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我要看关于海鲜吗

在霞浦,一日三餐的重要性总是让外地人惊讶,餐桌上海鲜的丰富性也让外地人难以置信。过去、现在、大概直到未来,霞浦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始终是:吃过没?一个办公室坐着几个人,临下班前,其中一位的电话响起,十之八九,是TA的另一半打电话过来问:菜买了没有?今天吃什么?

今天吃什么?

女儿回来了,今天吃什么?

老妈过生日,今天吃什么?

有朋友自远方来,今天吃什么?

节日假日、重要纪念日,今天吃什么?

喜事丧事,今天吃什么?

老夫老妻聊天的永恒话题也是,今天吃什么?刚买的杂鱼要怎么烧?糖醋红烧还是清蒸或者干煎?

早晨6点多去登山,第一拔买菜的当家人手里已经提着全家人一天的吃食回家了。山道上,在我后面下山的几个老者说的也是吃:这几天青菜贵上去了,一斤的上海青要卖多少钱。跳操回家的大妈们,说的还是什么菜怎么做,在哪里买到了新鲜不做水的海鲜;晚间在山河路夜奔,身边飘来两个女人的聊天,说的也是吃:我今天买了虾蛄和笳子。南门、关帝庙、海滨新城等几个菜市场上人流如织,穿梭不息,从天刚蒙蒙亮的早晨直到夜幕降临的傍晚,除了午休时间,几乎都有买菜的人来来往往,天天如此,年年这般。准备午饭晚饭,评论盘中的食物,批评已经吃过的东西,谈论下一顿的饭,传授一个菜的做法……这些习惯在小县城习以为常。

霞浦人吃饭,饭桌上很少少于三个菜,最简单的上班族、打工族,也有两菜一汤。一个青菜、一个海鲜加一个肉汤,那是寻常人家的标配。家里如果有个有闲又爱下厨的当家人,每天开饭,饭桌上盘子碟子大碗小碗花花啦啦摆了一桌子的菜。

在霞浦,吃和海鲜似乎是连在一起的。不信,你到太康路东段看一看,几乎所有的酒楼食肆排档挂的招牌都有“海鲜”两个大字赫然在目。海鲜楼在霞浦遍地开花,霞浦人骨子里无海鲜不欢的那份情怀,只要在霞浦的大街上遛一圈就了然于胸。

出去玩,如果时间超过一周,霞浦人通常会在收拾行李时,把一包紫菜,一把虾皮塞进行李箱里。在异地他乡,吃怕了重口味的咸香辛辣,肥甘厚味,就餐时,掏出自带的几片紫菜、一小撮虾皮,开水一冲,哗,散出来的热气里满满都是家里的味道。从味蕾到胃到心,马上得到安慰。

玩几天回来,舟车劳顿回到小城,累归累,好多人不是马上回家洗漱休息,而是连人带行李一起卸到街头的大排挡,要一桌海鲜猛吃一通,好像要在满是海鲜味的一顿饭里,把这几天在外面想念的海鲜味道统统弥补回来,给痛苦好几天的胃一个深切的补偿。似乎只有把想念了好几天的海鲜吃进肚子里,人才算完全真正的回到家,也因此,这顿饭通常被叫做“还魂饭”。

今年“五一”节,有上海的朋友慕名远道而来,他们呆在霞浦的3天里,6个午餐加晚餐,每天餐桌上的海鲜都没有重过样,有的还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要知道,这批人中,多数人常年呆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每顿饭,他们面对一桌子的海鲜说得最多的话就是:霞浦人真幸福啊,吃的海鲜都是原生态的,这在外面哪里这么容易吃得到。饭桌上他们老是互相调侃,说,老了一起来霞浦买房,就为了这口地道的海鲜和没有污染的空气。

有次一个外地的朋友来霞浦参加婚宴,吃完惊呆了,基本全是海鲜呀,很少见到肉和鸡鸭,连上来的一道面也是鱼面,鱼做的面。

离县城大约4公里的霞浦动车站,不大,却是霞浦人好吃的缩影。侯车人放在地下或拎在手里的行李中,大的小的泡沫箱分外显眼,那里面装的多半是家人精心准备的冰鲜海鲜,不辞上车下车搬来提着的辛苦,只为了给他乡读书的娃和工作的亲人解馋。有一年去福州看儿子,带了煎熟的螃蟹和盐水煮的海蛎,还有海带啦紫菜啦鱿鱼干啦,七七八八一大堆,肩上背着手里提着,去动车站的路上,忽觉几分自惭,不就是一个儿子在福州吗?他也只有一个胃,用得着这么夸张吗?动车到站,一批本地人大袋小箱的鱼贯入得车厢,车厢里马上充满了生的熟的各种海鲜的味道,霞浦人的本地话充斥于耳,仿若置身霞浦菜市场一角的感觉。坐我对面的是个退休教师,她去福州看望工作的女儿,她说;“你不算多,看看我的。”她指给我看行李架上几个超大的袋子和堆在她脚前的一个泡沫箱。“去趟福州,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了。海鲜交待亲戚下去买,怕自己挑的不好。早晨还起个大早去菜市场跑了一趟,买了棕子、米粉、御豆,赶回来跟她爸爸一起打包,全身汗都湿了。我女儿昨晚还在电话里问,能不能给她带点南门市场前的地瓜杯。”

哈哈,对于霞浦人这份对吃的执著,除了膜拜,还是膜拜。对于身在他乡的霞浦人,海鲜有超乎想象的治愈力量。由家乡的亲朋好友一箱一袋传送到外地去的,与其说是海鲜和本地传统小吃,不如说是一碗散发家乡山海气味的心灵鸡汤。

为什么霞浦人对吃、对海鲜这样上瘾?说起来话长。霞浦地处东海之滨,东南港湾众多,海岸线长度480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大小岛屿196个,均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官井洋和东吾洋是霞浦南部内海上的两大洋,通过东冲口与外海东海相连。海岸线曲折,滩涂面积较大,适合鱼类、贝类、藻类等滩涂生物生长,是一处海鲜盛产之地,故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丰富的海产资源为霞浦人提供了丰富的食材。近年来,随着霞浦滩涂风光摄影的名声雀起,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一波波涌来,拍海拍滩涂是目标之一,创作之余到霞浦的酒楼排档来一顿海鲜的饕餮盛宴,亦是目标之一。大快朵颐之后随手发微信朋友圈,发微博,一传十,十传百,霞浦海鲜的美名在口口相传中越发具有传奇色彩,所以看到街头背着双肩包,穿着冲锋衣或速干衣的外地摄影人,我往往要在心里对他们打个问号:这些个不辞辛苦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更馋吃呢还是更馋风光?

霞浦的海鲜源远流长,我的朋友“原味霞浦”,同时是个考古工作者,据他在《霞浦的味道》一文中考证,霞浦人餐桌上的海鲜,有千年的传承。在霞浦东吾洋和福宁湾曲折的海岸线上,分布着黄瓜山、厚首、屏风山、葛洪山等贝丘遗址(贝丘遗址是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抛弃的贝壳为特征),长牡蛎、荔枝螺、泥蚶、文蛤、笠螺、鱼骨、草螺、沙蛤……现在霞浦人餐桌上出现的海鲜,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是霞浦先人的盘中餐,霞浦人以海鲜为主打的饮食结构,从三千多年沿续至今,从未间断。

血统啊血统,也难怪每一个霞浦人从小对海鲜就有不一样的情结。

其实霞浦人对吃的要求简单又直接,一是有“海捕”的活海鲜,二是注重白灼或清蒸。在霞浦,关于海鲜的鲜美度有一个共识:一级是滩涂野生海鲜,二级是浅海野生海鲜;三级是养殖的海鲜。市面上海鲜的价格也差不多据此递减。比如,同样是黄瓜鱼,野生的和养殖的价格可以相差十几倍。

选用当天最新鲜的海产品,吃就是一个鲜,是霞浦人对海鲜最基本的诉求。

在霞浦最幸福的就是一年四季可以吃到最新鲜又便宜的海鲜。在霞浦这个千年古邑,有关于涂头货民谣传唱:正月虾蛄刚赤梁,二月沙蛤满沙场。三月土箕四月鱫,五月章鱼大胶腿。六月剑蛏大腹肚,七月海鲎真好吃。八月潭条会跳舞,九月岐吉十月蛎。十一月青鲟目周凸,十二月鲍鱼肥嘟嘟。

老天似乎特别眷顾这片山海之间的霞浦人,但同时,老天也有意无意间捉弄了他们:打小让家里的海鲜吃出特别挑剔的胃口,以至于长大后出门读书或工作,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就是:吃不来,吃不惯,吃不好。家乡的海鲜成了在异乡的游子的乡愁标记,乡愁,就在一块小小的吃惯了海鲜的舌尖上。本文由 作者末摘花 授权发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