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洛川县城美食

作者/邵建军

玉米的吃法很多,煮、蒸、烤等等,还可以磨成面粉蒸馒头,搅搅团,我唯独爱喝玉米糁子熬成的粥,其实在我们家乡洛川把用玉米糁子熬成的粥不叫玉米粥而是叫糊汤。

我这个人对吃的食物不太讲究,什么色香味形体,在我面前不足一谈,我对吃的要求非常简单,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好,不挑食的我从小就对糊汤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可以说我是喝着爷爷熬制的糊汤长大的,是糊汤养育了我,给了我成长中的养分。

从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到上了初中这段时间,基本上就没有离开过糊汤的陪伴,一日三餐最少有两餐喝的是糊汤,现在想起来并不是认为糊汤的味道有多么的可口,应该是在粮食缺少的那个年代,玉米的产量高,所以糊汤比较廉价而且营养价值高是主要的原因。

陕北的冬天是寒冷的,也是漫长的,能熬过冬天就是老年人最大的希望,而且夜晚比白天要长很多,寒冷的冬天,人们大多数时间都是蜷缩在土坑上打发漫长的时日。

爷爷是一个苦命的人,出生在清末民初乱战的年代,从小缺衣少食,并和困苦的日子一起挣扎,就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也是从来就不睡懒觉的人。那时候家里也没有计时的表,村里人的作息基本上都是靠公鸡发出的鸣叫声来辨别时间。

鸡叫三遍,爷爷就起床了,可以说爷爷是村子里起的最早的人,这时候天才麻麻亮,伸手能搞得看见五指。爷爷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牛棚里的牛是否还有草料,爷爷会把牛吃剩下的草料拿回来当柴火。爷爷给锅里舀上几大勺井水,然后把淘净的玉米糁子倒进去,然后就点燃柴火。等牛吃剩下的草料着旺了,爷爷会把粗一点的树枝放进去,这就是洛川人口中的“硬柴”。随着拉动的风箱声,一股炊烟便在村子的上空袅袅升起,给寂静的山村添加了许多生机勃勃。

爷爷会把我露在被子外面的手放进被窝,然后把被子的两个角压实,才出去打扫院子,随着灶火里的热气慢慢散开,土炕也就热了起来,一股热流也钻进了我的被窝,享受着幸福的早晨时光的我实不想起床,铁锅里热腾腾的蒸气弥漫了整个窑洞,玉米的香味便会侵入我的心扉。

我穿好衣服,爷爷会用温暖的湿羊肚子手巾给我把脸擦干净,然后从一个圆铁盒子里挖一点香脂(擦脸油)给涂抹在我的手上和脸蛋,预防寒风刀割。那时候的孩子也没有刷牙之说,我会直接端起糊汤就“咕咕”地喝了起来。喝糊汤最好的搭档就是老咸菜,爷爷怕我不吃咸菜就会用筷子插进油瓶里,把筷子上粘出来的几滴油淋在咸菜上来诱惑我的食欲。

熬糊汤的“母亲”玉米是如何来到洛川,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成为人们离不开的食物,我翻阅很多的历史资料才略知一二。话说在明朝正德年间,洛川极端天气变化无常,连年遇旱,庄稼颗粒无收,正德皇帝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忘记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老百姓。

粮食吃完了,草根吃完了,树皮也吃完了,在万般无奈之下黄章珊瑚村人邵蝎子带头揭竿而起,攻破洛川县城(今旧县)救济灾民,这样邵蝎子就成了洛川有历史记载以来农民起义第一人。

邵蝎子起义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朝廷使官员震动,正德皇帝便派兵镇压,这时在朝廷为官的洛川人刘琦则认为邵蝎子起义是走投无路,被逼无奈之举,派兵镇压是下下策,应该予以钱粮安慰,这样义军就会自然消失,昏庸无道的正德皇帝认为刘琦是在袒护自己的老乡邵蝎子,便把刘琦发配边关,直到正德皇帝落水而亡,嘉靖皇帝上位后大赦天下,才允许刘琦回家乡洛川养老。

大学士李东阳认为刘琦的看法是正确的,邵蝎子起义是别逼无奈 。为了让邵蝎子起义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李东阳觉得只有让农民吃饱,大明王朝的江山才能稳固万年,就派官员到各地寻找产量高的作物来种植,这样玉米这种产量极高的粮食作物就被引进到了洛川大塬。玉米的引进不仅让大明王朝暂时解决了危机,才有了洛川这句脍炙人口的谚语:“旧县本是凤凰山,平地出了个刘解元,刘解元是好汉,免粮十万丢八千”,也给后来大清王朝时期,我国人口大量暴增奠定了物质基础。

黄澄澄的糊汤,绿绿的老咸菜,它们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却能填饱我的肚子。如今爷爷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我会常常想起和爷爷在一起喝糊汤的情景,窑洞外不断刮着阵阵的西北风,风里透露出来的寒冷加快了人们回家的脚步。雪花盖住了整个村庄,我坐在温暖的土炕上,手里端着爷爷熬制的糊汤,这时候糊汤已经不是一碗普通的饭食,它就成了爷爷传递爱的附属物,也是一个家庭温馨的象征,更是我心中永远的回忆!

(作 者 简 介:邵建军,微信名珊瑚树,陕西洛川黄章人,喜欢文学,热爱故乡,创建“洛川文学”微信公众号,让洛川喜欢文学的朋友有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作者照片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