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给我放舌尖上的中国

关于酸,《舌尖上的中国》说到了山西的老陈醋、镇江的香醋,却忽略了一个嗜酸成瘾的地方,那就是贵州。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侗族、水族、布依族、瑶族、苗族尤其喜欢食酸,并擅长制作各种酸汤、酸食,甚至到了“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地步。当地民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稻草捆稻草才紧,吃了酸腰杆才硬”;“最好的药是米饭,最好的菜是酸汤”,由此可见酸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了。贵州的酸汤种类众多,就像四川人能够把一个“辣”字演绎出香辣、糊辣、酸辣、麻辣、鲜辣等各种口味,一个“酸”字在贵州人也有千般风情、万种滋味。以汤的质量和清澈度来分,可以分为高酸汤、上酸汤、二酸汤、清酸汤、浓酸汤等;以汤的味道来划分则有:咸酸汤、辣酸汤、麻辣酸汤、鲜酸汤、涩酸汤、臭酸汤等;以汤的原料来划分有:鸡酸汤、鱼酸汤、虾酸汤、肉酸汤、蛋酸汤、豆腐酸汤、毛辣角(野番茄)酸汤、菜酸汤等。

网络配图

在《说文解字》里,“酸,酢也,从酉夋声,关东谓酢曰酸”。酢的意思是客人用酒回敬主人,从“酸”字的“酉”旁应该看出其与酒有关。据说,最初的酸汤是用酿酒剩下的尾酒调制成的。这在贵州流传的故事里得到了印证。很久以前,苗山上居住着一位叫阿娜的姑娘,不仅貌美如花,能歌善舞,而且善酿美酒,其酒香如幽兰,清如山泉。当方圆几百里小伙子们来向姑娘求爱时,姑娘就用美酒来表达心意。所有不被看中的求爱者喝了这碗酒,酒味变酸,就心知无望了。当夜幕临近,响起阵阵山歌,不愿离去的小伙子们房前屋后用山歌向姑娘苦苦相求,姑娘就只好隔着篱笆唱道:“酸溜溜的汤哟,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哟听妹来温暖;三月槟榔不结果,九月兰草无芳香,有情山泉变美酒,无情美酒变酸汤……”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独山布依族盐酸菜的来历。古夜郎王七十大寿时修建寿宫,独山青年石匠布黑被征去雕刻千秋鹤龟,不按期完成就会被杀头。布黑一去数月,音信杳无。他的未婚妻思念情人,于是携带腌菜和甜酒去京都看望布黑。路途坎坷中,甜酒全部倒泼在腌菜上。布黑打开来吃,觉得又酸又甜,力气倍增,几天就刻好了千年鹤龟。夜郎王问:“怎么干得又快又好?”布黑说:“吃了家乡送来的盐酸菜,心灵手巧干得快。不信国王请品尝,保你万寿春常在!”夜郎王听后拿来品尝:“果然又酸又甜,真香呀!”后来盐酸菜成为贡品,夜郎王免去了独山部落的劳役。到明清时,独山布依村寨,家家都会做盐酸菜了。

网络配图

上面两个传说都说出了酸和酒的关系,不过造成贵州人嗜酸如命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贵州的气候湿润且多阴雨,多吃辣和酸的东西可以祛湿散寒。《周礼·疡医》中记载:“凡药,以酸养骨”,酸能壮骨,难怪民谚说“顿顿都吃酸,日行一百三”。另一方面,贵州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再加上贵州食盐稀缺,为了长久地吃上蔬菜和肉类,家家户户都备有酸坛,他们依照时令“正月腌肉,三月腌菜,八月腌鱼”,真是“坛不下,菜不烂”。据说,有的人家老酸坛子里腌的酸鱼可以存放十年之久,放得越久越珍贵。

在贵州各民族的酸食中,苗家的酸汤鱼是最出名的。苗族民谣里唱道:“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雪。最甜最甜的,要数白糖甘蔗。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苗家人喜欢鱼,或许是因为苗族的先祖曾居住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带,渔猎生活的记忆在饮食上保留了下来。在祭祀的时候,尤其在祭祖的时候,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祭品。后来,苗族虽然屡次迁徙,但爱鱼的传统依然不改,他们在稻田里养鲤鱼,每年秋收时节,鱼儿肉肥味美,人们常常在打谷前后从田里捞出鱼来做酸汤鱼。

网络配图

我对于酸汤鱼有两次印象深刻的体验。有次路过凯里,在一家不知名的路边小店被酸汤鱼俘虏了味蕾,那悠长缠绵的滋味犹如苗家多情女子的山歌,多年以后,都在我舌尖的记忆里萦绕不去。还有一次是在成都欢天寨苗家菜馆,那里纯正的贵州酸味给我一种久违的惊喜,结果我全然不顾淑女形象,一口气喝了七八碗酸汤,直接把自己变成一个酸坛子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