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大吉葫芦寓意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一月一日叫春节,俗称“阴历年”或“过年”。这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从头一年腊月二十四祭灶以后到新年,宫眷、内臣必穿“胡芦景”补子及蟒衣,帽上佩大吉葫芦、万年吉庆铎针迎春。

葫芦景又称大吉葫芦,葫芦的枝“蔓”与“万”字谐音,葫芦是多子之实,有“子孙繁茂”、“子孙万代”的寓意,也被人们用来宜男。葫芦又谐音“护禄”、“福禄”,有祈求幸福等含义。“胡芦景”补子实物如满绣葫芦江山万代龙纹圆补,上方绣一红色正面五爪龙,龙衔万寿葫芦,左右各绣蓝、绿升龙一条,下面饰海水江牙。如意云头覆盖万寿葫芦,盖下垂“卍”字系,系拴鲶鱼一条,葫芦内盛满杂宝,整体寓意“江山万代、富贵有余”。

明万历正红地刺绣卍寿葫芦景寿山福海龙纹圆补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代金遍地缂丝灯笼仕女袍料,面料整体为对襟衣造型。在柿蒂形装饰区内有八组,每组三位,共计24位梳高髻,身穿襦裙的侍女。人物头部均朝向中间领口。侍女中心有宝伞盖子的大吉葫芦5串,葫芦中间牡丹花、卍字、海水江崖等吉祥纹样,人物下映衬太湖石和花草纹样。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代金遍地缂丝灯笼仕女袍料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代金遍地缂丝灯笼仕女袍料

明代万历满绣葫芦江山万代龙纹圆补和明代万历时期缂丝明黄地元宵节大吉葫芦景柿蒂形过肩龙。后者高120厘米,宽132厘米,为明代皇帝所用吉服袍袍料,曾用悬挂在西藏的一个寺庙天花板上,当做装饰天篷。

明代万历满绣葫芦江山万代龙纹圆补

明缂丝明黄地元宵节大吉葫芦景柿蒂形过肩龙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明代洒线绣戏珠龙大葫芦“钟馗打鬼”纹样,上面是龙嘴里叼一个葫芦,葫芦里面是钟馗身穿进士蓝袍,足踏一小鬼,右手持“终葵”欲击的纹样。其做成的服装实物如明代缂丝葫芦景纹右衽窄袖袍,长118厘米,袖通长165厘米。周身缂丝八团葫芦景,以及海水江崖、牡丹花、祥云和龙纹等纹样,色彩丰富,形体饱满。

故宫藏明代洒线绣葫芦景“钟馗打鬼”经皮面

明代缂丝葫芦景纹右衽窄袖袍

与葫芦纹样服装配合的是插戴“大吉葫芦”簪钗和葫芦耳环。与纹样中的葫芦景不一样,用于手中把玩和装饰的葫芦以小为贵,唐代李肇《瓢赋》说“有以小为贵,有以约为珍。”宋人亦是如此。曾有一位刘道士赠陆游一枚小葫芦,他甚为喜欢,并为此作了《刘道士赠小葫芦》诗四首: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

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

贵人玉带佩金鱼,忧畏何曾倾刻无?

色似栗黄形似茧,恨渠不识小葫芦。

短袍楚制未为非,况得药瓢相发挥。

行过山村倾社看,绝胜小剑压戎衣。

个中一物著不得,建立森然却有余。

尽底语君君岂信,试来跳入看何如?

除了把玩,小葫芦还可以用做首饰。据《析津志·风俗》记载,元代后妃们头戴的顾姑冠,“与耳相联处安一小纽,以大珠环盖之,以掩其耳在内。”耳环“多是大塔形葫芦环。或是天生葫芦,或四珠,或天生茄儿,或一珠。”这种小葫芦另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名字“草里金”,其价格甚贵。因为“草里金”结果甚少,形成极其偶然,非常珍贵,顾名草里金,从古至今都备受人们的推崇。因为葫芦谐音“福禄”,脐儿大而且不正,那就不能称为草里金了。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苛刻的要求,才能称作“草里金”。故此,“草里金”多被人收藏,把玩,制成饰品,是手捻葫芦中的极品。

明代宦官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廿四日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自岁暮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仍有真正小葫芦如豌豆大者,名曰‘草里金’,二枚可值二三两不等,皆贵尚焉。”清初人刘廷玑《在园杂志》卷四·葫芦耳坠载:“明宫中小葫芦耳坠,乃真葫芦结就者,取其轻也。于葫芦初有形时,即用金银打成两半边小葫芦形,将葫芦夹住,缚好,不许长大。俟其结老,取其端正者,以珠翠饰之,上奉嫔妃。然百不得一二焉。因其难得,所以为贵也。”明时宫中会有太监专门负责培育工艺葫芦。这种难得的成品小葫芦会与珠翠串在一起,做成耳环,进奉给后妃。

所谓“草里金”,也有人称其为“寸子”,是指葫芦科的一个品种,因为其生长之小,高不足寸,周正标致,皮质好,脐儿正,眼儿小,有嘴儿,有腰儿,龙头完整,有型有须。在《清稗类钞》工艺类中有“梁葫芦”一条也谈到,清时,北京有位梁姓太监以擅长培育工艺葫芦闻名,即“梁九公,太监也。北地多蝈蝈,好事者率盛以葫芦置暖处,可经冬不死。”在梁九公种植的葫芦中,“极小者为妇人耳珰,尤精巧。”朱家溍先生在《故宫退食录》中记载,他的夫人赵仲巽有一玉钗:

上面镶着一个小葫芦,只有三分长。玉钗是用碧玉做成竹杖形,在杖端用赤金做成绦带拴在葫芦腰,下垂一个绦结,看上去简洁雅致。赵仲巽的外祖是一位榜眼公,官至清代理藩院尚书。榜眼公有两个妹妹都不出嫁,家里人称这两位老姑娘为“五老爷”、“六老爷”。这个三分长的小葫芦就是五老爷种的。五老爷是一位诗画兼能的才女,喜欢听戏、游山、栽花、养鱼等,又善于培植各种盆景。其中有两盆小葫芦,所谓小者也都有二寸来长,有一年秋天结了几个一寸左右的,其中一个最小的就是那个三分长的小葫芦。这位五老爷精心用意地保护,一直到初冬天气,每天还从屋里搬到廊檐上追太阳,总算长老了没出毛病。五老爷向仲巽说:“可惜配不上对,要再有一个一般大的,给妞镶一对耳坠子多好。”仲巽说:“您自己镶一个首饰戴两把头上,多好。您今年整生日,镶一个戳枝花,葫芦就像老寿星拐棍上挂的一样。”五老爷说:“福禄寿三星未免太俗气了。”仲巽说:“嫌俗气就别联系老寿星。东坡的诗,有‘野饮花问百物无,枝头惟挂一葫芦’的句子。我给您出个主意。叫玉作坊用碧玉给琢一根竹杖形的戳枝,叫三阳金店用足赤打一个绦带结子把葫芦镶上,岂不是一件有诗意的首饰。”五老爷就照这样办了,后来五老爷终于把这件竹杖小葫芦给了外孙女赵仲巽。

文中讲小葫芦,即草里金,如果能配上对,便会“镶一对耳坠子”,即元代后妃们的“天生葫芦”。因为未能配对,所以做成了“金绦小葫芦碧玉簪”。这种有小葫芦的簪子未见实物遗存,但与私人收藏的清代铜鎏金葫芦簪形制相似。

草里金实物照片(季源收藏)

清代铜鎏金葫芦簪(私人收藏)

元代宫廷中就已经开始流行“葫芦环”,全称“四珠葫芦环”或“四珠环”。在元末明初的《碎金》“服饰篇”之“北”首饰下,就列有“葫芦三装五装环”。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南熏殿《无款元皇后像》中就有“葫芦环”的形象(图8-285)。到了明代,葫芦环成为宫廷后妃命妇的一种常见耳环式样,如《礼部志稿》卷二十“皇帝纳后仪”的纳吉纳征告期礼物中有“四珠葫芦环一双”。在《大明会典》卷六十七“皇帝纳后仪”所备的礼物中即有“四珠葫芦环一双”“八珠环一双”。

无款元帝后像

明太祖朱元璋之妻孝慈高皇后画像中就有金镶四珠葫芦环。其形制均为S形金脚穿顶覆金叶,中间穿两颗白玉珠或一个白玉雕圆葫芦,在白玉珠的连接处细炸珠金圈装饰,下端又用金叶或金花托底。查看《孝慈高皇后像》可以看出,葫芦环的长长S形金脚放在脸侧,而明代唐寅《孟蜀宫伎图》的S形金脚则在头后方。这么长的环脚戴着耳朵上,自然不会固定不动,《红楼梦》卷六十五回中描写尤三姐的“两个坠子却似打秋千一般”,在恍惚的灯光下,“越显得柳眉笼翠雾,檀口点丹砂”,晃的贾琏和贾珍“酥麻如醉”。

明太祖朱元璋之妻《孝慈高皇后像》

唐寅《孟蜀宫伎图》局部

《天水冰山录》中称为“金珠宝葫芦耳环”,又根据珠子的大小分为“金镶大四珠耳环”和“金镶中四珠耳环”。其实物如明代常熟陆润夫妇墓出土葫芦形耳环白玉葫芦金耳坠、曲江艺术博物馆藏镶玉葫芦金耳环2对。

明代常熟陆润夫妇墓出土葫芦形耳环白玉葫芦金耳坠

镶玉葫芦金耳环(曲江艺术博物馆)

此外,还有兰州上西园明肃藩郡王墓出土金累丝镶白玉珠葫芦耳坠,通长10.8厘米,耳坠上方为一个五爪云钩提系,下接金累丝伞盖。伞盖外圈披饰沥水,内吊缀白玉珠两颗,玉珠两端饰金累丝花叶托连缀。五爪云钩坠如意、金锭、铜钱、铎铃事件儿五串,形成白玉珠的外围装饰。毫无疑问,此件葫芦耳坠的造型设计是借鉴了灯笼景的装饰式样。

兰州上西园明肃藩郡王墓出土金累丝镶白玉珠葫芦耳坠

还有更为复杂的工艺的葫芦耳坠,如1997年上海市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明代金镶白玉镂孔葫芦耳坠,高4.5厘米。耳坠上部用一根金丝弯成S形,似葫芦蔓,下垂金片锤打镂刻出的双层覆莲瓣,覆莲瓣盖在玉葫芦上,似莲盖顶。玉葫芦由大小2颗圆形玉珠组成,玉珠通体透雕镂空钱纹。两葫芦间,为金片制成的仰覆莲瓣,葫芦底部,由金片仰莲瓣托起,造型精巧,工艺精湛。

金累丝镶白玉珠葫芦耳坠 (兰州上西园明肃藩郡王墓出土)

到了清代,葫芦耳环更是成了皇后礼服中的耳饰。清代礼俗,上至后妃,下至七品命妇,着礼服时皆左右耳各戴三具耳坠。皇太后、皇后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皇帝的后妃耳饰皆为金龙蟒衔东珠各2颗,惟东珠品质有等差。皇子福晋以下等贵族夫人则为金云衔珠2颗。

戴东珠葫芦耳环的清代皇后画像

皇太后、皇后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

皇太后、皇后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

除了金嵌玉,其实最常见的是金葫芦耳环。受明代文人审美取向影响,尚素雅,不事繁缛,有一种素光或称金光葫芦耳环,如1978年南京太平门外铁心桥出土明代金光葫芦耳环一对,耳环作葫芦形,葫芦蒂上缠绕数道金丝,不作任何装饰,又如私人收藏明代葫芦形金光耳饰,高3.7厘米,重10克,素面长束腰。这两个与《天水冰山录》“耳环耳坠”一项中的“金光葫芦耳环”相对应。

明代葫芦形金光耳环(南京太平门外铁心桥出土)

除了素光葫芦耳环,还有起棱和摺丝工艺。前者如1973年南京太平门外尧化门出土明代葫芦形金耳环,同出一对,形制相同。采用锤鍱工艺制程葫芦,空心,周身起棱,蒂上有金托,可嵌物,底部作花心状,有一孔;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俌墓出土明代葫芦形金耳环一对,耳环作葫芦形,以锤鍱、嵌花、焊接等工艺做成。葫芦,空心,周身起棱,上端有五个圆珠组成五瓣花,再通过缠绕的金丝连接五片芭蕉叶,葫芦底作钱纹。此外,台湾“金粟山房”藏明代金质葫芦形耳环,高5.3厘米,重32克,葫芦造型,顶覆金瓜叶意象,身上起棱脊做装饰,极富立体感。另外一件私人收藏明代金质瓜棱葫芦形耳环,高3.59厘米,总重量15.53克。耳坠作葫芦形,大小两肚,顶覆金瓜叶,叶脉清晰,枝蔓缠绕如伞盖,与挂勾连为一体,上有瓜棱,空心,亚腰处用小金珠作成圆环环绕,底部为圆形钱纹镂空底座。前两件是用薄金片材打制,然后錾出起棱的纹理。

“摺丝”有时也称折丝。其实物如曲江艺术博物馆藏的两对明代金摺丝葫芦耳环,先以金片片材做出葫芦身,再用金丝攒聚做出的“摺丝”效果。累丝用途较广泛而折丝多用于耳饰因其难做,故市面上少见。即便在明时因折丝难做,高档工匠们便会在金银葫芦耳环的表皮浅刻上线条仿造折丝以迎合大家的追宠之意,虽不及真折几分亦为时尚。此外,亦有用点翠、掐丝工艺做和镂空錾刻工艺制作的葫芦形耳环。

明摺丝葫芦形金耳饰(曲江艺术博物馆藏)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