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玉器文化ppt

不久前,我参观了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此次展览汇集了收藏齐家文化玉器的几个重要博物馆的213件(套)藏品,展出截止到10月底,很值得古玉爱好者前往参观。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省。随着近年来考古学界对齐家文化研究的深入,齐家文化玉器成为探索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和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

此次观展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更加明确了齐家文化玉器的主要加工工艺,也就是以片切割、单面管钻、琢制和磨制等四种工艺相结合的治玉工艺,未使用线切割和金属砣子切割。关于早期治玉工艺的发展和分类,以及如何从痕迹上鉴别各种工艺的特征,请参考拙作《实用古玉辨伪》一书。关于部分齐家文化玉器特殊的玉料来源问题,请参考著名古玉学者古方先生的文章《甘肃临洮马衔山玉矿调查》。

从《玉泽陇西》展览可以看到,齐家文化玉琮穿孔为两面对钻居多,内壁沿平行穿孔的纵向打磨光滑,因此有的玉琮内管并不是直筒,而是略微呈现喇叭口,抛光痕迹自然也是沿穿孔纵向分布。这点以前很多造假的不懂,没见过齐家玉琮实物,出版图片展示穿孔痕迹的也少,所以就照着良渚玉琮打钻的痕迹来做,那就全错了。良渚文化治玉工艺比齐家文化精细得多,用的是金属管钻,痕迹是垂直于穿孔方向类似螺纹痕迹的,而齐家文化玉器中用的片切割和打钻工具可能是竹管。

部分齐家玉璧表面有直线台阶痕,这是两面片切割没完全对齐所留下的痕迹。片切割就是用木棍绑上石片,加水加砂推拉切割,这样方向不容易控制,制作者想从两面找齐,结果很多时候并没找齐,留下台阶。玉璧内孔是单面打钻完成,并且没有对内孔毛茬进行精细抛光的习惯,从图中半成品可以看出钻子的厚度不小,这也是我说的有可能是竹管一类非金属材料的依据。

切割玉石的砣子必须是金属,管钻的钻子可以是非金属,这个问题我在拙作《实用古玉辨伪》中从物理原理的角度详细论述过,在此不展开了。玉璧外缘则是先片切割切出方形,然后倒角切圆,这是主流。也有小直径的玉环直接内外都由管钻完成,如下图。

西北玉文化一直重视玉璜,齐家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西周,都有不少玉璜,但功能和使用方法有变化。西周时期流行玉璜为主体的组佩,这是当时高级贵族用的礼器,而齐家时期并无单独佩戴玉璜的证据,都是连成璧当手镯戴。这些玉璜也明显是一块玉料平行切片制成,加之齐家玉料杂而高下皆有,所以这样的做法仅仅是为了用小玉料制作大玉璧的迂回方法,根本原因是大块优质玉料缺乏,并不是为了随时拆卸组合使用。此次看完展览,我更加倾向这种判断。

在新石器时代,一些玉斧和玉锛只需要纯手工就能做成,这是当时以及更早期比较普及的治石工艺,延续了一两万年。比如这个小玉斧明显是靠琢制和磨制完成,也就是用一个石球凿击琢制玉料,加工出大体形状,然后到磨石上加水加沙磨出最终形状。这种工艺在新西兰毛利人治玉工艺里体现得比较充分,当代毛利治玉工匠可以半天制作出一个玉斧。从中也可以看出,加水加沙打磨玉器是很古老的工艺,人们从实用和审美上,很早就对抛光细致的玉器有偏爱。

齐家文化主要玉器是玉琮和玉璧,体现了当时祭祀的“琮-璧”系统,这样总体的体系是来自良渚文化的,而玉琮本身也是良渚文化传播过来才有的。良渚文化制作玉器的工艺非常发达,有大量雕刻精致的玉器,而齐家文化没有实用金属砣子加工,导致不能进行纹饰刻画,也少有特别规整精细的玉器,多数都有点歪。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一些早于齐家文化的玉器,在工艺上更加成熟细致,而齐家文化为何没使用早前就有的金属砣子和金属管钻?我个人猜测也许是当时不同部族推崇不同文化,对玉器的具体需求不同,从而导致齐家文化不追求玉器的精细加工。

以前人们认为齐家文化玉器存世并不多,后来随着研究深入,发现齐家文化玉器不但空间跨度大,遍布黄河上游广大地区,在时间跨度上也很大。目前在不少西周墓里出土的玉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齐家文化,比如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两个标明“西周”的玉琮,应该属于比较典型的齐家文化玉琮。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