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汉代度量衡器

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铜矿采冶遗址中,至少有五处已被证明早在商代、西周或春秋时期已经开采。

1江西瑞昌铜岭铜矿遗址

年代最早,跨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

2湖北大冶铜绿山铜矿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城西南3公里处)

古矿冶遗址是中国商朝早期至汉朝的采铜和冶铜遗址,开采时间可追溯到夏朝早期。

3安徽铜陵、南陵的铜官山铜矿遗址

在西周时期已被开采,开采年代还可能上溯到商代早期。凤凰山铜矿遗址,位于安徽省南陵县西部大工山和铜陵县凤凰山一带,是一处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集采矿与冶炼为一体的古代矿冶遗址。

4内蒙古林西大井铜矿遗址

开采年代当不晚于西周晚期。

5新疆奴拉赛铜矿遗址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城南约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赛沟中,距今约2600至24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6宁夏照壁山铜矿遗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就已开采,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镇罗镇以北,为我国西北最古老铜矿遗址,由田古矿洞、冶炼遗址和居住遗址三部分组成。

铜饼(西周,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庄白召李村),铜主要来自南方,将铜压成铜饼,作为青铜器原料,方便运输。

西周的铜币多为饼状或块状,是早期称量货币。江苏金坛及邻近地区的商周时代吴文化遗址发现多起青铜窖藏和随葬的青铜块,有的一块重达150公斤。1976年,陕西临沐县零口街西周遗址也曾出有铜饼。西周中期以后,铜器铭文中记载用“金”之例已超过了用“贝”,“锡金”、“罚金”、“寻金”、“赤金”等语展有出现,并以“寽”为单位,寽即锊,亦有“钧”为单位。《说文解字》:“锊,十一铢二十五分之十三。”《周礼·冶氏》郑玄注:“三寽为一斤四两。”说法不一。西周铭文中还多有“取逻”若干俘的记载,“道”字从是、从贝,有货币流通之意,以寻计,当指铜贝。这些都反映出金属货币的流通日益普遍。

西周 周王南征,根本动力则是到南方来抢夺铜资源。铜器上的铭文:“从王戍荆,孚,用作”,“白从王伐反荆,孚金,用作宗室宝彝”,“从王南证,伐楚荆。又得,用乍父戊宝彝”……

过伯簋 西周 昭王(约前989--977年)

铭文】白(过伯)从王伐反刱(荆),孚(俘)金,用乍(作)宗室宝(尊)彝。

公元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联合武庚叛乱,周公亲自出征,花了三年于公元前1039年平定“三监之乱”。乘此时机“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史记》)。在此次征伐淮夷的过程中,周公与召公在淮河流域的涂山地区采风定礼乐而成“南风”之始。《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开创了淮河涂山地区文化传播影响西周王朝的启始,改变了西周王朝的文化发展进程。周穆王十三年的公元前954年,南淮夷军事势力攻打西周的领土,周穆王派遣了成周地区的军事部队,进驻靠近南淮夷地区的涂山四方湖古城进行军事驻防。在出土的大批青铜器铭文中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2年,西周文化历史中的最重要人物尹吉甫,因跟随周宣王北伐玁狁建立军功,而被派往成周四方湖地区,负责四方湖地区的税收与行政管理,到达南淮夷区域的四方湖古城向国。“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赐兮甲马四匹、軥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青铜器兮甲盘铭文)。

南陵,铜陵距离怀远四方湖古城300公里

周穆王时期的伯雍父与周宣王时期的尹吉甫,这两次有青铜器铭文记载的西周王朝对淮河流域四方湖古城的军事驻扎,针对南淮夷的军事、农耕管理、税赋征收,说明了四方湖古城是西周的固有领土,虽然靠近淮河,靠近南淮夷,却是西周的东南军事重镇,控制着南淮夷地区的安全,是西周政权的主要财政与税贡来源。四方湖古城作为西周政权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文化中心,《诗经》诞生于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录尊】王令冬戈日:戲淮夷敢伐内国,汝其以成周师氏戍于古师。

【竞卣】唯伯犀父以成师即东,命戍南夷。正月既生霸辛丑,在坯。

【臤尊】唯六月,既死霸,丙寅,师雍父戍在古师遇从。

【帆卣】积从师,雍父戍于古师;

【雍伯鼎】王令雍伯鄙于古,为宫,雍伯作宝尊彝。

【伯雍父盘】伯雍父自作用器。

【穑卣】穑从师雍父戍在古师。蔑历,赐贝卅锊。穑拜稽首,对扬师雍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宝尊彝。其子子孙孙,永福。戉。

【笱卣】笱从师雍父戍于古次。蔑历,赐贝三锊。

【穆卣】穆从师淮父戍于古阜,蔑历。赐贝卅锊。穆拜稽首,对扬师淮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宝尊彝。其子子孙孙,永福。

周朝帝王世系

周朝君主,姬姓,黄帝后裔,又称周天子,如周武王、周平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行分封制,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共传30代37王,后期周天子大权旁落,但仍为名义上的华夏最高统治者。

西周君主

考古出土中国历史上最早青铜礼器群、青铜近战兵器都是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二里头人是通过在铜矿富有区边缘地区建立一些次级中心或据点(如北边山西东下冯、南部湖北盘龙城等)对青铜原料进行控制,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包括铜、锡、铅、盐等,除了军事扩张,还通过垄断青铜礼器的生产和分配建立地区之间的网络,并实现对边缘地区政治上经济的控制。

商代早期,商人即在鄂东北地区建立了以盘龙城为中心的殖民据点,该据点是商朝为控制南方铜矿并将之转运中原而设。商代晚期,盘龙城虽被废弃,但商人并未放弃对南方铜矿的关注,并且多次对南方采取的军事、政治行动。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盂方鼎”、“酋方鼎”等具有典型商文化特征铜器的发现均表明,晚商时期商人对江南铜矿的争夺应是卓有成效的。

周人克商之后,获得了对广大南土的所有权,周人通过分封“汉阳诸姬”、武力征伐等与当地殷商旧族联姻及褒封地方部族等方式,实现了有效控制南方,获取其铜矿资源的目的。周人对南方铜矿的武力掠夺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就是第四代周王,周昭王南征,一去不返。周昭王十七年第一次南征“伐荆楚”时,“孚金”、“有得”,收获甚丰 。这表明昭王南征一方面为镇压荆楚的反叛,稳定南方的局势;另一方面亦在于打通南方的“金道”, 以获取更多的铜矿资源。

1 西周利簋 西周最早铭文青铜器 记录重大事件

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武王克商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而这一天正是甲子日,与利簋铭文的记载吻合。

铭文4行32字: “珷征商,唯甲子朝,越(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事利金,用作施(檀)公宝尊彝。”另作: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大致意思是:武王伐商,在甲子这一天凌晨,岁(木)星当头,大吉。(战斗进行到)傍晚,很快攻下了商都。辛未日(甲子日后第八日),武王驻扎阑这个地方,赏赐利(人名)铜,利用这些铜铸造了这个簋来纪念檀公(利的父亲或者祖父)。

2西周天亡簋 记录重大事件

旧称“大丰簋”、“朕簋”。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后屡经辗转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为四耳方座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为西周盛食器。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大篆。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记录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祭奠多亏祖先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统治地位。

铭文:

[乙]亥,王又(有)大豊(礼),王凡(泛)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右(佑)王。衣(殷)祀于王不显考文王,事喜(糦)上帝,文王[德]才(在)上。不显王乍省,不㣈(肆)王乍赓(庚),不克乞(讫)衣(殷)王祀!丁丑, 王乡(飨),大宜(房),王降亡勋爵复[觵]。隹朕又蔑,每(敏)扬王休于尊白。

3 荣簋

西周初期的一件青铜器,作器者“荣”和王的关系非同一般,被称为“臣父荣”。

高14.8厘米,宽28.8厘米,重1kg。簋为浅圆腹,平沿,高圈足。四兽耳,每耳的兽头均高出口沿,并有下垂的长方形小珥,小珥近地,上面雕饰兽尾、兽足,使耳与小珥在构图上成为一个整体。腹部饰圆涡纹和夔纹,夔作倒置状。圈足饰有四组兽面纹。

簋内底铸有铭文5行30字:

唯正月甲申,荣

格,王休赐厥臣

父荣瓒、王祼

贝百朋。对扬天子

休,用作宝尊彝。

铭文大意:在正月甲申这一天,荣到了这里。他是王的叔父,同时也是朝廷中的大臣,故称其为“臣父荣”。王赏赐他一个玉勺以及王用于祭祀的贝一百串。为答谢天子的美意,荣做了这件用于祭祀的宝贵的彝器。

4 成王方鼎 记名

原藏沈秉成、美国卢芹斋(美集),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

成王方鼎,西周早期,炊具,是西周早期(康王世)的文物。通高28.5厘米,口长18.1厘米,口宽15.5厘米。现藏于美国纳尔逊美术馆。内壁有"成王"3字铭文,为西周皇室祭祀成王的礼器。

【著 录】缀遗4.1.2,小校2.21.6,美集R370、A77,周金2补8,铜玉图71i,汇编875,铜全5.1,集成01734,总集0456,断代650页69

成王方鼎,西周早期,炊具,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中国西周早期青铜器。通高28.5厘米,口长18.1厘米,口宽15.5厘米。现藏于美国纳尔逊美术馆。内壁有"成王"3字铭文,为西周皇室祭祀成王的礼器。

铭文释文

成王깮(尊)

5 太保鼎 记名

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通高57.6厘米,口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千克。方形,四柱足,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从器型和纹饰特点来看,其铸造年代应为西周早期。

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是监护与辅弼国君的重臣。

太保就是姬奭,与周武王同辈,辅佐周成王的重要大臣,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称召公。铜器铭文中对召公的称谓主要有召(召公)、太保(保)和尹(皇尹)三种。商周时期,尹是官名,商有伊尹,西周初年有尹佚,《清华简》称“作册逸”,尹佚的职位与天文历法、记录王事有关,可以认为是神职。《史记·周本纪》载“(成王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还说武王伐纣之后,“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周公和召公一同举行祭礼,很显然周公和召公还有巫的身份。这件太保鼎很可能是召公生前在祭祀仪式中使用的器物。

太保鼎,梁山七器之一,西周青铜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宪鼎

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

铭文为“唯九月既生霸辛酉,在匽。侯赐贝、金,扬侯休,用作召伯父辛宝尊彝。万年子子孙孙宝光用。大保”

大意是某日宪在匽地,受到了匽侯的赏赐。铸器人说“在匽”,那他应该不是燕国人,他接受燕侯的赏赐,说明比燕侯地位低。他署有“大保”之名,按照唐兰说法,这里的“大保”指的不是召公,而是“大保氏”,认为这是召公儿子所制器。从外形和装饰来看,宪鼎比较素朴简单。

宪鼎

6 周公方鼎 记名

(鲁公鼎、文王鼎)

西周早期 “绍圣间宗室仲忽获此器以献”(金石录),通高8.9、腹深5.8、口横6.1、口纵4.3寸,重12.1875斤。(博古)体呈长方槽形,窄沿方唇,口沿上有一对立耳,平底,四个夔龙形扁足,体四角和四壁中线铸有一道扉棱,口下饰夔纹,腹饰兽面纹,均以云雷纹填地。

【铭文】周公乍(作)文王깮(尊)彝

7 周公东征方鼎 记事

周公东征方鼎,又名丰白鼎,1927年地方军阀党玉琨(亦作党毓坤)在陕西宝鸡县戴家湾(今属宝鸡市金台区陈仓乡)盗掘出土。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

是西周早期比较罕见的一件青铜器器。长方形,立耳,直口,方唇,腹壁较直,平底,柱足较高。通高26.8、器高21.4、口径21.1×16厘米。此鼎形制和花纹特异,四壁均饰相背的大鸟纹,相邻的两鸟纹会于四隅,鸟喙突出器外,形成扉棱,四足也为立鸟形。有铭文五行35字,合文一。铭文半在器壁,半在器底,除第四行末三字在器底外,其它各行均末二字在器底。

铭曰:

隹周公于征,伐东夷、丰白、薄古,咸■,公归荐于周庙。戊辰,饮秦饮,公赏载贝百朋,用乍尊彝。

意思是:周公远征东方,讨伐作乱的东夷、丰白、薄古,胜利后不久,周公被祈亨于周庙。在戊辰这个日子,大家畅饮秦地产的秦酒以欢庆东伐胜利和周公被祈亨于周庙的喜悦,当时周公赏赐给载贝百朋,(爯季载)为此制作了此尊宝鼎。

8 西周商卣 记事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通高38.6厘米,口径13.2厘米,长径16.7厘米,重8200克。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周原博物馆。

该器呈黑漆古色,打磨较精,器身范痕不甚明显,惟器盖、器身与提梁平行方向的扉棱上缘有细微范痕,提梁中泥芯未去。

铭文内容与商尊相同,唯行款稍异,铸五行三十字。铭文:

其铭文大意是说庚姬(疑是商的妻子)受到了帝司赏赐的诸般物品,商为此作器,用来祭祀谥号为“日丁“的父亲。商卣文字大小不一、造型奇特,带有浓重的象形意味。铭文最后一字屡见于商末周初彝铭,应为作器人商的氏族徽号。

9 堇鼎 诸侯国 记事

1974年房山琉璃河M253出土,西周早期,重41.5公斤,通高62厘米,口径47厘米,折沿方唇,口微敛,折沿,方唇,直耳,鼓腹,兽蹄形足,口沿下饰一组由六组兽面组成的兽面纹带,每组兽面纹均以凸起的扉棱为中轴的鼻额组成。三足跟部各饰一组兽面纹,兽面纹下饰以三道弦纹。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四行二十七字。记载了堇饴奉匽候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之事。

成王后期至康王时代 西周早期青铜礼器,197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253号墓出土,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器中体型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度和水平。真品现藏首都博物馆。知堇鼎铭文实述燕侯命堇于宗周奉养大保召公,因勤勉周到而获召公赏赐。时在康王,召公已享期颐之寿,故铭文之“饴”当训颐养。而饴为养生佳品,用以调和四时饮食,故行奉养之堇,其身份或为食医。铭文不仅对召公年寿作出了明确暗示,而且也提供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养生养老史料。

10 德方鼎

西周早期,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腹,足部变得细长, 德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腹内底部铸有铭文,5行24字,记载了周成王在东都成周为武王举行祭祀一事,因掌管祭祀的贵族"德"受到成王认可,赏赐给他20串珍贵的贝壳。德之后铸造礼器以示荣耀于后人。

"成周",在现今洛阳附近,武王的继任成王诏令召公和周公在此建立东都,从而加强对东部地区的统治。这些铭文不仅证实了文献的记载,还弥补了记载的不足。

铭文

"惟三月,王在成周,祉武王祼自蒿,咸,王赐德二十朋。用作宝尊彝。"

11 何尊 记事

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

“何尊”,它与“临潼利簋”、“大丰簋”一起被称为西周初年“三大国宝重器”。这件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并迁宅东都洛邑后对宗室小子的训诰,并提及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等事。其中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中国”的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一个方位的描述。

12 作册夨(cè)令簋 记事

西周早期。1929年“出土於洛阳邙山的马坡”。通高25、口径17厘米。

长子口,鼓腹,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圈足下连铸方座,方座四角又有矩形足。口下饰浮雕牺首和圆涡间简化夔纹,腹饰钩连雷纹。

令簋早期定为成王时代,亦有认为乃康王之宗庙,故凡有“康宫”之器,年代必在康王之后,故改定为昭王,已得到多数学者赞同。

​铭文 一百一十一字

隹(唯)王于伐楚,白才(伯在)炎,隹(唯)九月既死霸丁丑,乍(作)册夨令(尊宜)于王姜,姜商(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公尹白(伯)丁父兄(贶)于戍,戍冀?乞(司讫),令敢扬皇王宁,丁公文报,用稽後人亯(享),隹(唯)丁公报,令用靖长于皇王,令敢长皇王,宁用乍(作)丁公宝簋,用尊事于皇宗,用乡(飨)王逆复,用缵寮人,妇子後人永宝,隽册。

13 裆鼎 西周早期 诸侯国 湖北随州叶家山 货币铭文

14 □鼎 西周早期 计重 钧

□鼎,通高21.2cm,宽18.6cm,重2.04kg。此鼎圆腹,折沿,有二立绳耳,三柱足。口下饰弦纹二道。 鼎内壁有铭文5行26字:

内史令事,

赐金一钧,非余。

曰:“内史朕

天君。”其万年

用为考宝尊。

大意是:内史命去向太后说:“内史仍然效忠于我太后。”内史赏赐青铜料一钧和一串玉珠。祈求万年长寿,此鼎用为祭奠其先父的宝器。

15 亢鼎

西周早期 用贝币交换玉器的最早记録 金二匀 重量铭文

1998年得于香港古玩肆。亢鼎形式爲立耳三足,腹底与足相应的有三个圆凸,和袋足鬲有些相近,也有称之爲分档鼎。器外表无纹饰,仅口沿下有一道突起的箍,粗于通常的弦纹。鼎高28.5厘米,口径25.8厘米,重1800克。

西周早期青铜鼎,铭文8行49字。文字中记载的是用海贝购买珠玉的事情。公即是【召公奭(周文王庶子)】,他从【样亚(卖方)】购买大珍珠,价格是50朋,并且又给样亚几样东西和一头牛,样亚也送给中间人【亢】红铜二钧作为回报。又如西周遽伯瞏簋中铭文记载:“遽伯瞏作宝鼎彝,用贝十朋又四朋。”

本器铭文是西周早期用贝币交换玉器的最早记録,有五个字爲以前金文中所未见。反映西周早期实物交换到朋贝兼实物市场的出现。

16 效尊 西周早期后段

通高21.2、口径15.7厘米。喇叭口,低体垂腹,颈较长,圈足沿有边圈。口下饰对鸟纹组成的仰叶纹,颈饰垂冠回首微下卷的夔纹,腹饰垂冠回首大鸟纹,圈足饰夔纹带,均以云雷纹填地。

铭文字数,内底铸铭文,存63(其中重文3、合文3)。

铭文释文

隹□(唯四)月初吉甲午,王雚(观)于尝,公东宫内乡(纳飨)于王。王易(锡)公贝五十朋,公易氒□(锡厥世)子,效王休贝廿朋。效对公休,用乍(作)宝□(尊)彝。乌乎(呜呼),效不□(敢)不迈(万)年□(夙)夜奔徒□(走扬)公休,亦□(其)子子孙孙□(永)宝。

17 师旂鼎 西周中期 计重 锊

高15.8cm,口径16.2cm,重1.92kg。

鼎圆浅腹,腹倾垂,二直耳,三柱足。颈饰一周长身分尾垂嘴的鸟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9字:

唯三月丁卯,师旂众仆不

从王征于方雷。使厥友引

以告于伯懋父。在,伯懋

父迺罚得、 顯、古三百锊。 今弗

克厥罚,懋父令曰:“义,

厥不从厥右征,今毋,

其又内于师旂。”引以告中

史书,旂对厥于尊彝。

(仆:指师旂管辖的一些人。友:这里指同事或下属。内:交纳、上缴。这里指交纳一定的罚款。)

铭文大意是:这是三月的丁卯日,师旂因为他属下的许多仆官不跟王去征方雷,派了他的属僚引把这件事告到伯懋父那里。说:“在的时候,伯懋父曾罚得、显和古三百锊,现在没有能罚”。伯懋父命令说:“依法应该放逐像这些不跟右军一起出征的人,现在不要放逐了,应该交罚款给师旂”。 引把这件事告知中史写下来。师旂对扬这个判词,铸这件彝器。(唐兰释文解说)

这件铜器铭文记录了西周中期军法处罚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法律制度,是研究法律史的珍贵资料。

18 五祀卫鼎

1975年2月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公社董家村1号西周铜器窖藏,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原藏岐山县博物馆。腹内壁铸铭文19行207字,记录了一场卫和邦君厉之间因为土地补偿而引起的违约案件。

该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双立 五祀卫鼎 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外底积结着厚厚的一层烟炱,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地的变形兽体纹(窃曲纹)。

原文

隹(唯)正月初吉庚戌。(1)卫目(以)邦君厉告于井(邢)白(伯)、白(伯)邑父、定白(伯)、黥白(伯)、白(伯)俗父,(2)日:"厉日:'余执弊(恭)王即(恤)工(功)于邵(昭)大(太)室东逆,焚(营)二川'。日:'余舍女(汝)田五田。"'(3)正乃咝(讯)厉日:"女(汝)寅(铭文赎)田不(否)?"(4)厉乃许日:"余窖(审)寅(赎)田五田。"(5)井(邢)白(伯)、白(伯)邑父、定白(伯)、黥白(伯)、白(伯)俗父乃颧(讲)。吏(使)厉誓。(6)乃令参(三)有嗣(司):嗣(司)土邑人越、嗣(司)马婚人邦、嗣(司)工陲(随)矩、内史友寺刍,帅属(履)裘卫厉田三(四)田。(7)乃舍寓(宇)于早(厥)邑:早(厥)逆(朔)强(疆)累厉田、早(厥)东强(疆)累散(散)田,晕(厥)南强(疆)累散(散)田,累政父田,晕(厥)西强(疆)累厉田。(8)邦君厉累付裘卫田。厉吊(叔)子娩(夙)、厉有嗣(司)醒(申)季、庆癸、燹(豳)衷(表)、彻(荆)人烈(敢)、井(邢)人偈犀(辟),卫小子者甘(其)卿(飨)彻。(9)卫用乍(作)觖(朕)文考宝鼎。卫甘(其)万年永宝用。隹(唯)王五祀。

铭文大意是讲西周恭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向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宰辅官员告发,他和邻人邦君厉之间发生了土地纠纷。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在邦君厉同意偿付并有誓言的情况下,经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和内史实地勘察、划定地界,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两条河川的"田四田",而了结了官司。

19 史墙盘

因墙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

1976年12月15日,宝鸡市扶风县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白家生产队队员在平整土地时,在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了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专家将其定名为庄白一号窖藏,其中便有墙盘,墙盘铸于西周共王时期,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做。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整体通高16.2cm、口径47.3cm、深8 .6cm 。

该盘造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现在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

墙盘内底部铸刻有18行铭文,共计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

曰,古文王初。教琳于政,上帝降处德大曾。甸有上下造受万邦。泌围武王,透征四方,达殷吮民,永不巩狄皮,长伐夷童。富圣成王,广左右毅盘刚稣,用爹取周郑。肃握康王,兮尹吉疆。玄普邵昭王,广能支楚荆,帷奥南行。窗舰穆王,井帅宇侮,膝盅天子。天子圈居文武长刺,天子赞无句。攘祁上下,巫狱趁慕,昊复亡吴。上帝司最,尤保受天子缩令命,厚福丰年,方排亡不从见。青幽高祖,甲效微需处。雪武王既钱殷,歌史使祖道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命周公舍围于 周,卑件处角。虫忽乙祖速匹华辟,远献幻心。子瓜,杏明亚祖辛,或毓子孙 。林鳍多零,果角黛光,义其赛祀。雾得文考,乙公稼越 ,贡屯无辣,农案岁音。帷辟孝晋友,史使墙夙夜不萦坠,其日蔑历。墙弗敢粗,对扬天 子不显休命,用作宝季弃。利祖文考,戈雍受授墙尔簇福裹,箱录、黄者、弥生,老吏事华厥辟,其万年永宝用。

20 扬簋 西周 中期

扬簋,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西周懿王(前937-892)时期的青铜器

高18.7cm,宽21.6cm,重4kg。簋弇口,圆鼓腹,圈足下有三屈折状短足,二附耳各衔套环,器盖已失。器腹饰瓦棱纹,颈上与圈足各有一道窃曲纹,圈足上与短足对应处各铸一浮雕兽头。簋内底铸有铭文10行107字:

唯王九月既生霸庚寅,王

在周康宫。旦,格大室,即位。

徒单伯内佑扬。王呼内史史先

册命扬。王若曰:“扬,作工。

官量田、佃,,

,寇,工事。赐汝

赤、銮、旗。讯讼,取五

锊。”扬拜手,稽首。敢对扬天

子丕显休,余用作朕烈考宪伯

宝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铭文大意:在周王九月上半月的庚寅日,王在周地的康王庙。天刚亮,王到了大厅,坐定位子。司徒单伯作佑者带领扬进入庙门。王召呼史官内史先任命扬。史官代宣王命曰:“扬,任命你为司工,主要管理农田官吏,兼管营造王的临时驻跸地的官吏、牛马刍草官吏及治安狱讼官吏、司工下属的官吏。赏赐你大红色的围裙、銮铃和旗帜。任命你有权主持讯讼,其级别是可以取两造‘入金’五锊。”扬以手相拜,叩头。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的美意,因而做了光荣的父亲宪的宝簋。后代子孙万代永远宝用这件簋。

这篇铭文记述了“司工”一官的具体职掌,记录了司工有权主持审判诉讼之事,是研究西周官制及司法制度资料。

21 舀鼎 西周中晚期 鈞 寽 购买交换

西周中后期

制鼎人名舀,故又为舀鼎。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该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这件鼎据《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所说,原为清朝人毕沅得之于西安,鼎高2尺,围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据推测这件鼎应当是在周原地区出土的。后来,这件鼎毁于兵火,仅有铭文拓本流连于世。该鼎铭文共24行,现存380个字。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舀鼎》的元年应为周 孝 王元年(前960-896)

22 青铜朕(亻朕 yìng )匜 ( yí)

西周中晚期

1975年2月陕西岐山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窑藏出土,陕西省岐山县博物馆藏。 乃西周中期的盥洗器。高20.5cm,腹深12cm,腹宽17.5cm,长31.5cm,重3850g。器形整体像一只羊,盖前端为兽头(可能为虎)且宽流直口,口缘饰兽体卷曲纹,平盖面呈琵琶形,四兽蹄足。内底和盖连续铭文157字,记一桩事谓讼案的判决。属西周中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篇法律判决书,享有“青铜法典”之美誉。

铭文记述了牧牛和他的管理者(亻朕)打官司的过程。牧牛违背先誓,输于诉讼,按罪行应鞭打一千下,并处以墨刑,经过大赦,改判鞭打五百,罚交铜三百锊,判官伯扬父还命牧牛立誓。(亻朕)胜诉后,用得来的铜做了这件水器,用以纪念此事。这篇刑典对断狱量刑、加减等都有所规定,可见西周的法律制度已相当完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与礼相辅相成有助于西周社会政令实施畅通。

器腹和器盖铭文

23 麦方鼎

《小臣守簋铭》西周中晚期 金十钧

麦方鼎又名《小臣守簋铭》,西周昭王(?-前977)时期青铜鼎,传清光绪年间浙江永嘉出土,高16.4、口宽14.5、口长17.8cm,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铭文金文,13行,29字。铭文横式布局,字形硕大。骨力劲建,章法错落有致,古趣盎然。小臣守簋铭内容是说,十一月刑侯步行到麦家,赐之以铜作为刑侯征行时用,及宴请各位朋友。

铭文:

隹五月既死霸,辛未,王事小臣守敢对事於夷,宾马两,金十钧,扬天子休令,用作铸引仲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

24 史颂鼎

西周晚期。通高37.3、口径35.7厘米,重14.7公斤。口部微敛,下腹外鼓,方唇宽沿,立耳蹄足。

铭文

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友、里君、百生(姓),帅□□(堣、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章(苏宾璋)、马□(四)匹、吉金,用乍□(□),颂□(其)万年无强(疆),日□(扬)天子令□(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25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

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肇经先王命,命汝辥我邦,我家内外,憃于小大政,甹朕立,虩许上下若否。宁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拥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緟恪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作先王忧。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蓺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乃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緟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顀于政,勿雝建庶口。母敢龏槖,龏槖乃侮鳏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坠在乃服,恪夙夕,敬念王畏不赐。女母弗帅用先王作明刑,俗女弗以乃辟圅于囏。

王曰:父歆,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摄司公族,雩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雩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专卅寽,赐汝秬鬯一卣,裸圭瓒宝,朱市,悤黄,玉环,玉瑹金车,绎较,朱嚣弘斩,虎冟熏裹,右厄,画鞴,画輴,金甬,错衡,金童,金豙,涑燢,金簟笰,鱼箙,马四匹,攸勒,金口,金膺,朱旗二铃,易汝兹关,用岁于政,毛公对歆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26 多友鼎

西周晚期,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铸于西周厉王时期。腹内壁铸铭文二十二行,二百七十九字,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之一。

铭文记载的是西周厉王时期与猃狁的一场战争。猃狁此次入侵危及京畿腹地,厉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激战半个月,先后在采阝、龚、世、杨冢等地战斗,共打了四次大仗,都取得了胜利。杀掉敌军三百余人,俘获二十多人,缴获战车一百二十七辆,夺回了被掳去的人民,将猃狁逐出了周境。武公将多友的战绩报告给了厉王,厉王给予以多友重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多友特铸此鼎以纪念这件事情。

27 召伯虎盨

1993年发现于洛阳北窑西周晚期贵族墓,器物做工精湛,纹饰精美,造型古拙,推测是西周名臣召伯虎祭祀亡父所用的器物。

28 史寏簋

西周晚期。高7、口径6.3寸,重11斤。弇口鼓腹,圈足下连铸三条兽面扁足,一对兽首耳,下有方形垂珥,盖上有圈状捉手。

史寏乍(作)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

29 师同鼎

西周晚期 现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通高34.5厘米,口径34厘米,腹围102厘米,重11千克。

1981年陕西扶风下务子村出土。立耳,平口,深腹,圜底,蹄足。口沿下饰一周重环纹和凸弦纹,耳外侧两道凹弦纹。腹下三足有明显的分模线,当中铸阳纹双三角形。腹内壁有铭文7行54字。

师同为器主名,官职师氏。铭文大意为:师同从某大臣征伐鬼方,斩杀并俘获了一批敌人,得到车马五辆、大车二十辆、羊一百只等战利品,又将缴获敌人的铜豆、鼎、铺等用以铸成祭祀用的铜鼎,子子孙孙永宝用。师同鼎铭文中记述师同在一次战事中俘获战利品青铜器120件,有金胄、戎鼎、铺、剑,这些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常见青铜器,足以说明当时戎人生活中青铜器已相当普遍,这就证明戎人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原始,他们有较先进的文化。同时说明戎人是以战车和辎重车配合作战的。因此,这篇铭文对研究西周中晚期的历史、西周王朝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赐贝在商代青铜器铭文中可见,成爲一时风气,并延续到西周早期。中期的铭辞中赐贝之事渐少见。

商器铭辞比较简单,赐贝作器是由于器主有某种功烈或参预王室的祭祀活动等,辞文中赐贝之朋数并不多。在西周赏赐类铭文 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其出现的时代多为西周早期 ,至西周中期已明显减少 ,而西周晚期则仅 3例。金的变化幅度最大:西周早期其出 现仅次于贝,西周中期开始减少,至晚期时则仅一见。

西周早中期铭辞内容丰富,也普遍有锡贝作器的记载,数量通常是五朋、十朋或廿朋,也有至五十朋的,个别的达百朋。贝之作爲交易媒介,由于它本是海外来物,比较珍贵。其次它能串联起来以朋作爲固定的计算单位,一朋两串合爲十枚,交易时方便度算。当时交易媒介并不单是一种贝朋,而且还有附加值,或赠送某些礼。

西周中期出现金属称量货币贝,重量以锊计,西周中期以后,锊行而贝朋之用逐渐衰退。所有出现了金属铲刀为计量形式的货币,计量可靠性更加,随后出现了各种生产工具形式专用青铜铸币。

西周中期以后 ,册命礼仪渐形成一种 固定格式。随着册命制度的形成、完善和发展,“赐物”逐渐 成为其重要环节。因而,服饰、旗帜、马饰 、车饰、兵 器等常作为册命礼仪 中的所 赐之物也逐渐增 多。 其中以命服的赏赐最为突出,故服饰在西周中晚期 的数量最多。铜可以赏赐及购买。

铜称为“金”,计量“钧”,如《小臣守簋铭》铭文:隹五月既死霸,辛未,王事小臣守敢对事於夷,宾马两,金十钧,扬天子休令,用作铸引仲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的铭辞中至今还未见有赐贝的记载。金属称量货币出现,寽行贝朋之用衰退。

西周的计重方式未见实物,单位:锊,钧,其换算见后文。其他较小的计重单位仍有待深入认识。推测是天平。

亢鼎銘文一西周早期用貝幣交易玉器的记录馬承源,部分修改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