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九江元宵节

九江粽子

杨修骏/文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说纪念屈原的,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他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东吴地区(今江浙)则认为端午节是为了迎接当时被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还有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她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当然其他的传说还很多,如感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了解,此处不详述。

关于九江的端午节习俗,如今除了吃粽子,其他方面已是淡然无存,查阅相关地方志资料,介绍的也不是很详细,本人就小时候的一些端午记忆写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也恳请各位给予指导!

在九江地区(主要指市区与九江县),快到端午节时(始于初一,止于初五中午,一般以初四为重),女儿女婿会在这段时间里用箩筐担着粽子、咸蛋、油馓子、发粑等礼品去拜见岳父母,俗称“担端午”,岳父母则留女儿女婿在家吃饭,有些地方习俗规定,若是新女婿,岳母得以新衣一套回赠女婿,那些只订婚还未结婚的准女婿则整担整担地往未婚妻家、媒人家挑送粽子等礼物,俗称“送节”,以前用担子挑,后来逐渐变成用提篮提,如今则变成用塑料袋提或直接送钱。礼物也由粽子等传统食物,变成如今的烟酒或钞票。

端午节除了女儿女婿孝敬岳父母,在古时候还有私塾学生或学习木匠、铁匠、漆匠等徒弟向恩师敬送粽子、发粑等,以示敬意。那些恩师则以所备之纸扇回赠,有礼相送者,每人一把。因此端午节在九江也被称为“敬师日”。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在初五前把节日的材料准备好,这样一来初五当天就不用那么繁忙了。

初五一大早,人们就会在大门两侧插上艾条,然后把菖蒲悬挂在艾条上,取义“香艾为帜招吉庆,菖蒲作剑斩妖魔”。传说艾条是张天师驱妖的钢叉,而菖蒲则传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剑阁木马驿附近的冷家窝受伤,多亏一孤老妇搭救,每日寻草药为他治伤,伤愈临行时,张献忠说:“我若得了势,定要将这些害人的财主们斩尽杀绝!”老妇文他:“你怎么能把穷人和财主分得开呢?”张献忠说:“到时你老人家可在门上挂片菖蒲叶,便不受扰害。”端午节前夕,张献忠率领起义军攻克剑门关后,传令全军“凡门上挂有菖蒲叶者,不得扰害”。听说张献忠又来了,老妇人便记起当初的吩咐,叫穷苦人家都在门上挂起菖蒲叶,只有恶狠的财主没人给他们说。义军一来,就把他们杀了不少。从此,端午节挂菖蒲,便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如今有些地方没有艾条和菖蒲,或者说现在的房子都是砖混结构的,有艾条菖蒲也插不进,所以现在插艾条和菖蒲的不多,但菜市场还是有的卖。

端午当天,九江的习俗是早餐流行吃粽子、发粑、盐茶鸡蛋、咸蛋、油馓子等,正餐设在中午,合家同饮雄黄酒,并以此喷涂室内各处,有的还投雄黄于水井中,小孩子不能喝酒则在额头上抹雄黄,俗信可辟邪消灾,旧时,附近的寺僧常在节前挨户散发“端阳符”,农家多以新麦作酬,别称散“麦符”,俗信麦符能驱魔,今能按其传统的不多见了。

九江的端午粽子与外地可不一样,我们粽子是长锥体,不是三角体,也不是圆柱体,九江粽子是用箬叶包裹,以前都会把箬叶用开水稍微煮下,现在有的人直接用新鲜的箬叶包粽子,然后用苎麻的外皮纤维弄的绳子捆绑,如果没有苎麻纤维,一般流行用棕树的叶子撕成细条,现在人直接用绳线搞定。粽子里面包裹的一般是糯米加盐、香油搅拌,后来也有在里面参杂红豆、红枣、腊肉等。除了自吃外,亲友邻里互相赠送,如今在九江,会包粽子的除了农村或城里一些年纪大的人,年轻人由于不会动手,则直接在超市购买。

端午当天在九江除了吃粽子外,早上还流行吃盐茶鸡蛋,做法一般是把鸡蛋放入茶叶、八角茴香等水里煮,待鸡蛋内凝固后,再用锅炒等工具敲破蛋壳,以便味料进入蛋体。端午节除了盐茶鸡蛋外,还有腌制的咸蛋,咸蛋里有鸡蛋、鸭蛋、鹅蛋等等。那些咸蛋越是蛋黄冒油的,越好吃。

说道咸蛋,我不得不说“挂香包”的习俗,旧时各地小孩,以五色线编织香包挂于胸前。香包是以各种色布缝成桃子、金锁、小猴、青蛙等形状的小袋,外编用各色丝线绣成,内装香料,也有包以独瓣圆大蒜,浓香四溢,光鲜美观。不过在我小时候时,香包演变成“蛋笼”,形状为网状,里面放咸蛋,有的把咸蛋染成红色,然后挂在小孩子脖子上。

在端午当天还有一种美食,在九江被称为“馓子”、“油馓子”,本来馓子是馓子,其成份是糯米粉等,如今不知道在九江怎么把麻花叫成馓子了,因此在九江话中的“馓子”其实就是麻花。其成份是面粉加苏打、糖精(以前没什么糖),做成麻花状后,放在油里炸成金黄色,如今,油馓子很少有人亲自做了,一般在市场上买点。做馓子的原因,主要是端午时节天气转热,像粽子之类的吃食放不长,因此油馓子就成了端午节做客人的理想物品。九江一带端午节做油馓子的习俗起源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但在江浙一带流传的民间传说它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系。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王江泾忽然间飘过来一阵悠悠的香气,不绝如缕,令人馋涎欲滴,于是乾隆就上岸,信步走进了河边的一座尼姑庵。却原来香气来自斋房,几个师姑正在忙着做油馓子。这油馓子色泽奶黄,形似蝴蝶结,很是惹人喜爱。不过更加令乾隆龙心大悦的是这里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师姑,乾隆就像被吸铁石吸住了一般,两人相谈甚欢。离别时师姑以油馓子相赠,乾隆皇帝还和师姑约定,打道回府时,顺便带师姑到京城。

为了便于找到这个地方,两人相约以馓子香味寻美人。师姑因为太过高兴而把约定告诉了师妹,师妹又传给了别人,等到乾隆皇帝再次经过时,正是阴历端午节,只见岸边一片香气连着一片香气,原先庵里的小吃油馓子,如今已经进入了附近的寻常百姓家,他哪里找得到美丽师姑的住处。乾隆心里明白,这一定是师姑把两人相约的秘密透露了出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家庭沸油馓子。皇帝的龙船远去了,可是端午节沸油馓子却成了这一带的习俗从此传了下来。说的是凡在端午节沸了油馓子,可以保一年太平,还能给全家带来好运。

介绍完馓子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九江端午的“发粑”,九江的发粑其实就是北方的馍馍,形状和南方的肉包子一样,但里面没有馅,发粑做好后,一般会用染色剂,九江称为“记红”的东西,在发粑正上面点一点红色。以前做发粑的大多用农民自己种的麦粉,由于当时磨麦粉的加工机器问题,导致一些麦麸进入麦粉,所以当时做的发粑偏黄色,如今大家改用市场上的面粉,所以今天的发粑颜色也是白色的,而且形状也改成北方老面馒头一样。

除了上面介绍的食物,这天,家家户户会宰鸡鸭鹅或杀猪、买鱼等,以便平日辛苦改善一下伙食。当天还要吃大蒜,俗谓吃过大蒜,遇雨或洗澡时,水不会渗入肚脐。有“端午不吃蒜,要被鬼来钻”之谣。

在端午当天,各地以蛇、蝎、蜈蚣、蜘蛛、蚊虫为“五毒”。俗传五毒这时生长最快,故民间则于此日,在屋角及阴暗处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以灭五毒,杀病菌,驱晦气。并扫集灰尘垃圾于室外,点火焚烧,以净其实。有的地方,在当日多行“驱蚁虫娘”之俗,老年妇女用火把照各墙角落,口念“蚊虫娘,送你到东洋,到东洋,吃得胖,回来过重阳”或“蚊虫娘,不要在家叮婆娘,快到田里吃稻粮”等语,然后送火把出郊,谓“驱蚊虫娘,今不复存在了。

端午除了避邪驱毒,相传当天是药王神农氏的生日,故俗以此日晴则大吉,谓药王能把药晒好,人们可以免生或少生疾病,因此有些人会在当日出来采艾草等草药,挂在家里备用。

最后一项就是端午龙舟了,九江也是靠近江湖的城市,旧时,甘棠湖、新港、姑塘、港口、永安、城门、沙河等滨湖地带盛行龙舟竞渡,建国后尚多次举行,八九十年代也在市区湖中举办过大型龙舟赛活动,由于举办大型活动往往会有安全事故,政府官员为了少惹麻烦,一般不批准大型活动或禁止大型活动,所以今天很少见龙舟竞赛了,有也是九江学院等少数单位因民俗与学术需要而玩的游戏了。

包粽子用的粽叶(箬叶)

捆粽子用的苎麻

包捆好的粽子

艾条

菖蒲叶

蛋笼(蛋套、蛋兜)

蛋笼(蛋套、蛋兜)

小孩还会编手链带

九江发粑

九江发粑

苋菜与大蒜头

九江的油馓子

龙舟竞赛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