭祀活动中的歌舞作为文艺形式得到保留和传承。

满族先世信奉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发式上也显示出传承久远的宗教观念。萨满教认为辫发是灵魂栖息的地方,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天穹,所以不论架子头还是大拉翅,都是绾于头顶部的发式。

清代满洲妇女的主要发式称为旗头,是一种类似扇形的发冠,以铁丝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洲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既宽又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满族男子发式比较单一,早在金代,女真男子就开始梳辫发。到了清代,满洲男子发式没有多大变化,为“半半留”,即把前额和周围头发剃去,只留颅后发,编成一条大辫子,垂于脑后。

服饰方面,50岁以上男人喜穿青、蓝色套裤扎裤脚,上穿坎肩,汗褟,脚着白袜,穿各种皮制乌拉(里絮乌拉草、轻便暖和),毡疙瘩,头戴毡帽或皮帽,秋冬之季,大多男子上山割柴,放牧或狩猎,均穿皮叉裤(只有裤筒,没有裤裆)。50岁以上妇女大多喜穿右大襟扣绊服、戴耳环、手镯、头顶结鬓,遇有喜庆、外出或逢年过节时,还要插“扁方”等。

在日常游艺娱乐方面,摔跤,划冰车,打陀罗(抽冰嘎)、抓嘎啦哈(歘子)、撞拐、打嘎嘎,扔坑,翻绳,抢高山,骑马战,荡秋千、踢毽子、老鹞子捉小鸡、老虎吃绵羊、下联等满族传统游艺活动在县内乡村青少年中广为流传。

婚娶方面,保留着坐轿、骑马、背铜镜、抱宝瓶、拿弓箭、迈马鞍、迈火盆、倒红毡、踩粮袋、坐福、抢炕头、拜天地等满族固有的习俗。

另外,男女青年到结婚年龄,双方无论是自愿或经媒人介绍同意,皆进行“放定”礼,递手绢,相互换“盅”下大礼。婚日,新娘由媒人陪同,亲友相随送亲,到婆家事先选好的一家住宿,即“打下处”,第二天由“下处”再到婆家举行正式婚礼仪式,经过“倒红毡”、“迈火盆”等仪式,然后“坐福”。同日晚间,邻居平辈(年龄小于婚者)的男、女到洞房中说笑打闹(俗称“闹洞房”、“三天没大小”),同吃“子孙饺子”(俗称“抢子孙饺子”、“抢饺子”)。

宽城满族养育婴儿有着传统的习俗,至今未易。婴儿出生三天或五天姥姥家送小被子和“呱叽”(野鸡肉炒咸菜等混合食品,意增加营养)。第七天,将婴儿周身洗净。平日有“睡扁头”的习俗(满族人以后脑勺扁平为美)。婴儿满月后,用摇车吊起来。“百岁”这天,姥姥家要送用红线拴成串的小粽子等等。满周岁,放弓箭、书本、小鞭子、锄、镰、镐、杖等引诱婴儿抓玩,名曰“抓周”,预示孩子未来的前程。

生日,是每一年自己出生的这一天。为了纪念这一特殊日子,生日当天全家改善生活。宽城满族把这种纪念活动称为“过生日”,尤重少儿时期。

宽城满族成年人过生日最为讲究的是本人所隶属的生肖值年。最常做的是在本命年的正月初一早上,身上穿一件红色的衣服,如红秋衣、红裤衩或围扎红色的腰带、穿红色的袜子等。

在宽城,满族人把祝寿称为“做寿”或“做(音‘奏’)生日”。最重视莫过于正月初六过“六十六”(虚岁),要大办。从六十七岁起每年按被庆贺之人准确生日那天,由家人和亲戚进行祝寿。另外有“八十”、“九十”大庆等习俗。

(1)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

(2)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宽城满族人至今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平日养狗不勒(杀)狗,对狗极为爱惜,狗死后,用土埋上。

(3)宽城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宽城满族人不打乌鸦和喜鹊。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