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运城油炸糕

每每和朋友聊起故乡山西运城,总会提到一种美食劲糕。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种绝佳的小吃,伴随着我对美食的渴望和对未来生活福祉追求。

劲糕,也叫晋糕

我已经是多年没有吃到这样的美味了,因为每次回老家都是在春节,做这种生意的老人也在和他们的亲人团聚,需要时间和体力才能完成美味,只能变成记忆中的美味。十多天前一个晚上偶尔打开电视,看到《江河万里行》渭河节目:老人和他卖的劲糕,我感到格外亲切,似乎唤起我回家的心声。而正是这时,我才知道劲糕的正确写法,原来我总把他心里写为“晋糕”。故乡处于周朝晋国的土地,许多成语和歇后语都出自这片土地,更不用说这种美食了,真的是实实在在想错了,心里几多抱怀。

其实劲糕,原名甑糕,因为这种美食远在西周时期使用甑来蒸做的,就取名为甑糕,由于方言和它的绵长味道,被称为劲糕。由于时代的变迁,冶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甑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但由它蒸出的美食,却一直沿袭下来。除了炊具古老以外,甑糕又是由中国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专用的食品“糗饵粉糍”演变而来的。“粉糍”是在糯米粉内加入豆沙馅蒸成的饼糕,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唐代,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的“水晶龙凤糕”就与现在的劲糕如出同辙。

故乡的古镇口,尤其在冬季,总有那么几个老年人推着自行车,一人占据一个街口的摊位,自行车后座上放着一个被棉被捂盖起来的甑子,那里面就是热气腾腾的劲糕。在读书的间隙,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走出校门,围在其中一个卖劲糕老人的摊子前。一人来半斤,盛放在碟子中,有时劲糕上洒一些白砂糖。那枣的甜香,那绵长的糯米香和豆香,那样的热气蒸腾,一股脑全部扑面而来,冲进我的味蕾,冲击着我的视觉,感到别样的温暖,震撼着我的内心。我听说爷爷也做劲糕,由于我在异乡,我没有吃过他做的劲糕,但我能感到他做的劲糕的可口。他把这种美味卖给了周围村里的人,卖给许多陌生来来往往的过客。

在故乡的小村中,总有一位老人推着自行车叫卖着劲糕,香味弥漫了大街小巷,他叫醒了整个村庄的人们,让整个村子在朦胧中睁开了眼。真是“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

劲糕做起来挺复杂的,费时又费力。选用上好的糯米(我们当地人称为江米,最好是无锡一带糯米)、大枣(用的是我们当地稷山枣,有的用加工好的蜜枣)和云豆,最主要是糯米和大枣,也有许多劲糕不加云豆。头一天的下午,糯米、大枣和云豆要淘洗干净,就开始真正制作劲糕了。听老人说,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泡米,米当然是糯米,用自家的老井取得水,水质清冽,浸上一晌,看到米心泡开,淘洗数遍,去掉浮沫,沥去水分。第二步装甑,先铺一层枣子、芸豆(有的还加葡萄干),后铺一层泡过的糯米,一层铺一层,一层比一层多,最后上面再铺一层红枣(有的还加葡萄干)。第三步蒸和加水,一般是大火蒸约两小时后改用慢火再蒸五、六小时。加水,一为甑内的枣米加温水,使枣米交融,二为从放气口给大口锅加凉水,使锅内产生热气冲入甑内。这样的一顿美味,需要花去近十个小时的时间,换来大家的欢乐和赞不绝口。

在冬季寒冷的清晨,老远就能闻到糯米特有的香味。劲糕看上去晶莹鲜润的绛红色泽,上面一层云豆,被染上浓浓的如咖啡的褐色,再上层便是红枣,早已烂成暗红的枣泥,老人们有时给枣泥上又撒上一层碧绿的葡萄干,一股脑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这就是我记忆尤深的故乡美味。举目北望,故乡在向我招手,劲糕为家乡的美食做了代言。我的胃有玉米糊糊的记忆,言谈中晋南的音腔依旧存在!我怀念故乡的老味道,它牵着我这个远行的风筝,无论离家有多远,都被收拢在故乡的线架上。

朋友,你一定垂涎三尺了。如果你来到我的故乡运城,可一定不要忘记品尝劲糕这种美食,一定让你回味无穷,一定留给你美好的记忆!

------------------------------------------------------------------------------------------------------------------------------------

作者简介:

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省临猗县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固体地球物理理学博士,副总工程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首席物探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城市物探专家创新团队负责人。论文28篇,出版专著3本,专利2项,软著1项。担任十多个国家地勘基金物探项目负责人。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大地文学》《运城日报》《中国矿业报》《华西都市报》《山西日报》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两百篇。有诗歌散文收入《中国短诗精选》《暮色中的城步》《微刊优秀作家作品》《黄浦江诗潮》《晋南有个孙吉村》《尘外那一池月光》《百城诗韵》《河之东文集》《当代精美诗歌选》《走向荒凉》《2019年中国微信诗歌年鉴》《逐梦前行》集子。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地质人在旅途》,2014年出版散文集《乡土乡音》,2016年出版了散文集《成都拾遗》。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有《地质视角看成都》《解密成都平原》《沧海桑田话四川盆地》《运城有盐池》等多篇科普作品在《中国自然资源报》等发表。2013年有作品在“书香国土·智慧人生——山东煤田地质杯首届国土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入选《书香·人生》。2018年10月《地学微诗》获第二届“保护地球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二等奖,并被中国地质图书馆收藏。现就职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