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传统手艺糖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陆金星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每逢快到农历新年的日子,这首童谣就会在人们的脑海浮现,也会在孩童的嘴边传唱。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是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糖瓜正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美食。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孩子们的零食也趋于多样化,这一曾饱含人们对新春期盼的传统食物,仿佛随化作一句童谣,渐行渐远。青岛胶州罗家庄村,这一远近闻名的糖瓜村,如今坚守这一老手艺的也只有五六户人家了,50岁的肖方强是这些“守艺人”中年龄最小的了。

57岁的周祥辉在前面拉,肖方强两口在在后边接应,麦芽糖拉出12米长。

长长的麦芽糖在肖方强手里飞舞。

农历十月开始,农村就进入了农闲时节,肖方强和同伴也结束了农村维修房屋的工作,拾起了制作糖瓜的老手艺。1月13日清晨,天还不亮,肖方强两口子就起床开始熬制麦芽糖了。制作糖瓜用的麦芽糖,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生麦芽需要七天时间,麦芽每天都要清洗两遍,不然就会坏掉。麦芽和玉米面蒸煮后经过发酵,过滤出麦芽糖浆,在经过两次熬制,才能形成上好的糖稀。

张宝瑞反复拔糖。

麦子经过七天生发成的麦芽。

同村的张宝瑞每年都来帮忙,65岁的他身体非常好,担当起拔糖的主力。制作糖稀、拔糖的房间里热气腾腾,大冬天在里面干起活来一会就是一身汗。渐渐羽绒服、贸易都穿不住了。由于反复拉拔,张宝瑞的衣服已经湿透,索性光着膀子干了起来。57岁的周祥辉从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制作糖瓜,到现在已经干了四十多个冬天,他97岁的老父亲几乎干了一辈子制作糖瓜的甜蜜事业,在70多岁的时候才退出一下,现在还是他们的“技术指导”。

生发中的麦芽每天要水洗两遍,不然就会变质坏掉。

麦芽和玉米发酵蒸煮过滤后形成的糖浆。

麦芽糖熬制的糖稀粘度大,拔起来很有挑战性,反复拉拔后,糖稀中混入空气,里面形成小的气腔,如同发酵一般,拉拔结束后,制作而成的糖片子、糖瓜吃起来会松散酥脆,香甜可口。在拉糖片子的时候,周祥辉从热气腾腾的东厢房,穿过天井,一直拉到西厢房,拉出的长度达到12米,再用木板分段,用剪刀分割后,凉透便是成品。糖瓜的制作过程也要趁热,将一根绳子的一端固定在脖子上,另一段拿在手中,用绳子缠上拉好的糖条,一勒就是一个糖瓜。

糖浆经过大锅熬制,形成黏黏的麦芽糖糖稀。

65岁的张宝瑞在锅台上摆放好拔糖用的木撑子。

糖瓜没有任何添加剂,每年也只有冬天前后的三个月时间可以做,全手工制作,产量低,肖方向他们四个人,从凌晨三点开始,忙活大半天只能制作70多斤糖片子、糖瓜,销售的价格为每斤15元。“现在制作糖瓜的少了,我们制作的质量又好,又放心,所以这些糖瓜不愁卖,根本不用赶集销售,来自周边的商贩,还有市里市民的团购,每天制作的糖瓜都已经早早被预定销售一空”肖方强介绍。30年前罗家村有一百多家制作糖稀、糖瓜的,到现在还剩五六家在坚守,肖方强在城里购买了楼房,平时也不在村里住,但是为了守住这门手艺,他和伙伴们一起在努力。传承着一道道复杂的工序,熬制出浓浓的年味。

就着湿润和闷热,三个人配合拔糖。

屋外气温零下,屋内热火朝天。

经过反复拉伸后,麦芽糖里面融入空气,将如同发酵一般松散酥脆。

天气虽冷,但是屋内闷热,加上一拉就是两个多小时,满身是汗的张宝瑞索性光起了膀子。

从东厢房经过天井,拉伸的麦芽糖一直拉到西厢房,有12米长。

分段后的糖皮子凉透后香甜酥脆。

麦芽糖经过反复的拉伸后,拉出来分段后,形成糖皮子。

三人一起快速勒糖瓜,速度慢了,糖凉了就勒不动了。

拉伸后的麦芽糖用绳子勒成一个个糖瓜。

一个个成形的糖瓜放在面板上凉透才能酥脆。

肖方强两口子将糖皮子摆放在面板,凉透就是成品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