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沧州陈西峰

爬瓜

陈西峰

爬瓜,是河北省沧州东部的方言,实际上是偷瓜。我小时候还是公社体制,当时每个生产队都有二三十亩地种瓜。瓜熟了或卖,增加生产队收入,卖不了的就分给各户吃。种得最多的是菜瓜,有时也有香瓜和甜瓜,偶尔也种西瓜。菜瓜,也叫脆瓜,分青色和白色。成熟了,连皮带籽一块吃,基本不甜。外皮有小棱,白色的瓜居多。青色的瓜则大多是平面的。熟的瓜大小如拳头。开始长黄色的花,花谢了,大约是在阴历四月底瓜就熟了。瓜虽不甜,但耐旱,产量也高。非常适合盐碱地上种植,所以脆瓜是我们那里最主要的品种。种脆瓜要用籽,留籽的脆瓜需要找长的大长的好的,提前精心养护。熟透的瓜,瓜肉软了,瓜秧和瓜一碰就断开,所谓瓜熟蒂落,这才是最好的打籽的瓜。瓜里的籽已经硬了,人不能吃。摘下瓜摇一摇,里边是水晃动的声音。把瓜掰开,香气扑鼻。瓜肉软软的,特别甜。这是我们最喜欢吃的。但是这样的瓜往往要给村里没牙的爷爷奶奶们吃。

要说有香味的瓜,还要数甜瓜。甜瓜,也叫香瓜,成熟后的瓜,圆圆的,黄黄的,籽是红色的。外观往往是绿色的。而黄色的瓜,则大多是白色的籽。成熟的甜瓜,肉里边有些丝状,挨着籽的却已经成了软软的膏状体,吃到嘴里,甜得粘嘴。但是它产量太低,因此种的很少。

瓜在快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被人偷的时候,因此,每个生产队都要派专人看瓜。先用粗木棍支起来一个架子,超出地面一米,再横着绑木棍,放上木板,然后再铺上麦秸,看瓜人就吃住在里边,我们称之为瓜棚。瓜快成熟的那几天,也是娃娃们爬瓜的节日。而看瓜的人,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年轻力壮的需要去干重体力活,而且年轻人自己很容易吃瓜。老年人原则性强,但是他们大多腿脚不便,这就成了孩子们爬瓜的有利条件。

我参加过爬瓜。我们大多是上小学的孩子,当年学校就不大教知识,而是提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本来就在农村,天天在广阔天地里,所以去学校和不去一样。回到家还要下地打草,喂羊喂牛喂猪,牛羊吃不了的草,还要晾干,留着冬天用。我们家乡多盐碱地,到春夏的时候,地里壕沟里的水又苦又涩,很难咽得下,因此偷一个瓜吃,既解馋,又解渴。

我们三五个小伙伴,凑成一块,先瞅瞅看瓜老头的动静。瓜地的四周种着玉米,其实玉米已经半人多高,非常适合小伙伴们藏身。这大约也是我们常常看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的收获吧!有时,看瓜的老人在地的另一侧,瓜地四周有壕沟,偶尔还有点水,沟坡芦苇已经有半尺高了。我们紧盯瓜秧,看看哪一个瓜大。瞅准了,翻过壕沟,箭一般冲上去,拽下瓜就跑。这时候,看瓜人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先是骂声,紧接着是脚步声,最后是土坷垃落在身后的响声。爬瓜成功,有时一人一个瓜,有时两人就爬一个来,还得平均分享。这时,沟里极少有水,不能用水洗瓜,而是在衣服上擦一擦就吃。虽然打草也有镰刀,但是分瓜的时候基本上不用。我先用指甲盖在瓜上横着划出一道印,然后用手掌一锤,瓜便顺着印裂开,如刀切一般。分瓜也有讲究。辈分大或岁数大的人,应该吃长花的瓜头部分。如果把连接瓜秧的部分(我们叫做瓜屁股)送给年长的人,是极不礼貌的。现在这些偷瓜的小伙伴们,都成了花甲之人。过年的时候,偶尔相见,大家早没有了那个时候的激情,剩下的也就是家长里短了。

爬瓜也出过奇葩的事。我听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什么事都要用毛主席语录去作答。我们村看瓜的老大爷叫刘万荣,是抗美援朝的老军人,特别积极。一次,他逮着了一个偷了三个瓜的人。按照规定,应该扣该人工分。刘大爷就让他做检讨,用毛主席语录去触动灵魂。这个人在我们村里是有名的活脑筋,也经常外出,见过些世面,急中生智,用毛主席语录,巧妙地做了回答:

下定决心去爬瓜,

不怕牺牲爬了仨。

排除万难吃了俩,

争取胜利全吃它!

于是处罚也就一笑了之。

还有一个更奇葩的事情。有一次,我们两个小伙伴一块儿去爬瓜,好不容易爬了两个。我们高高兴兴地吃起来。刚咬了一口,对面走来一位四叔,年龄近40岁,他叫住了我的小伙伴,说:“你摘的瓜呀,我看看!”小伙伴把吃了一口的瓜递给他。他拿起瓜,突然间对着瓜“呸呸呸”吐了三口唾沫,然后递给了我的同伴,说:“给你吧!”小伙伴惊呆了,看着他吐的唾沫,摇头说不要了。只见四叔不慌不忙地拿手把唾沫一擦,又在他的褂子上蹭了两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小伙伴只好眼巴巴地看着他吃。我只得把瓜分一半给小伙伴。

爬瓜的童年是苦涩的,但苦涩中又隐隐有一种乐趣,甚至有一种幸福,时时让我回味。

作者简介

陈西峰:河北青县人,正高级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杂文学会理事。沧州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齐越教育馆原常务副馆长。现在一家民办大学任校长。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中国传统文化研究。1988年被聘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撰稿人。曾出版散文随笔集《晒谷集》、短信文化研究专著《新国风》,书法作品集《历代大德高僧禅诗一百首》等。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政协献县第十五届委员会委员,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