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北宋龙凤团茶

茶友们好,我们讲过关于唐代的团饼茶和煮茶法的茶文化,这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了茶叶在盛世时代的发展流传,这次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茶文化中茶叶在宋代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相对于更早期的唐代,在宋代茶叶又有怎样的文化呢?

接下来进入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吧。

一) 茶兴于唐,盛于宋,体现在:

1. 制茶工艺的突破:龙团凤饼;

2.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3. 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

4. 宋代茶饮“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时已有鉴赏茶叶色香味的方法,辨别茶叶品质的好坏,所以斗茶很盛行。人们对烹饮方法也特别讲究,此时开始流行点茶法。

二) 点茶法

点茶茶,是将茶饼碾成细末,置茶盏中,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入沸水,边注边用筅击拂,使之产生泡沬后饮用。

1. 所用茶叶:

在茶叶选择上,点茶用片、散、末茶皆可,但要经炙、碾、磨、罗成为茶粉;煎茶用茶末,碾、罗便可;而点茶用茶粉,不仅碾还要磨。

2. 所用茶具:

点茶所用有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合、茶匙、茶筅、茶盏等,推崇天目油滴盏、建州兔毫盏,汤瓶、茶磨、托盏、茶筅等也是点茶法典型茶具。

3. 点茶程序:

主要有备茶(炙、碾、磨、罗)、备器、取火、候汤、燴(xie)盏、点茶(调膏、击拂)等。

第一步,炙茶的过程与煎茶相同;

第二步,碾罗,将茶饼碾磨成粉末,再用叉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

第三步,候汤,要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这是点茶成败的关键;(蔡襄:“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

注意事项:

掌握水沸的程度(运用“声辨法”,即依靠水的沸声来判别煮水的适度与否),冲点出色、香、味俱佳的茶汤,只能凭点茶人个人的经验来完成;唐人煎茶时所用的“鍰”在宋人煮水时被体积较小的茶瓶代替。

第四步,燴(xie)盏:在点茶之前,要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有助于透发茶香,冷则茶不浮。

第五步,点茶:先要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中点泡一些沸水,将茶粉调和成茶膏状,要有胶质感;然后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一杯好茶。

三)茗战,又称“斗茶”:即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

1. 目的,不限于评比茶叶的品第,更重视评比斗茶者点汤、击拂技艺的高低。

2. 选用的是建茶(福建建安)中的白茶最佳:

1) 茶饼要坚密、干燥、纯净;

2) 经碾茶、过罗、置于盏中、加注沸水,用茶筅搅动,直至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沬为止。

3.斗茶所用的茶盏,以建安产的兔毫盏为佳;

因其纹理细密,状如兔毫得名;大口小底,形似漏斗,造型凝重,古朴厚实;因其黑,而衬出茶汤之色白,且可清楚看出咬盏及水痕的情况;因其厚实,预热之,则热难冷,易使茶香散发。

决定斗茶胜负的因素有二:

1) 一是汤色:指茶汤的颜色,当时的标准是以纯白如乳为上,其他色泽则下之;汤色纯白如乳的叫冷面粥。

汤色是制茶技艺的反映:

如果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制作精良;

如果色偏青,则表明蒸时火候不足;

色泛灰,则蒸时过了火候;

色泛黄,则茶叶采制不及时;

色泛红,则烘焙时火候过太过。

2) 二是汤花:指汤面泛起的泡沬:汤花的色泽和汤色的要求是一致的;

“咬盏”,汤花泛起后,茶末研碾细腻,点汤、搅动恰到好处,汤花匀细,紧咬盏沿,而且久聚不散;“云脚涣散”,汤花散退较快;“水脚”,汤花散退后,茶盏内沿与汤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茶汤要做到味、香、色三者俱佳,获胜。

4,泡茶游戏——分茶,又称“茶百戏“始于宋初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渐渐在明朝后期衰败。

以上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文章我们能感受到茶叶在宋代时期依然是非常的鼎盛,相对于唐代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宋代人们让品茶茶衍生出了相当有趣的步骤,斗茶、点茶,可以与好友斗斗茶技,比试高低。让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不再单调,让如今的我们也能享用到这般有趣的茶文化,我们更应该保留住这份文化,让它源远流长下去。

好了,这是今天的《宋代的龙凤团饼和点茶法》。如果你对文章内容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或者私信与我交流,我会及时回复。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