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醋蜇头、凉拌蛰皮……脆嫩可口的海蜇,大家都爱吃。但是它是怎样从海里来到餐桌上的呢?其间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过程?
请跟我一本正经地走进博物餐桌。但在这之前,我们得采用倒序的叙事方式从头说明。
捕海蜇
端上餐桌的海蜇,看上去都差不多。其实它们可能来自于不同的种类。
食用海蜇有几种?
最经典、最好吃的要数海蜇了。对,这个种的名字就叫“海蜇”二字。渔民则更爱叫它“面蜇”或“绵蜇”。它的“伞盖”很光滑,口感脆嫩,但个头不太大,一般是脸盆大小。
还有一种沙海蜇,渔民称之为“沙蜇”,它的伞盖上有很多沙子状的突起,口感没什么嚼劲,略逊一筹。但它个儿大,大个儿的能比一张桌子还大,要两个人用力才能拉上船。而且数量远远多于面蜇,所以市场上廉价的海蜇,大多是沙蜇。
此外,我国的食用海蜇还有叶腕海蜇、拟叶腕海蜇、黄斑海蜇。它们的捕捞量较小,市场上还是被面蜇和沙蜇统治着。
海蜇爆发为啥不捞着吃?
近年来,新闻经常报道海里的水母泛滥成灾,很多人纳闷:派渔船过去捞来吃就好了,怎么还会成灾呢?
我觉得问这个问题的人你不要激动,你要想一想,渔民不傻的。
首先,泛滥的水母不一定是适合食用的种类。就算是食用的海蜇,渔民也不一定会去捞。因为海蜇捞上来要马上处理,否则就变质。所以渔民一般只在近海捕捞,捞完了立刻回岸卸货。
远海的海蜇再多,来回耗费更多油钱不算,海蜇还会变质。而且处理海蜇需要特殊技术,只有少数渔民从事这个行当。普通的渔民在捞鱼时若捞上海蜇,也会扔回海里,因为没法处理,又占地方。
渔民要少量多次地把海蜇运回岸边,如果一次捕捞过量海蜇,很容易压坏、变质。
海蜇看着虽透明,你不一定捞得动
每年7、8月最热的时候,就是捞海蜇的最佳时机了。辽宁、山东、浙江沿海都是海蜇出现的热点地区。
渔民们放下一种“海蜇网”,逐渐把海里漂的海蜇兜在一起,然后并不是一网全捞上来,那样海蜇就挤碎了。要用小网一个一个地捞上来。有些大海蜇上百斤重,得两个壮汉使劲才能捞起。
每天有两次涨潮两次退潮,高潮期和低潮时期是打捞海蜇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每天可以捞4次海蜇。但渔民一天里顶多出3次海,出海2小时,卸货2小时,工作十几个小时,又累又晒,还经常被海蜇蜇伤,非常辛苦。
养海蜇
既然捞海蜇这么辛苦,捞上来的又常是不值钱的沙蜇,那不如自己养吧。我们5月底专程去了趟辽宁丹东,当地的热情小伙崔子带我们来到了郊外的一个海蜇养殖场。这里养的都是面蜇。
养殖池的每个池子里都是不同阶段的小海蜇
虽然已是5月底,但北国的丹东还是相当冷。我们缩手站在院子里环视,只有一些平房,没有想象中的大水池。但有一间屋的门里微微冒出雾气,我们推门进去,里面又宽敞又黑暗,中间是一条过道,两边全都是水泥池。原来水池在屋里呀!
场里的王工过来了。他说:“海蜇小时候在屋里养,方便过冬。长大后再放到室外池里。”他带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池子。里面泡着很多塑料瓦楞板,用绳子串成一串串。
王工提起一串:“板子上附着的这些小疙瘩,就是螅状幼体。”我仔细一看,果然附着着很多水螅一样的生物。“每年九月,我们把十五六斤的野生大海蜇放到池子里,让它们交配产卵。卵孵出“浮浪幼虫”,不久就附着在板子上,变成螅状幼体越冬。到了开春,工人就会给屋里加温,幼体就会苏醒,开始迅速生长。”王工说。
附着在板子上的螅状幼体和横裂体。
板子上还有一些幼体长得更大,就像一摞盘子,这是下一个阶段:“横裂体”,这些盘子一个个脱落,每一个都称为“碟状幼体”,每个碟状体就是一只小海蜇,会自己游动了。
从上到下,小海蜇从碟状幼体逐渐长到乒乓球大小的幼蜇。
剩下的几个池子里,每个池子都养着一个阶段的海蜇,一个池比一个池的大,随着水泵造出的水流,小海蜇们上下翻飞,就像锅里的饺子。水里还有很多丰年虾的无节幼体,这是投喂给海蜇的活饲料。到了最后一个池子里,已经都是乒乓球大小的幼蜇了。这种个体就可以放到室外露天池了。
露天放养,下次见面是餐桌
养殖户准备把袋子里的小海蜇放进露天池
正好有几位工人要去放苗,我们赶紧跟着一起去。渔民管露天池叫“圈”(音“劝”),比普通鱼塘要大一些,里面是海水。地上堆着很多装满小海蜇的塑料袋,几位大叔大妈们会把它们放到水中。我捞了一只在小盒中,它很有活力,“咕叽咕叽”地不停游泳,而且口腕末端已经长出了几只“小尾巴”——棒状附属器。这代表它已经比较成熟,很强壮了。
我把它放入水中,心说:“请自由地生长吧,反正你也没几个月活头了,夏天就该被捞上来吃掉了。” 好伤心哦~
放进露天池的海蜇大小,就和这两只海蜇差不多。
渔民捞起一只小海蜇给我们看,虽然离了水,它还是“咕叽咕叽”地试图游动。长大了口感一定不错。
“肢解”海蜇
首先我们来认识下海蜇的身体结构:
绘图:张瑜
转眼到了7月中下旬,海蜇已经够大了。养殖户把它们捞上来,就在岸边加工起来。海蜇出水后很容易变质,必须争分夺秒。
首先,要戴着手套把 “海蜇须子(丝状附属器、棒状附属器)”捋掉,它们富含刺细胞,会蜇人,要去除。
然后就是把海蜇各部位切割分类了。很多人都知道,海蜇的伞部俗名“蜇皮”,口腕部俗称“蜇头”,其实渔民有更细的分法。
他们先把口腕部切下来装在桶里。这部分就是“蜇头”,但渔民喜欢叫它“海蜇爪子”,因为它有很多分支,确实很像爪子。它们的命运是做成“老醋蛰头”。
然后把口腕和伞部之间的部分切下来,看上去就像一大块纯净的果冻,这叫“海蜇脑子”,它含有生殖腺,具有特殊的鲜味,而且是氨基酸最丰富的部位。
现在海蜇只剩伞部了。下一步是扒下“海蜇衣(海蜇里子)”,即伞部内侧的一层膜,做熟之后口感像牛腩,却有大海的鲜味。但渔民自己不舍得吃,因为这是海蜇全身最贵的部分。一定要趁新鲜剥,稍微放久了,海蜇衣就剥不下来了。
切下来的海蜇脑子和海蜇衣要马上用沸水汆烫,这样它们会变得紧致,方便运输。收购商就等在旁边,把自己想要的部位迅速运走。其他部分就要用明矾处理了。
汆烫过的海蜇衣
腌制海蜇
用明矾和盐腌制海蜇,是中国传统的做法。明矾的作用是让海蜇的蛋白质凝固,并加速脱水。盐除了脱水,还能防止微生物繁殖,有防腐作用。
海蜇皮和海蜇头要分别腌制,因为它俩的矾、盐用量稍有差别。但大体步骤是一样的,要用明矾腌三次,做好后就称为“三矾海蜇”:
在海蜇身上撒明矾,进行腌制。
初矾
一般只用明矾,不用盐。调制成矾水泡着海蜇,泡4~6小时。
二矾
捞起来沥干,放在另一个池子里,摆一层海蜇,撒一层盐矾混合粉,以此类推,摆满池子后,用盐矾混合粉“封顶”,腌一周左右。
三矾
把二矾后的海蜇捞起沥干,放入另一个池子,再重复二矾的步骤,但盐和矾的用量要少一点。封顶后,再腌8~10天,就成功了。海蜇此时水分脱去,变得非常紧实,可以长久保存。
这样腌制后的海蜇皮和海蜇头,可以长期保存。
终于可以吃了
经过重重考验,变得连它妈妈都不认识的海蜇,终于来到了菜市场。买回家后要注意,用明矾腌制的海蜇,一定要多冲洗几遍,明矾含铝,吃多了对身体有慢性危害(不过现在有卖那种即食的海蜇,还给你配好调料了,懒得下厨房的人可以试试)。
洗干净后,海蜇皮可以拌白菜丝,海蜇头和黄瓜凉拌或者用捞汁做法。如果你在海边,还应该尝尝未经矾制、更加健康的海蜇脑子、海蜇衣。简单地和鸡蛋、白菜同炒,就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它们的美味。若是和浒苔炖成一碗酸辣汤,那就鲜上加鲜,余味绕梁了。
撰文 | 嘉楠
绘图 | 张瑜
摄影 | 嘉楠 叶哲涵
微信编辑 | 小饼
感谢崔从敏、丹东昱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对本文的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