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
一年又一年,年复一年,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年呢?今天,我们就从年的起源讲起。
一、年的起源
在甲骨文中,“年”字被写成一个人扛着大麦穗往回走的样子,《说文解字》中讲:“年,谷熟也”,也就是说,年起初指庄稼成熟的时候。我们翻阅典籍时发现,在古代,过年并不是现在过春节的这个时段,而是每年10月份稻谷成熟的时节。后来,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发现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持着10月份过年的习俗,比如苗族、侗族、彝族、哈尼族。
先秦以前的中国古人都在10月过年,也就是10月历(许多中国先民遵循的古老历法)。到后来,随着历法的改革,我们渐渐变成了12个月。在10月历里,过年就是一个庆丰收的日子,并没有太多别的含义,但在12月历里,它的含义就显得有些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过年成了一个并不太好的日子。
翻开中国的日历,大家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和厄日有关,比如端午节、重阳节,都是为了躲避厄日产生的节日。为了避厄,出现了很多仪式,发展到今天成了我们过节的习俗。先说端午节,端午节到底是干什么的?人们对此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为了祭龙,有人说是为了祭屈原,但实际上和这些关系都不大。有句老话“枇杷黄,医者忙”,意思是每年临近端午,枇杷黄了的时候,同时也是医生最忙的时候。为什么?因为这段时间是流行病的高发期。为了躲避流行病,当时人们的一般做法是在村门寨口拉起一条绳子,再在绳子上绑一些白布条,这样外人看见了就不会进到村里来,流行病也就传不进来了。那么流行病传播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为流行病爆发是因为瘟神作怪,于是就得驱赶瘟神。具体怎么驱赶?水乡泽国产生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做一个纸船,把瘟神的偶像摆在上面,再点上一支蜡烛,让它顺流而下,这样瘟神就送走了;还有一种做法是把瘟神的偶像放在小船上,再带上粽子等祭品,乘船顺流而下,到了水流湍急的地方,把瘟神和祭品往水里一扔,瘟神便送走了。如果仅是一家一户、一村一寨这么做,那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正因为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送瘟神,有的人便产生了一种想法,什么想法呢?看谁送得快,看谁能最早摆脱瘟神的纠缠,于是就出现了千帆竞渡的场景。所以,端午节千帆竞渡划龙舟的习俗其实是从送瘟神来的。
重阳节同样是为了躲避厄日。相传,每年九九重阳这一天,如果你待在家里不动,就会被恶魔缠身,于是人们跑到山上躲避,登山就成了一种仪式。
正因为传统节日多由祭祀仪式而来,韩国、日本等国家现在仍把他们的节日称为“祭”,比如韩国江陵地区就称端午节为“端午祭”,他们认为节日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祀。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现如今在过传统节日时,也多以祭祀为主。
与许多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年”也与厄日有关,所以在中国人的历史上才有过“年关”一说。与其他节日在白天祭祀不同,传统春节的祭祀在夜间举行。相传,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有一只叫年的恶兽从山上跑下来,专门祸害百姓。起初大家同它搏斗,但是打不过它,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此牺牲掉性命。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发现年这只恶兽虽然厉害,但也有弱点。什么弱点呢?它怕火,怕红色,怕巨响。从此,人们有了驱逐年这个恶兽的几种办法,虽然到了后来,年这个恶兽没有了,但这些办法还是变成了习俗,被一辈接一辈地传承了下来。
第一种办法是在过年时点灯笼、点火把,燃放爆竹。什么叫爆竹?把青青的竹子从山上砍下来,架在火上烧,竹子中间是空心的,随着燃烧,竹节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便会炸裂发出声音,这就是最早的爆竹。宋代火药普及以前,人们就用这种办法来制造巨响,驱逐恶兽年。
再说一说用火驱逐恶兽的办法。在中国,南方与北方对“净”的理解是不同的。南方人以水为净,北方人以火为净。比如说,什么东西不干净,南方人认为用水洗一洗就干净了,但北方人不这么想,北方人认为要想让这个东西干净,一定要用火来燎一燎,烤一烤,烧一烧。北方人的观念从哪儿来的?从原始狩猎习俗中来的。狩猎要在荒郊野外过夜,晚上难免有野兽袭扰,那怎么办?人们注意到只要点上篝火,野兽就不敢靠近,于是北方人尤其相信火能抵御不好的东西。汉语中有个词语搭配,叫“热烈欢迎”,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热和烈都有火的意思,这也与远古时候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有关。在北方,如果你家中来了贵客,一定要在院子里堆两堆篝火,让客人进门时从火堆中间走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燎掉他身上的邪气。这种习俗后来演变成新娘子跨火盆的婚俗,由此可见,古时候火的作用有多大。过年的时候,用火也好,堆篝火也好,围着火跳舞也好,都是为了避邪气。这种古老的习俗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
现在山西太原一带仍保持着除夕晚上点篝火的习俗,它们点的篝火叫“旺火”。具体怎么点呢?在矿区,人们会把一块块大煤块摞成一座小塔,往煤塔里填上木柴,再将其点着;在木柴多的地方,人们会用木头做一个木塔点着。不管哪一种,都反映了古代用火驱恶的习俗。
第二种方法是用门神和神像来驱赶年。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不管有钱没钱都会买两张门神贴到门上。这个门神很有意思,在中国的神仙谱系中,一般的神都是单个出现,而门神则是成对出现,为什么?因为中国古代的门是双扇门,既然是双扇门,就要一扇门上贴一个门神。最早的门神叫什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随着时代发展,门神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汉代的门神有关羽、张飞;明代有秦叔宝、尉迟恭;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民间艺人刻画出了新的门神,一个是八路军,一个是民兵。为什么贴门神?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过年的时候年兽来袭,人都躲在屋子里,年肯定会想从门闯进去,于是人们就在门上贴门神,防止恶兽闯入。
除了门,还有没有什么地方是可以让恶兽有机可乘的?有,那就是窗户。老百姓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贴剪纸的方式把窗户守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窗花。与现在的窗花都是吉祥图案不同,古代窗花贴的是神像。在陕北,老百姓管神叫“神神”,过年时会剪各种各样的神像贴在窗户上,以免邪气从窗户侵入。窗花怎么剪?把一张纸对折,剪出半个神像,打开就是一个完整的神像。为什么剪纸要先折叠再剪?因为最初剪纸是要剪神像的,而神像是对称的。还有一点,为什么过年时的剪纸都是红色的?因为古人认为红色可以辟邪。
第三种方法是用跳傩来驱赶年。“跳傩”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跳傩时人们会戴一个看上去非常狰狞的大面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年这个恶兽很厉害,想要把它驱走,就得比它还要狰狞,所以就戴上面具跳起了张牙舞爪的傩舞。原始的跳傩现在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流行,比如安徽、江西、云南、湖南、贵州等省的不少地区,都保留着跳傩的习俗。我看到过的最古老的跳傩是在韩国的一个村子里。每年正月十五月亮升起的时候,这个村中的家家户户都会戴上面具开始跳傩,就像巫师做法一样,一边跳一边用扫帚去打扫,嘴里念叨着“赶快走,赶快走,赶快走,妖魔鬼怪都走开”。古代的人们通过跳傩这种方法来赶走妖魔鬼怪。
二、古代中国人是怎么过年的?
提到过年,我们讲到最多的就是除夕和正月初一,不少人认为这两天正日子才算过年,实际上不是的。按照传统的中国年来说,过年除了正日子以外,还有序曲、尾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涉及到很多过年的习俗。
传统中国年从什么时候开始拉开序幕?腊月二十三。有一句民谣是这样说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祭先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下面我们先讲一讲腊月二十三。在中国人的信仰中,每一家都有一位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王爷都会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的大小事情。为了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人们都要举行仪式祭灶,又称辞灶或送灶。具体怎么做呢?要在灶台前的墙壁上贴灶王爷的画像,摆上酒水祭品。由谁来祭灶王爷?这里面是有说道的。中国有句古话讲:“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灶王爷是一家之主,祭灶也应当由一家之主的男人来完成。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不讲家里人的坏话,祭灶时人们会把灶糖熔化,然后把黏呼呼的灶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就能黏住他的嘴。还有一种做法是把酒糟抹到他的嘴上,让他醉醺醺的,到了天上就睡着了,这样也可以免除他说家人坏话的可能。这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是什么日子?是扫房日,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尘是旧的意思,所以扫房也是除旧迎新的一种表现。我们打扫房子使房子干净起来,喜气洋洋、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十五,磨豆腐”。在农村,每年腊月二十五人们都会泡好豆子,开始做豆腐,为过年做好吃食方面的准备。这一天还有一个习俗叫“赶乱岁”,因为灶王爷已经上天了,家里没有管事的了,此时人们手头有一年的积蓄,又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放松一下。“乱岁”是岁末年终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是一个好时机。在古代,人们结婚往往选择在腊月二十五这天,就是趁着自己有点闲钱和时间的时候把婚热热闹闹地结了。所以腊月二十五形成了“赶乱岁”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腊月二十六干什么?“二十六,去吊肉”。所谓“去吊肉”就是去买肉,去杀猪的意思。我的童年是在北方大山里度过的,那时我们当地有个习俗,就是腊月二十六请杀猪匠来杀猪。杀猪匠杀猪是免费的,但是杀完猪以后,猪身上的下水全归他,当作他的工钱。按照当地习俗,把猪杀了之后,最起码要拿出三分之一的猪肉切成肉块,和酸菜、粉条炖在一起,这个就是东北的大锅肉。炖好以后,东家一碗,西家一碗,凡是平时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家都要送到。有人说,那不是亏了嘛?不亏,因为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的,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亲戚邻里之间的和谐和团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俗。
“二十七,赶大集”。到了年终岁尾,最热闹的当然是大集,也是小孩子最愿意去的地方。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年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赶大集,干什么呢?买水果,买瓜子,买肉,买鱼,买鸡,买鸭,所有的年货都要在这个时候集齐。作为小孩,鞭炮是一定要买的,作为大人,门神和年画不能缺。咱们国家的年画种类繁多,比如河北武强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等,都很有名气。这些年画什么时候卖得最好?过年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人们要把家里装点得喜气洋洋,以新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
到了腊月二十八,主妇们愈加忙碌起来,因为是发面做馒头的时候了。东北有个习俗,在正月十五之前原则上是不能动火的,也就是不能做饭。那吃什么呢?就得天天吃馒头。所以腊二十八这天要蒸很多很多的馒头留待接下来的半个月里食用。馒头一方面要做给人吃,另一方面也是为祭祖做准备,为祭祖准备的馒头做得非常漂亮,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花馍。做花馍的习俗现在在山东、河南、河北、甘肃、陕西等小麦产区都有传承。除了做馒头之外,还要准备好各种其他的食品,有很多食物都是先做成半成品,比如血肠要煮好,菜丸子、肉丸子、鱼丸子要炸好,等到过年的时候,只要把这些丸子往锅里一放,炖熟以后就可以吃了。所以,腊月二十八是主妇们最为忙碌的时刻。
“二十九,祭宗族”。在北方习俗中,腊月二十九这天,男人们都会到祖坟去请祖宗回家过年。记得小时候,我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起去他们家的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空旷的荒野上一个人也没有,我们打着小灯笼在雪地里穿行。到那儿以后,磕过头,小伙伴就说:“大爷,大娘,回家过年吧!”话音刚落,坟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我马上就回去。”这一说不要紧,把我们吓得撒丫子就跑。死人不能活,怎么突然有人说话呢?后来知道原来是其他小伙伴调皮,存心吓唬我们。总之,腊月二十九这天,是请祖宗回家过年的日子。
到了三十,这可是最重要的时候了,三十干什么?“三十晚上守一宿”。在传统观念中,三十晚上并不是一个好时段,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年关”。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为了不被叫年的恶兽吃掉,这一天,即使是远在天涯的孩子也要赶回家中,和家人一起团聚,吃个团圆饭。吃完之后,接下来就是守岁了,也叫围炉夜话。有人说以前过年热闹,现在过年不热闹了,为什么?因为现在信息太发达了,通过电视和网络,大家很容易就能实现信息共享,知晓天下事,这样一来就没有了交流的必要。但是古代既没有广播也没有电视,家人从天南地北赶回来,肯定会带来很多外地见闻,所以三十晚上大家不愿意睡觉,你谈谈你的情况,他谈谈他的情况,你说说上海的情况,我说说北京的情况,这一说,一晚上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古时分十二个时辰,夜晚的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叫子时。三十的子时是辞别旧年迎接新年最重要的时段,这个时段人们要怎么庆祝?首先一定要吃饺子。因为晚上十二点是新年、旧年交替的时间点,饺子的“饺”是“交”的谐音。
过完年三十,紧接着就是初一,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初一这一天是不出门的,干什么呢?在大家族内的各个小家庭之间相互拜年。小孩子一会儿见见二婶,一会儿去见二爷,一会儿又去见爷爷,晚辈见了长辈都要磕头,长辈则会给小孩子压岁钱。初二的习俗是新娘子会领着老公回娘家拜年。从初三开始,人们便会出去走亲访友,给亲戚朋友拜年。
有时候亲戚朋友太多了走不过来怎么办?送贺年片(也称“拜年帖”)。有人认为贺年片产生得很晚,实际中国的贺年片产生得很早,唐代时就已经出现,宋代时已相当盛行。为了应对拜年拜不过来的情况,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拜年方式:举行团拜会。我们现在的团拜会其实在古代也有,比如清代,皇帝会在初一的时候把大臣召集到朝堂,大家一起吃顿饭,互相拜个年,这个习俗也是比较悠久的。
到了初五,又迎来了春节的一个新高潮。初五又叫破五,在古代,意味着小年已经正式过完了。初五一定要吃饺子,另外,这一天还是财神爷的生日,所以要祭财神。在这天,所有的店铺都要开张,这个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古代还有一个关于初五的习俗,就是初五之前的垃圾都要攒着,不能扔到外面去,到了初五这天才可以扔,因为扔垃圾很可能会把家里的财富扔掉造成破财。
初六又叫马日,这一天要“送穷”,也就是把家里不好的东西统统扔掉,用这种方法来把坏运气和坏心情甩在脑后,轻装上阵,以迎接新的一年。
初七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叫“人日”。相传女娲娘娘在这一天团土造人,人类才出现了。古时候,到了正月初七,女人们会佩戴人胜,就是贴有人形的簪子。如今这种习俗在好多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保留。
初八这天是“谷日”,也就是传说中五谷的生日。按照老百姓的习俗,这一天如果是天晴,则意味着丰收,如果天阴,则意味着欠收。
初九被称为“天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中国道教神灵系统中最大的神,所以如果当地有玉皇庙的话,大伙都会跑到玉皇庙里去给他过生日,上香、上供,祈求平安。
正月初十是个很有意思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祝贺老鼠嫁女。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老鼠嫁女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在初十,也有的是初七或二十五,但不管在哪一天,这个习俗都是非常普遍的。大家也许看到过这样的剪纸,一大堆小老鼠抬着花轿,吹吹打打送新娘。这个画面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古时候的农耕民族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它们会糟蹋粮食,怎么才能阻止它们?靠老鼠嫁女的方式。老鼠把能生小老鼠的女儿嫁出去,嫁得远远的,这样家里的粮食才能保住。所以每年正月初十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把好吃的东西扔到缸后面或墙角处,敲盆打锅,以此来祝贺老鼠嫁女。到了正月十一,老鼠已经被嫁走了,把老鼠洞一堵,以后家里就再也没有老鼠来祸害粮食了。还有的地方的人们在正月初十会早早睡觉休息,因为这一天是老鼠结婚的日子,你打扰它一宿,它打扰你一年。作为一个禁忌,初十晚上是不许熬夜的,这也是一个传统的民俗。
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我们说的元宵节,又称元夕、元夜、上元节。不少人会认为元宵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但严格来讲,它其实是舶来品。元宵节最初是古印度的一个节日,印度人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到庙里去燃灯表佛,这个习俗在汉代随着佛教一并传入到了中国。尽管它是个外来节日,但在中国也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古人的元宵节怎么过?起初,跟印度一样,正月十五人们会到庙里去点灯祭佛;后来,随着世俗化(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和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的不断加深,到了唐宋时期,正月十五已经变成了灯的节日。我在很多典籍中都看到过相关的记载,比如唐代的人们会用树干和竹竿搭起很高的高棚,在上面挂满灯笼,叫灯山;还会用竹子做成很大的摩天轮,上头摆上灯,让它一边转一边燃烧,叫灯轮。宋代火药普及之后,人们开始燃放烟花爆竹,那时烟火的色彩已经非常丰富了,有玫瑰紫、葡萄紫、红色、绿色、蓝色,基本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烟花颜色当时都有。
除了点花灯之外,很多地方还有在正月十五燃烧篝火的习俗。刚才我们讲陕西、山西等地有在正月点旺火的习俗,实际上正月十五的时候,他们也会用点旺火的方式来庆祝。人们在篝火前载歌载舞,甚至光膀子燎去身上的病痛。在中国南方地区,正月十五也有一个和火有关的习俗,就是燃放香火龙。香火龙是一条竹扎的大龙,大概有三四十米长,作为龙身的竹面上绑有稻草,稻草上插着香,一条龙从头到要插几十万根香。到了晚上仪式开始的时候,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点燃龙头处的香,接着大家一拥而上,用火把自己身边的龙身上的香点着。全部点燃以后,人们举起香火龙穿过村子的大街小巷,绕径一周,目的是保一村平安。香火龙的习俗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盛行。
三、过年具有哪些意义?
过年由各种各样的仪式组成,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用呢?它的功能和意义是什么?
首先,传统中国年具有教化功能。刚才我们讲了中国人过年时从初一到十五进行的各种仪式和活动,比如初一不到外面去给别人拜年,在家族内部给自己的长辈拜年,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促进家族内部的和谐。到了初二,结了婚的夫妻,妻子要领着丈夫回娘家,去给娘家人拜年,这是为了促进亲族之间的和谐。从初三到初八,人们要走亲访友,到各家各户去拜年,这促进了亲朋好友和邻里之间和谐关系的建设。从初八一直到十五,有闹社火的庆祝习俗。闹社火怎么闹?就是敲锣打鼓、扭秧歌、舞龙狮、划旱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去拜年。它的功能是促进了村落之间的和谐,即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体说来,从初一到十五,大家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过年就像对U盘进行格式化一样,在一年中,你难免得罪过谁或做错了什么事,留下了一些不好的东西,这个时候你趁着过年去给人家拜个年,这个矛盾不就解决了吗?所以我们讲传统春节的仪式,实际是对人际关系进行格式化的过程,令大家能把过去的一切恩恩怨怨都抛掉,轻装上阵,迎来新的一年。
过年的第二个作用是祈福。春节是一年的开始,是辞旧纳新的日子,人们都希望在一年伊始讨个吉利。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时,爷爷奶奶都会告诉我,快过年了,要注意点,不许乱说话,如果把瓶瓶罐罐打碎了,一定要说碎碎(岁岁)平安。这是通过语言上的吉利话,让人们能够在心理层面消除不吉。
当然,除了这种办法,人们还想出了其他祈福取吉的方式,比如贴年画。年画的题材非常丰富,全部寄托着吉祥美好的祝愿。有的画的是一个小男孩抱着一条大鲤鱼,手里还拿着一朵荷花,这表示的是年年有余的意思。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所以期盼年年都有富余。还有的画的是五子夺莲,又名五子登科,五个小男孩,靠近中间的两个抱住最中间的一个,中间的一个手里举着一朵莲花。登科就是希望家里的孩子都能金榜题名,考上大学,这也是美好的愿望。另外还有画一个小孩在吹芦笙的,他身旁也有一朵莲花,什么意思呢?莲生贵子。古代小孩子的死亡率是比较高的,贴这种年画事实上寄托了希望家中人丁兴旺、子息绵长的愿望。
过年的第三个功用是可以调剂生活。农民很辛苦,勤奋劳作了一年,总应该张弛有度,好好休息一下吧!而过年就是老百姓休息的最佳时段。人们可以去听戏,比如评书、评弹、评话等。艺人们每年的演出都集中在什么时候?主要是过年这几天。人们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了,才会去尽情享受艺术的熏陶。
过年的第四个功能是让大家可以充分享受物质生活。在历史上的某些特殊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是很贫寒的,吃不饱穿不暖,像我小时候就非常盼望过年,为什么?因为过年能吃上好吃的东西。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年恨不得有半年的时间在吃粗粮,吃土豆,吃地瓜,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白米饭和饺子,更不用说大鱼大肉了。所以春节是一个享受物质生活的时段,中国人把一年最好的吃食都放在春节来享用。除了享用美餐外,中国人还会在过年时想方设法做上一套新衣服。这是我小时候盼望过年的另一个原因,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记得那时候做的新衣都要特意长出来两寸,穿的时候先窝起来,这样等到一年以后,把窝起来的衣服放开,大小就正好了。到了第三年会稍微短一点儿,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若不是到了过年的时候,谁也不会穿新衣服。所以说,过年是传统中国人享受物质生活的最好的时光。
(本文内容节选自作者讲座,原载于宣讲家网)
此内容为转载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