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福州锅边糊哪家好吃

福州特色小吃 锅边糊

福州小吃是福州美食的组成部分,特色小吃“锅边”福州本地称“鼎边糊”。

其传统做法是米浆浇在铁锅上沿边,到火候时再刮入锅底端,与正在熬制的蚬子汤中混合而成。传统特色美食往往在创新互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深受欢迎的锅边糊,就是福州周边地区相互间汲取精华,不断在汤上大做文章。目前锅底大多采用大骨汤或海蛎,花蛤等煮汤,味道鲜美。

锅边糊源于福州地区百姓饮食习惯和生活智慧,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有人说古时有一家主妇磨了米浆准备蒸九重粿。家里临时来了客人,煮得饭不够吃,主妇灵机一动,在烧着菜的锅边绕烙米浆,既有菜又有饭,有汤有水,客人吃得甚是满意。

这种吃法无意间传开,各家争相仿效,日久成俗。如今几乎所有福州小食店都经营锅边糊,所有家庭主妇都会做锅边糊,可以说,没吃过锅边糊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福州人!

关于锅边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常遭倭寇骚扰,山东蓬莱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来自日本的海盗被称为倭寇。一天戚家军征战至福州南郊,决定在此休整半日。见英雄们来了,知恩图报的福州人赶紧把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

突然一支倭寇来犯,戚家军紧急集合迎战。可是怎么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上阵,福州百姓立刻将准备制菜的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倒进锅里混煮成鲜汤,再把磨成浆的大米涮于锅边。不到一刻钟功夫,一锅一锅的鼎边糊就出锅了。众将士吃饱喝足后奋勇上阵,小半天就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福州人的锅边情怀

锅边糊称为“鼎边糊”,鼎边糊的叫法来自福州话直译。“鼎”实为方言“锅”的发音,所以两种叫法都可以。福州家家主妇基本都会做锅边糊,那么锅边糊是怎样诞生的呢?

丰富的食材:

1、将米浸泡过后磨成米浆备用。以高汤为底(福州人大多以蚬子汤为底提鲜),海鲜等食材为辅料(如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

2、用一口铁锅,锅底炉火要烧至锅沿整圈。锅中先倒入少许食油,然后放入葱白、蒜头稍煸放入,将提前备好的高汤掺进锅中,再投入干贝、虾米、蛏干、香菇、紫菜,加入骨头汤或蚬子汤煮沸后,盛在瓷碗内。

3、汤水烧热至70度左右,再在铁锅上方周边抹些花生油,然后将碗里的米浆沿锅边浇匀,盖上锅盖,让汤汽蒸煮米浆,片刻即揭盖用锅铲以极快速度将烙熟的米浆,沿锅边铲入锅内汤中,形成打卷的薄薄的米浆片即成。然后出锅撒上葱花、胡椒粉,淋上几滴香油即成。吃起来软滑润口,清香鲜美。

福州人吃锅边,通常会选择一些小食配着吃。吃锅边配油条、油饼、小笼肉包是绝配。一般的食客多习惯用油条粘锅边汤吃,软中带脆,实惠过瘾。

延伸阅读:

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由于在浙江受到沉重打击,在福建宁德、福清一带活动更加猖獗,百姓民不聊生。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随后回浙江补充兵员。

戚继光离开不久,倭寇活动又开始猖獗,先攻占兴化府(现在的福建莆田),随后又据平海卫为巢。四十二年(1563),戚继光率一万戚家军又抵福建,于平海卫击败倭寇。随后又率军解仙游之围,戚家军在连续作战,伤亡严重且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以寡敌众,大获全胜,体现了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用三年时间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福州永泰大樟溪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