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如何做山楂酱

明朝食谱《宋氏养生部》,第一卷就有做酱的条目,而且不止一种:既有用黄豆和面粉做的“生酱”,也有用黄豆和麦麸做的“生熟酱”,还有用面饼做的“麦饼熟酱”,甚至还有用豆饼——也就是榨过油的黄豆渣,现代饲料行业称为“豆粕”——做的“豆饼酱”。这说明我在做酱方面的试验都不是创新,而是几百年前早就有的工艺。

《浦江吴氏中馈录》是南宋福建一位女士的烹饪宝典,我们只知道这位女士姓吴(或者她老公姓吴),芳名不详。我查过《宋史》,也查过南宋福建的地方志,都没能找到这位女士的蛛丝马迹。我一厢情愿地猜想,她可能跟我母亲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不识字,但非常勤劳,一生精力都花在耕作、家务和抚养后代上,而她的某个子女,替她整理出版了这本食谱,算是对老人家的报答。她用茴香、草果、陈皮等多种香料为豆酱增添风味,堪称独具匠心。她有没有做过西瓜酱呢?从西瓜传入中国的时间线上来看,兴许有这个可能。根据我的考证,千余年前西瓜从中亚传入东北亚,又在南宋初年从金国传入南宋,到南宋中叶,西瓜已经在江南和闽南一带广泛种植了。

有人说,宋朝人不仅会做酱,还会做酱油,酱油就是在宋朝发明的。这个说法对不对?前半句没错,后半句有问题。正确的说法是,在现存饮食文献当中,“酱油”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南宋食谱《山家清供》,但酱油这种东西并不是宋朝人发明的。至少在南北朝时,饮食文献里就出现了酱油的加工方法:做出豆酱,添加清水,混合均匀,滤出汁液,那汁液就是传统的酱油。只不过,当时还不叫酱油,而叫“豉汁”。

即便到了宋朝,“酱油”这个词也没有“豉汁”流行。北宋中叶,扬州文人陈亚有一首嘲笑别人脸黑的诗,头两句写道:“笑似乌梅裂,啼如豉汁流。”笑的时候像杨梅裂开,哭的时候像豉汁流淌。南宋后期,养生宝典《奉亲养老书》介绍如何煮挂面:用鸡蛋清和面,抻成面条,煮熟捞出,用羊肉做浇头,用豉汁来调味。这里的豉汁,指的就是酱油。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