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红船船模制作

红岛渔民:手工造古帆船模型

2017-11-16 红岛街道办事处

随着胶州湾水产资源及捕捞作业模式的变化,古帆船如今几乎绝迹,仅存的几艘也只是当作观赏物。近日,青岛电视台《海洋》栏目专题报道了红岛渔民吕明龙纯手工打造古帆船模型。吕明龙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渔业的发展,让渔民后代和世人通过观赏它们,体味红岛渔民与大海、渔船间的深情。

眼前正在忙碌的这位叫吕明龙,是红岛街道宿流社区地地道道的老渔民。这间不足10余平方的小屋就是吕明龙“创作”的地方。走进这间工作室,诱人的木头香味扑鼻而来,快要完工的古船模型正放在屋子最显眼的地方,各种工具及原材料零散地分布在地上。

红岛街道宿流社区渔民吕明龙说:“我是古木渔船传承人,从我祖父就开始做古木渔船,到我父亲,到我是第三代,至今有二百余年。”

说起做船,吕明龙可算是村里出了名的人物。据吕明龙回忆,从他的爷爷算起,家里祖孙三代都以做船为生。在父亲的影响下,吕明龙从10几岁时就开始跟着学做船,满打满算,40年的时间里,做了得有200艘渔船。

吕明龙说:“(做船)讲究实用价值、吃水,好跑,不能来回倒,船要稳,还要干活多。”

吕明龙告诉记者, 一艘渔船模型的制作周期大约是两个月,光骨架就有近70根梁子拼接而成,每根站梁还得打磨出必要的弧度,俗话说“越小的东西越难做”,整个制作过程的难度可想而知。而老吕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如今,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吕明龙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造船秘诀。

吕明龙说:“七几年左右,那时候我十五六岁,那时候没有机械,船很小,跟着我父亲做这种帆船,所以我脑中一直记着,再从老人给我的一些尺寸,全凭脑中记忆,每一尺每一丈每一寸,这么大船多少丈,宽几丈几尺宽,也没有图纸。”

除了做船不画草图,完全凭借记忆外;老吕在选料方面,同样也不含糊。他告诉记者,他所做的船,骨架一般选用槐木作为原材料,而船板则选用松木,那么在用料的选择方面,其中又有什么讲究呢?

吕明龙说:“槐木结实、坚固,用来做骨头、骨架,板皮一般用红松木为主,皮主要用松木,松木第一轻飘、抗烂(腐蚀),很有劲兴,别的木头,桦木、腊木都不行,槐木有筋有骨。”

跟渔船打了半辈子交道,老吕与渔船的关系情同手足。如今,老吕的古帆船成为村史馆陈列展品的重头戏,通过这些古帆船,也记录着红岛宿流社区渔民出海捕鱼所用渔船的发展史。

吕明龙说:“当时,五百年前,我们红岛宿流就是用三根木头做的船、五根木头做的船,很简单,用篙子,动力没法说,连帆都没有;往下慢慢推进,三年前,发明了帆船,配上帆,改进了一些,再往后发展,到了渔船,打渔有舵、帆都有了,慢慢越发展月先进,一直到现在的机船。”

从小筏子、古帆船到现在打鱼常用的机船,吕明龙耗时半年,纯手工打造了近10个,最大的长度近3米,最小的长度也近30公分。在众多船模中,古帆船模型算得上抢眼,吕明龙说,在过去,这种船可是渔民们出海捕鱼的神器。

吕明龙说:“古帆船它没有动力,其实叫风船,风就是动力,风吹帆,船就跑,它又没有动力、没有机械,通过风、舵,它就能在大海航行。”

在当下,传统手艺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现在的年轻人习惯了快节奏、便捷为先的生活方式,老手艺传承遇到了许多瓶颈。

吕明龙说:“现在做的模型,取代了以前的古木船,为了保持我的手艺,要留下来,不能失传。”

红岛街道宿流社区村史馆馆长李知林说:“按古木渔船的做法,按照比例,做出七百多年的渔岛发展史、渔船发展史,再一个,我们要把这种记忆留下,把手艺传承下去,传统不能忘记,我们准备找一个或者一组传承人,把这个手艺慢慢传下去。”

(源自高新区宣推办)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