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古琴余音绕梁

在高科技甚至黑科技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有各种途径记录下摄人心魄的动人曲调,然而在19世纪以前,当留声机还未发明时,保存下美妙动听的乐曲却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情,那些或庄严肃穆、或波澜壮阔、或哀转悠扬、或缠绵悱恻的乐声,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文字记载流传后世。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年间金编钟 ©故宫博物院

作为音乐实践活动载体的乐器,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承担着社会生活中的各类“音乐”活动,从最初祭祀活动中沟通神灵的“法器”,到礼乐文明中礼制建设不可缺少的礼器,再到文化往来、社会发展的见证使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乐器不仅仅是娱人的工具,还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一次次的文化交流中,受到外域乐器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民族乐器的发展。

中国乐器地图 ©华夏风物

「与神对话的远古“法器”」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形制完备、音质较好,可以演奏复杂旋律的乐器了,这些乐器主要是以笛哨为代表的吹奏乐器和以钟、鼓为代表的打击乐器。根据目前的考古情况,这一时期的出土乐器有740余件,材质包括骨、石、革、土、金几类,主要出土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及西辽河流域部分地区。

陕西石峁皇城台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吹奏乐器口簧残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在新石器时代,乐器不单单是用于助兴娱人的节奏性器物,还承担着在祭祀仪式中营造氛围的功能,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作法的“法器”,是沟通天地神人的媒介。据考古学家推测,将中国音乐史往前推了几千年的贾湖骨笛,就曾在祭祀仪式中承担着重要功能,当然它令人赞叹的地方还不止于此。

中原传统的乐器通常弹奏的是五声音阶的乐曲,“宫商角徵羽”是大多数人对中原乐曲的曲调印象,但距今7800~9000年的贾湖骨笛却用真切的实物告诉每一位后来者,彼时的中国乐器已可以演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变化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土了几十支贾湖骨笛,完整的骨笛由鹤类尺骨制成,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 ©图虫创意

和贾湖骨笛同属吹奏乐器的石峁口簧,距今约4000年,它们作为口琴的前身,不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口簧遗迹,也在传播的过程中丰富了其他民族乐器的使用。在夏商时期,石峁口簧开始从中国北方向周边呈放射状传播,并在公元前后向东进入匈奴,向南进入中原王朝,到了13世纪,更是传播到欧洲东部,扩散到东南亚、大西洋、非洲等地,成为了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世界乐器。

石峁遗址出土的口簧,多数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簧舌或簧框意外受力断裂后被遗弃的残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在石峁口簧传播的过程中,较早受到影响的是陶寺文化,陶寺口簧可以看作是石峁口簧南下传播的遗存。不同于以“神权”为中心的石峁文化,陶寺社会的等级分化相对明显,王权显然是这类文明统治的核心,这一点甚至可以在乐器上得到体现。

在陶寺的一些大型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有一定组合,往往成套出现,常见的有1对鼍鼓、1件石磬、1件土鼓组成的固定组合,它们经常出现在墓主人的左下侧,有着固定的摆放位置,这明显地反映出鼍鼓、石磬与土鼓礼乐器的性质,这种“制度化”可以说已经包含着“礼制”的内涵,而这样的出土实物也佐证了文献中关于虞舜时期“制礼作乐”的相关传说。

新时期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鼓 ©中国国家博物馆

所以,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黄河中游地区就已经出现“礼乐”音乐萌芽,这种对“礼制”的推崇,也成为了夏商周礼乐文明的源头。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

时代:新石器时代

出土地点:河南漯河舞阳

现藏场馆:河南博物院

©网络

姜寨陶埙

时代:新石器时代

出土地点: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

现藏场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网络

陶寺铜铃

时代:新时期时代

出土地点:襄汾陶寺遗址

现藏场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浙江博物馆

河姆渡文化骨哨

时代:新石器时代

出土地点:余姚河姆渡遗址

现藏场馆:浙江省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永登乐山坪彩陶鼓

时代:新石器时代

出土地点:兰州永登乐山坪遗址

现藏场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奏响先秦之音的“礼器”」

夏商周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乐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时期的乐器不仅种类更加丰富,规模、材质和构造也较前代而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出现了编钟、编磬等大型组合乐器,以琴、瑟为代表的弦乐器也成为了文人贤士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二里头石磬 ©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代已有专门管理乐器的官员,而西周以后社会中的重要乐器大多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据出土文物可知,殷墟出土的乐器总量已达到120件,涵盖铃、铙、缶、磬、埙、鼓等多个乐器种类,材质不仅有铜、石、陶,还有用蟒皮制成的鼓面。

1951年河南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出土的商代陶埙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以后,随着“礼乐文明”进入鼎盛时期,乐器出现的场景也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祭祀神灵祖先的吉礼、丧葬病灾的凶礼、诸侯交往的宾礼还是婚筵庆贺的嘉礼都少不了乐器的出现。《周礼·春官·大司徒》更是明言“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万物。”

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钟,据推测,该枚钟当是由8枚钟组成的编钟里的其中一枚 ©中国国家博物馆

到了春秋战国,随着西周封建制度的式微,来到了“礼崩乐坏”的时代,传统雅乐文化的地位受到冲击,平民化的音乐形式出现,但乐器仍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形制上,除了更加精致外,体型和规模也不断增大,例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编磬等乐器,用实物向世人展示了先秦之音的大气磅礴。

楚国石编磬 ©河南博物院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不仅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成为先秦礼乐文明的实证,还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代表了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 ©图虫创意

除了乐器规模逐渐增大外,乐器构造也发生了变化,如古人常以琴瑟为例,言神农多少弦、文王多少弦,这大概是后人对琴瑟改良之后,为了便于推广而附会圣人的一种手段,不过这种手段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琴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不仅孔子、曾点等文人贤士热衷于弹琴赋志,各国君主也爱好打造属于自己的名琴,如傅玄《琴赋》言“齐桓曰黄钟,楚庄曰绕梁”,“黄钟”、“绕梁”是琴的名字。

©网络

象纹大铜铙

时代:商代

出土地点:长沙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山顶

现藏场馆:长沙市博物馆

©网络

西周晋侯苏钟

时代:西周

出土地点:山西临汾曲沃

现藏场馆:山西博物馆

©网络

蔡侯铜编鎛

时代:春秋

出土地点:寿县西门蔡侯墓

现藏场馆:安徽博物院

©图虫创意

曾侯乙编钟

时代:战国

出土地点: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

现藏场馆:湖北省博物馆

©网络

素漆十弦琴

时代:战国

出土地点:随州擂鼓墩1号墓

现藏场馆:湖北省博物馆

「“胡琴琵琶与羌笛”演奏的盛世华章」

汉代以降,随着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中原王朝与其他民族往来密切,这也使得各地的乐器呈现融合互鉴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胡乐在中原乐器中所占比重急剧上升,呈现出“胡琴琵琶与羌笛”的演奏盛况。

北齐厍狄迴洛墓彩绘弹琵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魏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和外域文化的吸收融合,而政治局势的动荡也加速了南北方的交流沟通,乐器也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南北互鉴的态势。新疆作为胡乐东渐首先到达的地区,在当地的佛教寺院、石窟壁画中留下了大量历史见证。

当然,中国乐器也影响着其他民族乐器的发展。据记载朝鲜半岛正史的《三国史记》记载:“伽倻国嘉实王制十二弦琴。……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可见,朝鲜的伽倻琴在创制的时候,受到了中国传统乐器古筝的影响。

伽倻琴 ©网络

作为中国本土乐器之一的琵琶,大约在秦朝就开始流行,不过彼时的琵琶从外形上看是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月琴、阮等都可以归入琵琶类乐器,跟今天常见的琵琶形制还不太一样,到了南北朝时期,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了一种梨形音箱、四条弦的曲项乐器,人们将它和中国原有的琵琶结合起来,改制成了新式的四弦琵琶。

四弦琵琶 ©网络

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琵琶的发展达到高峰,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琵琶都是非常盛行的乐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不仅对琵琶的演奏效果进行了形象描绘,也记录了当时琵琶弹奏的盛况。

在唐朝,中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例如唐代的十三弦筝传入日本后发展成了中国唐筝、筑筝、俗筝等日本传统乐器,而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更是被奉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这把由紫檀木制成,工艺精细,琴身施有螺钿装饰,腹面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画面的琵琶,现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除了日本,中国琵琶也传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影响了朝鲜琵琶、越南琵琶等。

螺钿紫檀琵琶 ©网络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非常盛行一种称为“龙首琵琶”的乐器,也就是忽雷,颈长身细,两根弦,有大忽雷、小忽雷两种。故宫博物院拥有两把忽雷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也收藏了多件忽雷,其中一件是清代的小忽雷,曾是梅兰芳先生的珍藏,另一件清代制的大忽雷,曾是程砚秋先生的藏品。

小忽雷 ©网络

当然,拥有开放的政治环境、开明的文化背景,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大唐,这一派歌舞升平、胡汉交融的局面是单一的琵琶难以呈现的,根据西安插秧村唐墓出土的乐俑,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乐俑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和笙,而李贞墓出土的三彩骑马乐俑,人物则持有排箫、铜钹、鼓槌等。丰富的乐器种类、数量,不同的乐器组合,都表明了这一时期乐器发展的繁荣景象。

©网络

马王堆古瑟

时代:西汉

出土地点:长沙马王堆汉墓

现藏场馆:湖南省博物馆

©网络

黄釉瓷扁壶

时代:北齐

出土地点:河南安阳范粹墓

现藏场馆:河南博物院

©网络

忽雷

时代:唐代

现藏场馆: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九霄环佩”琴

时代:唐代

现藏场馆: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鲁山窑花瓷腰鼓

时代:唐代

现藏场馆:故宫博物院

「雅俗共赏的民间器乐」

结束了五代混乱局面的北宋,小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适应人们生活需求的说唱、歌舞、戏剧等音乐形式逐渐流行起来,相应的乐器种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乐器的改良和运用达到高峰,例如笙在隋代是十九簧的,宋初却流行十七簧笙,此外以马尾胡琴为代表的弓弦乐器也逐渐受到欢迎。

北宋的仲尼式“万壑松”琴 ©故宫博物院

随着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不同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乐器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进,新式乐器纷纷涌现,据《事林广记》所载,宋时的新乐器有管笛、夏笛、小孤笛、鹧鸪、横箫、竖箫等。继宋而起的元朝也把少数民族的乐器带到了中原地区,火不思这种蒙古族代表性乐器更是在明代得到盛行,并被清朝列入国乐。

火不思 ©网络

明清两代,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形式不断繁荣,这也推动了乐器的发展,双清、拍板、三弦等戏曲伴奏乐器越来越常见。例如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兴起,由胡琴改制而成的板胡成为了我国戏曲艺术中主要的伴奏乐器,铜钹更是在地方戏曲、民间吹打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藏紫檀木拍板 ©故宫博物院

在民间器乐如火如荼发展的时候,宫廷乐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精美绝伦的乐器不仅传出了高亢嘹亮的乐章,也奏出了属于王朝的时代强音。在备受统治者推崇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中,乐器的种类非常丰富,据《钦定大清通礼》记载,所用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18类105件乐器。

故宫博物院藏木彩画中和韶乐柷 ©故宫博物院

近代以来,受西方音乐体系影响,国内相关学者对中国民族乐器进行了改良,例如今日仍然在使用的传统乐器古筝,就由清代的16弦改为了21弦,同时在琴身内部增加了一个隔板,用于连接上下面板,并在底板上留出三个出音口,增强共鸣箱内的空气与外部空气的流通,使共鸣效果与琴弦的震动效果更好。

古筝演奏 ©图虫创意

刚刚过去的5月20日,在很多人眼里是不能错过的“网络情人节”,但对每一位古筝演奏者来说,这一天也是中国古筝日。自先秦而来,走过悠久的岁月,古筝仍然以铿锵有力、婉转悠扬的筝音演奏着动人的曲调。或许这个时候,来一首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网络

轻雷琴

时代:南宋

现藏场馆:中国音乐研究所

©故宫博物院

明德化窑白釉瓷箫

时代:明代

现藏场馆: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

清刻花描金云龙纹笙

时代:清代

现藏场馆:沈阳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碧玉描金编磬

时代:清代

现藏场馆: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木彩画中和韶乐敔

时代:清代

现藏场馆: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1]崔广庆,《先秦时期乐文化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05.

[2]吴洁,《从丝绸之路上的乐器、乐舞看我国汉唐时期胡、俗乐的融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7.03.

[3]申莹莹,《中国新时期时代出土乐器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04.

[4]马晓婕、马晓婵,《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文丨陈曼菲

百科编辑丨粥士肠

图片编辑丨茶叶末儿

封图丨图虫创意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