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网发达,河湖密布,孕育了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等重要江河,还坐拥千岛湖等著名湖库,渔业资源尤为丰富。
长江并未流经浙江,但十年禁渔影响深远,浙江省八大流域在今年也响应号召,加强了禁渔力度。自3月1日开始,钱塘江等八大流域统一禁渔,苕溪和运河更是全年禁渔,为水生生态、环境修复打下了基础。
3~6月是野生鱼类的繁殖盛期,也是禁渔的关键时期。四大家鱼、鲤鲫鳊鲂等常见鱼类在此期间集群,多地出现大规模的鱼群队伍,这种场面是生态恢复的有力证明。
浙江一河鲫鱼排队繁殖,只能看不能捞
近日,浙江一河流就出现了喜人的一幕,大量的鲫鱼排着队游到岸边,肉眼可见的数量就有上百条,规格普遍在10~20公分左右,个个长得膘肥体壮。
这一幕让旁边的钓鱼小哥哭笑不得,因为鱼群和钓位仅有咫尺之遥,甚至还有数十条鲫鱼游到了脚下的台阶处,颇有“挑逗”意味。
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鱼群好像在排队做核酸!还有网友在评论区“支招”:可以直接下鱼护,让鱼群游入其中,或者直接用抄网捞鱼!但要说明的是,捞鱼的做法并不可取。
首先,这些鲫鱼是待产卵的亲鱼,对鱼类资源恢复至关重要。鲫鱼本就有集群的习性,在繁殖期间尤其如此,每一条雌鱼大约可产下10~20万枚卵,多的能达到30万枚以上。所以,待产鲫鱼能提供的鱼卵量相当可观,破坏亲鱼资源并非明智之举。
产卵的草鱼,鲫鱼,鲤鱼鱼群
其次,网捕也不符合禁渔的规定。目前,浙江八大流域仍在禁渔期间,江河湖泊内只允许娱乐性的游钓,且对钓钩数量有明确要求。因此,抄网等渔具均属于非法渔具,也是渔业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
钱塘江珍稀鱼群涌现,资源逐渐恢复
在浙江的八大流域中,最出名的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别名浙江、罗刹江、之江,因下游入海口处气势磅礴的大潮而著称于世。
钱塘江和长江一样,也是野生鱼儿的天堂。据上世纪90年代的资料,钱塘江的鱼类多达202种,上中下游分别形成了新安江、富春江以及钱塘江,各江段鱼种资源繁多且特色迥异。
上游和中游多为河川性鱼类,千岛湖的鲢鳙撑起渔业主体,“以鱼保水”堪称经典;到了下游,江面渐趋开阔且与海相通,以洄游性和河口性鱼类为主。
在诸多的鱼种中,鳗鱼在钱塘江渔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90年代以来,国际鳗鱼产业高速发展,为供应市场需求,中国、日本的鳗鱼养殖产量快速提高。问题的关键在于,鳗鱼的亲鱼只在深海中产卵,繁殖所需要的生理、生态条件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国内外鲜有人工繁育的成功案例。
所以,要养殖鳗鱼就必须捕捞野生的幼苗。上个世纪,钱塘江流域就已掀起一股捞捕鳗苗的高潮,每年3~6月是钱塘江鳗鱼的繁殖期,也是渔民捞苗的盛期。据统计,从1971~1990年,钱塘江鳗苗捕捞产量累计达32吨,其中有21.4吨用于出口,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量。
鳗苗是出了名的“金贵”,一条5cm长的鱼苗价值50元,是国内公认的“水中软黄金”。然而,鳗鱼资源也因此遭到了严重破坏。鳗苗身体细长,规格小如蚯蚓,专用的网具全是密网,有的网目规格低至3.8mm,对幼鱼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
今年的情况大有不同,全面禁渔为鳗苗提供了及时的保护。在关键的繁殖期予以保护,江中肥育的鳗鱼自然也就越来越多,珍稀的鱼群正在恢复。
从今年的报道来看,钱塘江的鳗鱼鱼群还在持续涌现。比如在今年4月,徐某、朱某某等3人累计捕捞了20多尾,5月又有39人非法捕捞,大量鳗鱼苗被捞起。值得欣慰的是,所有渔获已重新放回江中,资源恢复整体上稳中向好。
钱塘江鲥鱼为何濒于绝迹?
钱塘江的生态环境、鱼类资源正在迅速恢复、好转,但也有一些物种的离去令人感到遗憾,最具代表性的鱼类就是鲥鱼。
钱塘江鲥鱼曾与长江鲥鱼齐名,全江以富春江河段所产的鲥鱼最为出名,江中还盛产三角鲂、子陵吻鰕虎鱼,但后二者的知名度与前者无法相提并论。
钱塘江鲥鱼是一种生性顽固的鱼种,亲鱼在每年端午节前后由海入江,上溯至桐庐县的子陵滩、排门山一带产卵。鱼群涌现的时间可按时确定,渔民与之一期一会,这也是“鲥鱼”的名中之意。值得一提的是,长江和钱塘江的鲥鱼种群相对分离,亲鱼“兵分两路”洄游到各自的产卵场,洄游的路线十分固定(不会串门或混淆)。
据资料记载,富春江鲥鱼的常见个体达1~2公斤,肉质丰满肥厚,味道鲜美,历来被视为鱼中上品,还享有“鱼中之王”的美誉。然而,辉煌的鲥鱼渔业已经成为钱塘江的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天然鱼汛就开始消失,70年代濒于绝迹,至今已40多年未见。
富春江鲥鱼为何会突然消失?主要原因在于繁殖出了问题。
前文已提到,富春江鲥鱼的繁殖依赖于长距离的洄游,这一天性可谓根深蒂固。在50~60年代,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使钱塘江自上而下分成了三段,阻挡了鲥鱼的洄游通道,改变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鲥鱼的自然繁殖因此中断。
具体而言,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卵场无法被利用。在建坝之前,钱塘江两岸分布着众多的浅滩和深潭,沿江有黄盆滩、桐庐滩、清水潭、鸡鸣潭等20多处滩潭,为鲥鱼的产卵繁殖提供了天然场所。在建坝之后,鱼群无法抵达天然产卵场,只能“另寻产床”。
二是水温环境发生变化。受新安江水库下泄水体的影响,富春江坝下的“温水时段”有所减少,月平均18℃以上的时间由7个月下降至6个月,年平均水温降低了4~5℃。其结果就是,守时洄游的鲥鱼遭遇了偏低的水温,无法正常排卵;即便能实现小规模产卵,受精卵也难以正常孵化。
三是洄游流程减小。水坝调度引起的水温降低还不足以造成致命影响,真正棘手的是洄游流程变短。鲥鱼有一特点,卵巢的成熟度在洄游途中提升,自然流程需要数百公里,流程缩减则性腺无法发育成熟,对繁殖有直接的影响。
在钱塘江消失的除了鲥鱼之外,还有很多珍稀的物种,比如:白鱀豚。
1955年,钱塘江还是一条畅通无阻的自然河流,河水全年敞泄,通江达海。沿江渔民在桐庐江段曾捕获一头白鱀豚,该标本存放于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内。周开亚等学者在调查中也指出,50年代中期钱塘江发现有数十头白鱀豚,活跃于距离海口350km的桐庐江段。
不幸的是,2007年,“水中国宝”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钱塘江、长江的白鱀豚从此销声匿迹,至今未有露头迹象。无论是鲥鱼还是白鱀豚,珍稀物种的离去都是水生生态的一大遗憾。
总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禁渔为钱塘江的生态恢复送来了及时雨,景美、水好、鱼多的生态画卷正在悄然展开。保护好繁殖的亲鱼、打造天然产卵场至关重要,“生态钱江”的未来值得期待。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