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小龙虾发源地蚌埠

又到一年龙虾季,吃小龙虾成了这季最热的词汇。

街上走红大龙虾,肉嫩汁香壳能咂。

不知缘何易上瘾,一日未尝难识家。

1992年《珠城周末》上发表的这首打油诗,老食客们或许还记得。蚌埠龙虾,说是国内龙虾业界的“鼻祖”,尚没有相关证据,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蚌埠龙虾便以虾成市,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龙虾一条街“蚂虾街”。从那时起,蚌埠蚂虾开始声名远播。

虾街传奇

夏夜的麻虾街,食客云集;火辣辣的麻虾,吸引了众多蚌埠吃货,不少外地食客也慕名而来。

即便虾街如此火爆,但熟悉的人都说,虾街已经远不如从前了。从虾的源头来看,优质虾源大量外流也证明了这一点。蚂虾街的虾源基本上来自怀远县龙亢境内的淝河,这里水草丰茂,白鹭飞舞,非常适宜龙虾生长。

龙亢集上共有五个生虾经营户,除了承包的水面,还有一批龙虾捕捞游击队在田间地头捕捞野生龙虾,交由剩下经营户收购。他们在蚂虾街都有各自的主顾,但是每天送到蚂虾街的,无一例外全是二级虾和三级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户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优质虾源外流,蚌埠本地的龙虾自然卖不上高价,也拿不到一级虾。

如今虾街的规模,比不上鼎盛时期。由于城市中心的虾街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交通不畅、治安问题不断,2008年,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南山路打通改造,蚂虾街上的路边摊被拆除,占道经营被严令禁止,这让在这里打拼多年的经营户一时有些难以适应。

粗放的经营方式和洒脱自在的吃虾风格,恰好与蚌埠人的个性特点相得益彰,导致虾街红极一时。在安徽文史馆馆员郭学东看来,退路进店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也导致了虾街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台资深编导朱麾就开始关注刚刚兴盛的蚂虾街。1998年起,他耗时十年,用电视影像记录下了虾街的变迁,也记录了虾街从辉煌到冷落的过程。在朱麾看来,无论什么样的经营活动,人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虾街经营户从来不缺闯劲和天分,但其没落实属必然,和退路进场没有多大关系。

安徽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教授唐敏同样认为,恶性竞争加剧了行业内耗。这就是蚌埠龙虾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难摆脱零碎经营的“大排档”命运的内在根源。

如今看来,无论是合肥龙虾,还是盱眙龙虾,都经历了从占道经营大排档到走进高档酒店的转身,这其中,离不开行业的市场运作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事实也证明,退路进场的虾街,依然保持着当年的一份矜持和自信,今年的生意也是格外的火爆。

虾街故事

“拿张蚌埠地图,用针扎三下,可能戳中了八个秘制小龙虾摊子”,网上这番调侃,讲的是蚌埠这座城市对于小龙虾的酷爱。作为曾经是安徽龙虾界老大的蚌埠虾街,虽然历经风雨,已如一部怀旧电影让人感慨,但依旧在资深吃货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的蚂虾街,又早早地热闹起来了。

下午3点,蚂虾街的老板们早早地把装虾的箱子摆出来,驾轻就熟地把生虾筛一遍,倒入一字排开的虾筐里,供顾客挑选龙虾用。

傍晚六点钟,蚂虾街开始了一天中最有人气的时候。

作为一个主打小龙虾的饮食群,10年前的蚂虾街共有大小经营户五六十家,如今,还有五家坚守在这里。经历过人气锐减、销量大幅下滑的虾街经营户,今年最大的感受是生意好起来了。

虾街经营户说:在外人表面看起来生意是在往底下衰败,其实实质来讲并没有衰败。我们现在的货量比以前还多,因为我们座位和台子有限,晚上一遇到上生意肯定满,好多客人提前打电话打包带走,或是提前留包房什么的。

说起人气和销量上去的原因,虾老板们有的说跟前阵子闹禽流感有关,有的说跟今年虾肉品质好有关,但说得最多的,还是因为蚌埠的蚂虾味道最让人留恋。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外地食客特意开车或是坐火车跑来蚌埠吃虾。

不光外地食客云集,对于蚌埠吃货们来说,虾街老字号的味道也是最经典的。

食客们的肯定,让虾街经营户颇为自豪,更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蚌埠蚂虾街曾经的名气,不仅盖过合肥,比苏北的盱眙小龙虾也大得多。郭学东是我市最早关注虾街的学者,上世纪60年代,郭学东在农村插队时首次接触小龙虾。

因为模样奇怪,味道一般,当时还很少有人对这种田间害虫感兴趣,上世纪70年代初期,市区里慢慢有人吃起了龙虾,当时的吃法非常简单。

上世纪80年代,南山路上出现了蚂虾摊,做法越发讲究,吃的人也越来越多。1988年,郭学东将小蚂虾写入了《蚌埠市志》,这是小蚂虾第一次登堂入室,见诸于文字记载。

郭学东说,粗放式的经营,充满豪气的吃法,与蚌埠人的性格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刚好契合。蚂虾街四通八达,这里有着蚌埠码头文化遗风,也有着多年积淀的蚌埠商铺文化元素穿街而过,是蚌埠人的一大骄傲。让人遗憾的是,我们起跑领先,却只顾着看一路的风景,而忘却了为什么来参赛,如今的虾街,已经风光不再,规模和影响力落在了盱眙和合肥之后。

虾街外传——墙里开花墙外香

国内说起小龙虾,除了蚌埠蚂虾街,还有一个地方不能不提,这就是江苏淮安的盱眙。每年都有一届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盛大开幕,其中的重头戏“万人龙虾宴”也如期开席,我们栏目记者也赶到现场,体验了一把万人盛宴。

想要摆起万人龙虾宴,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得有个够大的场地,万人龙虾宴就在盱眙县城都梁公园的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广场举行,这个广场是国内最大的山地广场。原本是晚上7点钟开始的龙虾宴,下午4点钟就有市民陆续赶了过来。盱眙龙虾节已经举办了12届,龙虾宴也就吃了12年,做为龙虾节的保留曲目,主办方其实早已驾轻就熟,舞台、桌椅、饮料、啤酒,龙虾摊位都已经准备妥当。

根据龙虾节组委会的要求,万人龙虾宴凭门票入场,票价为150元,凭门票可以在摊位领到一份两斤的小龙虾,进场后,在广场上的座位可以随便坐,位置坐满后,看台上也可以摆放桌椅供市民就餐。

傍晚六点钟,随着市民和外地食客陆续进场,广场上也开始热闹起来,挑选龙虾的同时,不少食客已经迫不及待吃了起来。

在露天广场,龙虾吃的是味道,更是氛围,再加上舞台上一台大型的文艺节目同时上演,食客十分陶醉。

盱眙的万人龙虾宴素有“天下第一宴”的美称,5年前,第七届中国龙虾节万人龙虾宴以2380桌15600人的规模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据节会组委会统计,今年龙虾宴,3万余食客一晚“消灭”近30吨龙虾,再次刷新了吉尼斯纪录。

小编语:看的心酸,看的汗颜!看的感叹词:哎!

虾街外传——盱眙龙虾节

一只小小的龙虾从田间走向餐桌,到现如今的享誉国际,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带给盱眙人更多的喜悦。

第十三届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期间,红色的宣传画、彩旗和鲜花让整个县城节日气氛凸显,龙虾的销量随着节日的红火也是倍增。

熟悉盱眙龙虾的人都知道,盱眙的龙虾口味五花八门,其中的麻辣口味、十三香口味和蒜香口味算是众多食客的最爱。阿兵龙虾店是县城内主营龙虾的老字号饭店,做出来的口味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经过十多分钟的烹炸,一份香气扑鼻的蒜香龙虾出锅了。口味上的独特吸引了八方来客,龙虾节带来的宣传声势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做为盱眙老字号龙虾品牌,阿兵龙虾的发展同样受益于节日带来的商机。

据统计,盱眙县在壮大於氏、阿兵等一批老品牌的同时,每年推出一批新人新店,截至去年,盱眙本土龙虾名店名企达到100家以上,全国会员单位达到1000家以上。针对龙虾产业发展初期龙虾烹饪品种较为单调的实际状况,盱眙县相关部门还加强龙虾系列美食品种的研究,研制和改进调料,提升调料档次,力争短期内研制百道以上龙虾菜肴,以全新的龙虾宴迎接八方宾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作龙虾的虾源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虾街外传——盱眙龙虾产业链

吃的人多了,龙虾的需求量自然逐年增加。所谓巧米妇难为无之炊,既然已经形成了产业,这产业链的第一环节——养殖,就成为重中之重。

盱眙县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中下游、洪泽湖南端,水域总面积96万亩,境内水域64万亩,水域内水草茂密,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天然饵料极为丰富。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龙虾的养殖有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盱眙县淮河镇前进村,成片的水塘正是龙虾养殖最好的场所,几年前,徐克怀在政府的扶持下承包了150亩水塘,养起了龙虾,后来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盱眙龙虾品牌越做越响,徐克怀承包的水塘逐年扩大,效益越来越好。

凭借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夹河龙虾养殖合作社很快成立了起来,从购买虾苗到放养,再到养殖,直到最后的销售,抱成团的养殖户们形成了一股合力。每年从5月份开始,合作社的每个塘口就忙碌起来,从早晨天一亮捕虾到白天投放饵料,直到10月份,一年的捕捞期才基本结束。

淮河镇前进村夹河龙虾养殖合作社只是盱眙县龙虾养殖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去年,盱眙县已经建成高效规模化龙虾养殖基地20万亩,其中稻田养殖达10万亩,池塘精养和其他各类养殖面积10万亩,优质龙虾年产量达4万吨。加上外地的虾源也不断涌进,盱眙龙虾市场的供应量有了充足的保障。

虾街外传——合肥

合肥人爱吃龙虾,爱吃到什么程度呢?

据统计,合肥人每年要吃掉2万吨龙虾,如果按一节火车皮可运输60吨龙虾计算,要用300多节火车皮才能拉来。爱吃,自然源于好吃,合肥龙虾有哪些特色呢?

与蚌埠龙虾相比,合肥龙虾在制作上则显得繁琐一些。下午3点,在一家虾店的后堂里面,记者看到正在清洗龙虾的工人。

经过初加工的龙虾,下一步就要进行清洗。整框龙虾倒入盆中,要经过三四遍冲洗,直到清洗的水不再浑浊,才算是合格。等水沥干后,再将龙虾进行油炸。油炸过后的龙虾,再按照食客的要求进行最后的烹制。为了满足顾客不同的需求,合肥龙虾经营者也是摸索出了多种口味。

看着食客们吃的津津有味,记者不禁想去探一探这最后烹制有什么诀窍。厨房里,唐师傅正在制作一道海鲜龙虾。

虾店的经营户告诉我们,现在正是龙虾销售的旺季,每天销量在1000斤左右,周末大概在1300左右。之所以能成为美味,好的虾源自然少不了。

虾街外传——合肥崛起

说到吃虾之风,合肥远不及蚌埠,但风头更劲。2002年,合肥市举办了第一届龙虾节。2012第11届合肥龙虾节主办单位多了一个国字号——中国渔业协会,连续举办了11的合肥龙虾节也升级为“国字号”。11年的时间,从蚌埠游到合肥的小龙虾,从大排档走上国字号,小小龙虾掀起了一股红色风暴。

南起太湖路,北至九华山路,这段不足一公里的道路,就是合肥的宁国南路。2005年开始,龙虾经营户的涌入,让这条原本默默无闻的道路一下变得热闹起来。从合肥龙虾最初发迹的市府广场到现在的宁国南路,20年多年时间,小龙虾在合肥经历多次变迁。

最开始宁国南路门面房并不适合经营餐饮,习惯了大排档的经营户们又在门外摆起了桌子。粗放的经营,不仅不卫生,也影响道路交通。2009年,宁国路所属的青年社区投资了约300万,对龙虾一条街进行了改造,同时对经营户的经营进行了规范。

经过几年的发展,宁国路龙虾店的生意更加火爆。不过由于龙虾的季节性较强,在2010年左右,龙虾一条街也迎来了自身发展最大的瓶颈。

除了政策的引导,政府在税收、费用上减免,让龙虾经营户们感受了实实在在的优惠,也让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2012年,合肥市龙虾经济总量达50亿元。同时,合肥龙虾产业被评为中国节庆50强,合肥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淡水龙虾之都。

虾街外传——合肥与蚌埠的龙虾缘

小龙虾原产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20世纪初进入我国。咱蚌埠市是国内小龙虾的发祥地,爱吃龙虾也成了蚌埠人的标签之一。合肥作为省内最大城市,目前也是小龙虾最负盛名的城市之一,而合肥人爱吃龙虾,与蚌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午6点左右,在合肥宁国路龙虾美食一条街上,饭店服务员们把做好小龙虾摆到了门外,吸引顾客。龙虾浓浓的鲜香味在整条街上弥漫着,食客们络绎不绝。

“吃龙虾,喝啤酒,谈生意,交朋友”现在已成了合肥人夜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而早在90年代初蚌埠龙虾火遍全国的时候,合肥人是不吃龙虾的。

1987年,蚌埠的蚂虾街已成渐成规模,爱吃龙虾成了蚌埠人一个标签,这种吃虾之风,1990年左右刮到了合肥,并在市府广场渐成气候。

1992年,合肥市府广场出现了最早的龙虾经营区。现如今,合肥经营龙虾的饭店大大小小近4000家,龙虾产业更是创经济总量50亿元。作为与蚌埠龙虾结缘的第一人,谢道文觉得,作为后来居上的合肥龙虾经验,对蚌埠龙虾也许能带来一些启示。

蚌埠小龙虾--机遇仍在

合肥和盱眙的龙虾市场日渐红火,蚌埠小龙虾经营户看在眼里,可并不服气,因为蚌埠龙虾的味道受到了全国各地食客的肯定,虾街想要重振昔日的辉煌,并非没有可能。

如今,经济开发区宝龙啤酒龙虾演艺大夜市开张了,主办方在宝龙珍宝船广场上搭建了演艺舞台,好声音歌手大赛、七一文艺晚会、露天电影,各类节目轮番上演。五十多桌消费者围坐在台下喝啤酒、吃龙虾,现场飘散着浓郁的虾香、酒香,伴随着热闹的歌舞演绎,一派夜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这里成了除虾街之外,另一处吃虾聚集地。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刚开始的时候,受到天气影响,人还不算特别多,但这两天的晚上,一天比一天人多。

这次啤酒龙虾节由经济开发区主办,一直持续到9月份,历时四个多月。目的是为了给市民提供一个“喝啤酒,吃龙虾”的理想场所。不仅有区域性的龙虾节拉动夜间经济,聚拢消费人气,分布在光明街、纬二路、张公山美食城等大街小巷的烧虾铺子也都在口味和环境上下功夫,吸引顾客,留住客源。

作为蚌埠最富盛名的吃虾圣地蚂虾街,老字号的经营户们也在不断创新和摸索。

从经营户的角度来说,整个蚌埠小龙虾界都在努力突破,寻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但关注蚌埠小龙虾的学者认为,要想让蚌埠龙虾游得更轻松,更需要从产业角度发展,通过政府牵头,合理引导。

在安徽省蚌埠市的南山路口,有一条因卖“蚂虾”而出名的夜市小吃街,当地人称为“蚂虾街”。

纪录片《虾街十年》围绕蚂虾街的经营者们十多年的打拼和生活叙事,从一个侧面传递了个体经营者和市场之间互为建构的真实图景。附土豆视频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px2-DHyd0o

再看一则新闻:

蚌埠小龙虾何以失去立足之地

作者:晓徽

“这次来真的了!”2008年4月1日,安徽蚌埠市蚂虾街上,龙虾店的伙计们把成筐成筐的小龙虾摞了起来。在龙虾店门口的桌子上,摆放着整碗整碗鲜红诱人的小龙虾。老板娘或者女服务员则坐到了门口的方凳上,在行色匆匆的路人当中,招揽着食客。这样的一幕在蚂虾街已经上演了十多年。如今,随着附近淮河路的修建,7条公交线路改道经过蚂虾街。蚂虾街的“占道经营”被叫停了,往日那种热闹喧嚣的场面,在今年夏天极有可能不复存在。

“已经接到通知了,不准占道经营。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要把东西搬走。”一位龙虾店的老板告诉笔者,“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很不安。”蚂虾街在鼎盛时期有十八九家经营户,陆陆续续走了一些。“有店有小摊的经营户,现在不准占道经营,生意至少要减少一半。而那些没有店只有小摊的经营户,只能选择搬走。”

蚂虾街曾经很辉煌

两件事让蚂虾街上的经营户们津津乐道。一是蚂虾街曾经是安徽龙虾界的老大,名气不仅盖过合肥,而且比苏北的盱眙小龙虾也大得多。二是蚂虾街的小龙虾上过电视。

蚂虾街的小龙虾上过的电视颇具含金量—————上过中央电视台。更引人注目的是,当地一位叫朱麾的电视人,花费了十年时间,在这一百来米长的蚂虾街上拍摄了一部记录片。2008年,这部56分钟长的记录片《虾街十年》获得了“中国十大记录片奖”和“最佳编导奖”。最早进入《虾街十年》记录片的“虾老板”有三个人:他们是石顺利、吴孝怀和阿亮。那是1997年。如今,三大“虾老板”当中,只剩下吴孝怀依然坚定地在蚂虾街上奋斗着,石顺利离开了蚂虾街,阿亮在蚂虾街上没有店面,前途难料。

在朱麾当时的计划里,这个记录片拍摄三年就完工。按照他的想法,蚂虾街不会永远这样下去,好的结果是,蚂虾街会在政府的引导下改善环境或者整体升级,改变大排档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做大做强龙虾品牌。坏的结果是,因为污染环境占道经营,蚂虾街被政府取缔。

可是到了2000年,这两种结果都没有出现。朱麾也只有继续拍摄下去。2007年,朱麾选择了终结。用十年的记录对蚂虾街作了一个交代。

醒得早却跑得慢

“醒得早,跑得慢!”在采访中,一位虾老板向笔者竖起了大拇指,“那时候,蚌埠的龙虾是这个。比合肥和盱眙的龙虾名气大多了。”2001年,当蚂虾街还停留在“大排档吃龙虾喝啤酒”阶段时,江苏盱眙却办起了第一届国际龙虾节。

这一年,蚌埠的一些同行也参加了这次龙虾节。他们当中有人有些不平—因为蚌埠的龙虾更好一些。让蚌埠龙虾老板没有想到的是,到了2008年,这样的龙虾节江苏盱眙一共举办了八届,声势一次比一次大。到了今年,盱眙国际龙虾节计划在6月举行。盱眙县表示在坚持四国联动六地联办的基础上,着力打造“8项世界之最”,要在最富盛名的钓鱼台国宾馆推介盱眙、要把龙虾节会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这些事情似乎很遥远。不过,眼前发生的事情让蚌埠的“虾老板”感到很受伤。“以前蚌埠周边城市的小龙虾,很多打着蚌埠的牌子。而后来,越来越多的龙虾店打起了盱眙的牌子。”很明显,盱眙龙虾的风头盖过了蚌埠。

即使在蚌埠小龙虾的发祥地—蚂虾街上,记者看到,一家龙虾店也打着“盱眙龙虾”的招牌。

蚌埠小龙虾产业为何慢下了脚步?一些民间观察家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

日渐固步自封,没有口味的改进,没有花样品种的翻新,没有迎合爱吃的蚌埠人对追求的不断提高,没有卫生环境的集中变化……让蚂虾街逐渐萧条下来。而在盱眙,一只小龙虾办成国际龙虾节。“我们起跑不慢,但是只顾着看一路的风景,而忘却了为什么来参赛。”

蚂虾街的未来在哪里?

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蚂虾街,本身就是畸形的。朱麾告诉笔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管理的规范,蚂虾街必然走向消亡。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一点,蚂虾街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陷入了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很多城市居民已经离不开这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却因为占道经营卫生状况差而广受诟病。

蚌埠市青年街道办事处主任林传武说:“就在我们准备动手整治的时候,正好看到电视台播放《虾街十年》”,这条街很大程度上是蚌埠的一张名片,很多人对它有感情,“我们也很犹豫”。正是有了这一层的考虑,“我们才确定了一个思想,就是取缔占道经营,并不是取缔蚂虾街的龙虾店。区里还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尽量留住这些经营户,继续做大这个牌子。”

笔者在采访中获悉,蚂虾街所属的政府部门也在考虑,是否能够寻找一个新的位置,让蚂虾街这块招牌有一个更大的生存空间。不过相关部门表示,现在来找个合适的地方难度很大。

蚂虾街沉淀着蚌埠人的一份深厚的情感。在互联网上,一些网民发起一场“拯救本土美食”的运动……

如果远离了蚂虾街,如果远离了露天的大排档,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谁也不能保证,曾经在安徽辉煌一时的蚌埠小龙虾产业会有一个怎么样的未来。

身为蚌埠人民,我们如何反省?崛起?

这是一个大命题!

小龙虾到底能不能吃?一看便知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