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河南人爱吃面

老家河南,我最爱吃的捞面条!

多年以后,面对手机里满屏的美食,我总会回想起小时候知了叫声里炎炎夏日时吃过的捞面条。

作为出生和生长在一个普通豫南平原农村的孩子,童年的印象充斥着寒温交替色彩多姿的四季变换。春天里的野草麦苗和油菜花,到处都是绿色的植物的青气,蝴蝶翻飞,蜜蜂嗡嗡。端午节气时金黄的麦地,拖拉机轰隆隆的打碾场,还有过节那天早晨沾着白糖的糯米粽子和煮熟的大蒜;夏天里一望无际的棉花地玉米地,绿色中白的棉花是收获的喜悦,白天叫声从不停歇地知了,夜里雨后呱呱的蛙叫。秋天里一切都变的金黄,金色的玉米粒,挂满枝头金黄的柿子,一阵霜后一地枯黄的红薯地,三米高的洋麻,搓成的鞭子,啪啪啪地响在中秋时明亮的夜里。秋收冬藏,麦苗长出来,冬雪来了,白茫茫天下一统,风窝处过膝的大雪是孩子们的乐园,炉灶内红彤彤的柴火散发着温暖的热气。

丰收的棉花

洋麻地

柿子树和玉米粒

年纪渐长,岁月变迁,城市里的生活,再也没有了小时候分明的四季变换,再也没有了应景时节的热闹欢喜,唯独留下的,是对童年夏日里的捞面条的执念和回味。

提到河南的面,大家第一印象可能是羊汤烩面。但与我而言,捞面条,才是我的最爱。

捞面条的做法并不复杂。

从门前屋后的菜地内,摘几个西红柿,一把长豆角,豆角掐头去尾,折成一样的长短。把它们都泡在凉爽的井水里,运气好,还能泡出几条贪吃的菜青虫。

面粉兑水,活成不干不湿的面絮,这里考验功夫的地方在于水和面比例的掌握,水少了面絮干硬不易压片成型,水多了面絮湿黏粘连。有条件的家庭,会在厨房的案板一头,安装一个小型的手摇面条机。把活好的面絮用面条机反复滚压,做成厚薄适宜的长条面片,根据喜好,选择或宽或细的齿轮刀,切好面条,摊开,上面撒一层面粉静置。

面条机

轧面条的同时,可以起锅烧水,待水烧开,将之盛到一个大盆内冷凉备用。此处可以直接用井水,但凉开水干净卫生,泡进去的面不易发酸变坏。然后锅内再倒水,开始煮面,等面在锅内翻滚,泛起白沫,熟后捞出,放入冷凉的水盆内。

起锅倒油,开始炒菜。没有熟透的西红柿,甚至还泛着青色,炒熟的菜汁里都渗着酸,淋上凉水里泡过的面,爽口又开胃。西红柿炒长豆角,纯粹的乡野菜式,上不得台面,但却是我儿时了不得的夏日美味。如果菜园土地肥沃,韭菜壮硕,可将韭菜切碎,间杂园中辣椒清炒,爽辣的菜配上筋道的面,实在让人食指大动。即便园中无菜,也可以捣碎大蒜,撒入细盐,面条和碎蒜拌匀,一口面,一口蒜,也算是本地很受人喜爱的特色了。这里的菜,别处也叫“码子”,富饶的人家,码子里会掺入鸡蛋、各色肉食,可以说是很土豪的吃法了。

美味的捞面条

如果硬要说捞面条和汤面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面条和码子是一起煮熟还是分开煮熟。夏日炎炎,闷热难当,捞面条凉爽,不烫口;而且过了凉水的面,会更加筋道,吃起来更有嚼劲。泡在凉开水里的面,甚至可以放三四个小时不坏。贪玩的孩子饿得快,饿了的时候随时捞起来,淋上没吃完的码子,又是一顿狼吞虎咽,多年以后想起来,这简直是土味到家了的“下午茶”了。

现如今离乡多年,夏日久居空调室内,早已听不到整日聒噪的蝉鸣,体会不到无处不在的闷热,唯有记忆中的捞面条,在日渐远去的儿时夏日时光里,那童年的美味,历久弥新。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