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乡间田野小路

中国人好客,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而有所行动,尤其过去那个年代,穷则穷矣,礼数不可少,贵客登门,献上一份稍像样的“点心”,才算略尽地主之谊。点心通达心意、升温感情。早前毛脚女婿上门是“宁可锅里断了勺,看亲礼品不能薄”,女方家自然热情相迎。坐下来先准备点心,日子紧巴,点心不必太讲究,有什么吃什么,但总不至于上薄粥三碗。女主人急急去灶间的架橱抽屉里取鸡蛋,煮上几个荷包蛋(我们这里又叫划蛋)加白糖,用好看的白瓷小碗盛着,热气腾腾地端上来放客人面前。这时聪明的会说吃不下这么多,坚持拨一部分出来。待堂前这边吃过收拾妥当,那边灶间里有小孩跟随的同样开心地吃了剩下的。一份简单的点心就这样吃出了特别的滋味!笔者小时走亲戚也受过类似礼遇,有区别的是加了年糕片在里头(称之划蛋年糕)。其实划蛋年糕的搭配更优,年糕的劲道和蛋的柔嫩相得益彰,那蛋黄显然还未熟透,咬一口,黄色的蛋液就一下子散开在碗里面了,觉得挺鲜美的(现在不提倡吃生蛋黄)。若过年去做客,还能吃到糯米粉搓成的“团子”。“团子”与宁波汤圆类似,区别是形状非圆,一端搓成了尖形,至于为何做成尖的,猜测一开始是为了区别馅的咸淡,比如甜圆咸尖,后来统一成尖的了,事实上尖的看上去比圆的更细巧可爱些。团子的馅有芝麻、豆沙的,还有咸菜拌香干丁的,更有省事的拿本地特产“麻酥糖”充当馅料。团子煮熟后带汤装碗,或撇去汤裹上一层黄色的松花粉整齐地码在盘子里,带汤水的叫原味,干吃的松花团子则带清香。反正笔者从小养成了不挑三拣四的好习惯,什么味都不在话下,有吃的就乱拿,拿来只顾埋头吃,末了还把碗底的糖舔净,人小鬼大,从不怕人笑话。

点心的样式可不拘一格,客随主便,端上的代表点点心意,欣然接受的也颇具美德。记得当兵时有次回家探亲,得知隔壁乡镇的战友亦在,骑了一个多小时脚踏车赶过去。战友家大门口正对着一条小河,我们兴奋地坐在门口看小河晒太阳聊往事。过一会儿,战友的漂亮对象端上来一大碗点心,一看不是熟悉的团子或划蛋,而是桂圆干肉,盛得满满的,我其实宁可剥吃生的也不喜欢吃煮过的桂圆干,觉得那味道甜得腻怪,又不好明说,捱不过盛情接过来,一边咀嚼一边默诵着"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还有,当兵第四个年头那个初夏,我请假外出去拜访一位部队医院的医生,他是我同乡。不巧的是他有事外出了,只女儿一人在家复习功课准备高考。医生的女儿知书达礼,见客人至,起身从冰箱里取出一碟糖水杨梅干来代做点心,言明是家乡的味道。家乡是杨梅之乡,但冰镇糖水杨梅实属首次吃,我用匙子一个一个地舀着数着,好在结论是尚对胃口,带家乡味也不假,又兼具消暑解热之功能。当意识到打扰久了会影响人家看书,我放下剩一半的杨梅匆匆告辞了,事后回想起来颇懊悔的,农民的孩子怎可这般浪费呢!

点心作为正餐之外的补充,直接作用是为身体提供能量。小时没的吃,却“食量大似牛”,能“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平常就着咸菜和酱油汤吃满满一铝夹子米饭是不成问题的,若有一盆红烧肉则更佳,即使肉汤倒倒也可再添半碗饭来。那时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然而大多时候是找不到什么好吃食的,索性取下饭篮盛一碗“冷饭头”,随便拌点猪油酱油什么的,就端着碗跑去邻居家,当着小伙伴的面“啊呜啊呜”地吃将起来。农忙时节,妈会烙几张饼带到田间地头给我们当点心。有时也煮南瓜汤,加两小粒“糖精”的,甜度虽有点异样,但我们从不拒绝吃。家里当时有三亩地,敲油菜晒毒日算不了什么,插秧时节被蚂蝗虻虫叮咬也算小事,最头疼的是稻子收割时遇烂稻田,那简直太坑人了,具体细节省略。人小力亏,累了我和弟就去长满苜蓿和水花生的田埂上躺一会,缓过劲来吃些点心继续干活(此处多少有夸张成分,其实就小帮了下忙)。也不知为什么,那些过去的日子虽有些清苦,但每每能吃到点心也是件幸福的事。小时候总感觉老妈做的点心特别好吃,却吃不够。老妈是勤快的,做过的点心还包括甜酒酿、糯米“麦鼓”、“麦汪”、艾叶饼、面疙瘩、“油乌巨”、手擀面等,当然白天要到乡办厂上班,傍晚回来得下地干活,因此也只偶尔为之。如今条件改善了,这些点心想吃都可以有,但细细品之,已全然没有当年的味道。“何向者之香而甘也!”原因其实不言自明。现在随便去外头走一走,满大街的全是小吃、小面、奶茶(含糖饮料不敢恭维)、牛排等店,想吃什么应有尽有。进入物质丰富的年代,有客自远方来已不需担心“污了礼数,怕人笑话”,食肠甚大的就带去街边小店小坐,清心寡欲的则留家里喝杯白开水亦彼此坦然,传统的东西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一些繁文缛节能免的还是免了的好。

有句话说: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什么怎么吃,既与大自然的丰厚馈赠有关,又与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吃文化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规模。随着时代变迁,家乡的美食点心经过整合演变,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如大糕、年糕、豆酥糖、番薯枣子、乌馒头、米馒头、生煎、“老鼠糖球”等等,其中余姚梁弄大糕搬上了中央台的"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有不少也被列为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只要想念了,不分时间、季节和地点,就能以自己喜欢的打开方式,随心所欲地享受到家乡的美食点心。美食确实不可辜负,特别是家乡的,因为我们知道,那家乡美食包含的独有的味道独有的气息,就是激活我们旧时光旧记忆的一把秘钥。

作者简介 田间小路,浙江余姚人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