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传统羊肉汤

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尤其是吃这个方面。大街上硬菜系、小吃一应俱全,天南海北的美食任你选。而且有了美团、百度糯米等外卖,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各种美食了。但外面的再好也不如自家做的好,这不放暑假,我又带着妻儿回老家看望母亲,吃上母亲做的掺馍,一种久违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赵振超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掺馍很好吃,过去现在都稀罕

说起掺馍,上世纪70后出生的人大概印象都比较深刻,小时候在农村应该都吃过。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上班族早上的美食莫过于一碗暖暖的羊肉汤,至于其他就是馒头、饼或者包子等。

我总是觉得如果搭配着三十年前的掺馍,就完美了,肯定比这些包子馒头之类的有趣好吃。因为掺馍配汤是很曼妙的组合。

其实吃掺馍,感觉就像吃河南大盘鸡一样爽快,用一句俗话说就是顶饭瓷实。

大盘鸡汤下烩面,顶饭瓷实

尽管掺馍里没有肉,但在炒菜时多放一些猪油,菜香里面就会融入更多肉的味道,菜和馍的有机结合就像大盘鸡最后融进的烩面,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因此,掺馍仿佛就是大盘鸡的雏形。

掺馍确实很好吃,因为无论是开始放的菜油,烹制用的蔬菜,还有饼馍,都是自家地里种出来的,吃起来自然得儿劲。

掺馍的做法其实也比较简单,农村人很巧妙地利用的几种食材的一种混合做法,那时农村不是每一顿都炕馍,而是一次要做出几天的用量,这样不至于耽搁干农活。

一次炕的烙馍能吃好几天

另外孩子们饿了也可随手取来临时当做饭前的补品,但这样的饼馍隔夜后就会变得很硬,吃起来不好咀嚼。小孩子不是饿得狠,一般不太情愿吃。

那个时候,母亲为了让我们吃饱,早上的菜都很简单,一盘咸菜而已,多是母亲做的酱豆和韭菜花,中午是红薯面条加黑菜,夏天的时候用捣好的蒜汁做调料,冬天时做汤面条,只有到晚上母亲才有时间炒菜,我们才有吃掺馍的机会。

母亲厨艺精湛,做掺馍也能做出花儿来

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人都在挨饿,而母亲每天都变着花样做饭,就连那难以下咽的长了毛的黑地瓜干也能把绿毛洗掉做出花样来。

红薯面条放上蔬菜、蒸窝窝头掺进红枣、烙饼时放上酱豆,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把饭菜做出别人做不出的味道,那时母亲做饭很神奇,远近闻名,我由衷的佩服母亲的厨艺。

每次做掺馍之前,她会扎好自己做的小花布围裙,轻拿锅碗瓢盆,把需要的蔬菜一起拿出来,认真地洗菜、切菜,之后规整地放到案板的一边。母亲是个很讲究的人,灶台上、菜板上,总是干干净净的。

母亲做掺馍是极其用心的,并且她做的掺馍饭是有诀窍的。掺馍是以炒菜为依托,各种菜肴精心挑选,一些容易炒烂的菜是不能用的。

记忆中用的最多的是是母亲自家生的黄豆芽、菜园里的豆角、茄子等,切菜时母亲也很细心,平时不舍得放的酱油和味精也要用上一点,快熟的时候,还要撒上葱花和香菜并滴上两滴香油做最后的点缀。

炒菜的汤汁会比较多,放的调料也会相应厚重些,待一盘地道的农家菜在母亲娴熟的翻搅下出锅后,做掺馍才正式开始。

留少许菜加菜汤,就可以做掺馍了

菜香还未出锅,就香飘满屋了,色香味俱全,看着就有食欲,吃起来更是香甜无比。

我们姐弟几个美滋滋地吃着掺馍,母亲总是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心里一定充满了欢喜,像是一次成功后的喜悦。

吃的是掺馍,想的是母亲

我每次放学回来,进门就是问有没有掺馍?她总是笑着说:“怎么天天吃也没吃够呀!先学习去,一会就好了。”

有一次,不知当时家里有什么高兴的事,母亲从地里回来早,做了一锅掺馍等待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可能是时间还早,母亲做完饭后到河里洗衣服去了。

我那天放学回来,刚到院里就闻到厨房里飘出的菜香,看着一锅香味十足的掺馍,我垂涎欲滴,禁不住已经疯狂的味蕾的诱惑,狼吞虎咽吃来两大碗,本想着给家人多剩点,却在不知不觉中吃了个精光。

母亲回来后,看到这一切,打了我两巴掌,训斥了一顿,然后把我搂在怀里自己哭了。

母亲边哭边说:“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学有出息了,就能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但现在我们还要坚持一下,我们全家都要一起努力”。

她的话一直激励着我,我开始向往着有一天学上成了,每一顿饭都能吃上白面馍,该是多么幸福。

如果我到了更远的地方有了好的发展,每一顿都让家人吃饱带肉的掺馍,那该是何等风光的事情呀!

母亲做的掺馍在孩子们心中永远是最可口的。吃母亲做的掺馍,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填饱肚子,更多的是融进对母亲深深的爱。吃娘做的掺馍,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恋。

只要坐在娘身边吃娘亲自下厨做的掺馍就是一种无法言表的享受,在和她聊天的过程中,母亲会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讲很多道理,让那个幼稚的我一步步走出困惑,走向成熟。

当自己成立了小家,做起了父母,才真正懂得了母爱的内涵,明白了母爱的博大,知道了母亲的辛劳,更爱自己的母亲了。

家中的母亲成了我们的牵挂,想念妈做的饭菜,想念和妈在一起拉拉家常的感觉,还有和母亲一起做的久违的掺馍。

岁月悠悠,近三十年的时光飘忽而过,当年那份美、那份真、那个感觉、那久违的掺馍,还能再来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赵振超,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关镇中心学校。编著有散文随笔集《平凡的人生》,多次获宝丰县通讯报道奖。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