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百善孝为先体会

文| 齐同民

前几年,我收藏到了两块儿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千叟宴茶膏”,当时我和好朋友大藏家陈兄弟交流,他问了我一句:“大哥,你收到了这个茶膏,是不是打算品尝一下呢?”我回答他:“老弟,我就一个普通百姓,我哪里有资格去喝它呢?我收藏到了,是让我感悟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千叟宴茶膏”所包含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的伟大。我收藏到了,要留给后世子孙,把文化传承下去”。陈老弟就回复我两个字“很好”。几年来,每每看到这茶膏,再看看所见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件事儿,浮想联翩,感慨不已……

过去老人们世代口头儿相传“父母养儿防备老”说法儿,意思是人都要有老的时候,老人一辈子养儿育女不容易,老了更需要尊敬,需要关怀。“二十四孝”的民间故事儿,流传千年,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但是,自从西方文化被引入中国之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大人似乎变的自私了,好多的孩子在新世纪的家庭生活环境里,也变的不是儿童应有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了。君不见一个个“家庭小霸王”随处可见?

我曾经石家庄的公交车上碰到一对儿母女,母亲三十多岁,女儿六七岁,上车了,母亲站着,女儿坐在座位上。女儿因为母亲没有满足她什么要求呀,当着众乘客大声指责,谩骂她母亲。而她母亲却满面笑容,低声下气的给女儿陪不是。车里的人们看那个女孩儿都是不屑的眼神儿,我也就在她们母女的旁边,我也不能说什么,只是满腹不满的看着她们,面对霸道无理的女儿,母亲的笑容里都是无辜和无奈。我想,这母亲老了可怎么活呀!老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女儿长大成人了再好,能够好到哪儿去?母亲的晚年一定是雨果笔下的那个“悲惨的世界”。

当然,我遇到另外一个例子:

2014年,我在北京坐地铁,地铁上人多,我就站着,我身边座位上有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儿,对我说“爷爷,你坐我这里吧”。我说“谢谢孩子,你坐吧,我不累”,孩子说“爷爷你坐吧,我马上下车了”,我就坐下了,旁边一位四十来岁妇女就是微笑不说话儿,我说“你家的孩子吗?”她微笑着点点头儿,还是没说话儿。我说“你家孩子真懂事儿,你也很了不起呀”。”母亲说“我家孩子从小受的是国学教育,他一直这样”。过了两站,母亲站起来拉着孩子下车了,临下车孩子还给我说了句“再见”。可是,“再见“二字我觉得却很厚重,国学文化的厚重。

因为疫情宅家里,自己找事儿做吧,鼓捣藏品,最近又看到了那茶膏,我也在深层的思考,我感悟到了,也明白了,“孝“就是“天道”。为什么这样理解呢?我们不妨想一下,每个人的父母给了我们每个人的一个身体。而我们的“灵魂”却是来自不同纬度的精微的“虚在”物质。我们人的一辈子,都是这个灵魂在主宰着我们一生的各种运程和经历,做人经受的各种考验和磨难。我是坚信“人的身体就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肉体加上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够感知得到的灵魂的组合”。如果我的观点为真,那么为父母尽孝,为历代祖先尽孝就行“天道”了。试想,如果没有父母给我们一个“家”,我们的灵魂何以安身?没有这个“家”,我们不就是飘零四方的“孤魂野鬼”一般了吗?

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在京城组织“千叟宴”,不是简单的把对国家有大贡献的老人家请来京城吃喝玩儿几天,这帝王是从国家最高层面倡导人们“敬老,尊老,爱老”,是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的做法儿。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体发肤,受之⽗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雅》云:‘⽆念尔祖,⾀修厥德。’”

圣人所言,不得不信。所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孝道文化不是小事情,是我们做人立身之本。老人说“在家不孝父母,在外别交朋友”。如果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还会对朋友真心?还会对国家忠心?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主流是没有的。我们大家都看到了,三年疫情西方国家用躺平的防疫政策,死的多是老人,据说他们的国家把老人看做社会的负担,他们的做法儿就是希望老人们在疫情中死掉,以减轻社会压力。可以说世界疫情蔓延,也撕掉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权”遮羞布。

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孝道文化刻不容缓,从自己做起,为自己的孩子做个好的榜样吧。

(小雅斋主人齐同民即日记)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