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关于面条的

粽子有人跟我们抢发源地,但面条应该不会,从四千年以前,中国地区就出现了面条这一世界级美食。

【面条的由来】

四千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摧毁了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地区,紧随其后的洪水将之瞬间冰封,直到四千年后,考古学家在中国青海省的喇家里,发现了裸露在岩层中长约50厘米、宽3厘米的面条,这应该是人类现存最早的面条发现地,当然,这并不是我们常吃的白面条。

因为用以制作面条的原料——小麦也是“远道而来”,最早在9000年前,小麦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诞生,6500年后,小麦种植技术连同制面技术一起经过甘肃、新疆、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在中国,最早的面条其实叫做“饼”,盛到碗里又叫做“汤饼”。在1400年前,《齐民要术》中就提到面条的不同吃法和叫法:“水引”、“馎饨”,并将其制作方法写到了书中。

到了唐朝,案板和菜刀等厨具诞生了,这时候再制作面条就可以放到面板上,而汤面也有了另外的名字:“不托”。在《新五代史·四十》中就有“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到了北宋后期,面条的形状有了固定的细长条形,这种面条一出现,算是为全国的面条形状制定了基础,从此面条发展一步千里。到了元代,就已经出现了易于保存的挂面。

自从面条诞生,马上就走出了国门,传到印尼、缅甸、越南、朝鲜和韩国、日本等等国家,等到了十三世纪,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将面条带到了威尼斯,于是欧洲有了通心粉、意大利面,再随着欧洲的崛起传遍了全世界。

【山东有面条吗?】

中国的面条经过千年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的特色,每个地区都有能拿得出手来的面条美食,而大体上也是分南北的。

南方本来小麦吃的就少,在面本身上就不如北方口感好,但南方的面条核心却在于汤底,在面汤中放入十二分的心思,像广东的竹升面、苏州的浇头面、四川的担担面,那都是个顶个的好面。

北方的面条就多了,像陕西的油泼面、北京的炸酱面、河南的烩面、山西的刀削面,面条劲道调料爽口,香气扑鼻,让人食欲大增。

但是常吃面条的朋友可能会有疑问,北方面条那么多,又精于面本身,可被称为鲁菜源头的山东省怎么就没有一个家喻户晓的面呢?

中国有八大菜系,北方只有鲁菜占了一席,但鲁菜中还真是没有一道全国范围家喻户晓的面,那么是山东根本没有面条吗?

错,山东人对面条的情节简直难以形容,在山东,面条不叫“吃”,那叫“喝”,“喝面条”是山东人吃面最基本的规模,一碗面盛到碗里,咕嘟咕嘟喝下肚,就着小咸菜“嘎吱吱”这么一嚼,美到无法形容。

但是有人又要问了,你们山东人这么会吃面,那山东怎么没有叫得出来的面呢?

山东的面条可不在少数,基本每个市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面条,像福山大面、蓬莱小面、济南打卤面等等,那么这些面条都是什么样的呢?让我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山东的面】

炝锅面

北方人都爱吃一口炝锅面。每次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最期待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看到妈妈从厨房中端出一大盆炝锅面。没错,就是盆,不然哪里够吃?

锅中的面条根根分明,面汤浓亮粘稠,隐约还能看到有葱丝和鸡蛋点缀其中,吃的时候用大勺子舀到碗里,或加醋,或吃蒜,一盆面条往往几个人吃不够三碗就见底了,有饭量大的还得拿馒头蘸着汤汁再吃一顿。

何谓炝锅面?指的就是在下面条之前,要用热油将食材炒熟,趁着热油激发出食材的香味,将高汤倒进去,煮开后下面条,这就是所谓炝锅面。

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炝锅面就是鸡蛋炝锅面,食材只需要一颗鸡蛋、一根香葱,油烧热后放入香葱鸡蛋炒熟,接着倒水,水开之后下入面条,煮熟放入盐、香油。

吃的时候葱香扑鼻,鸡蛋的味道也深入其中,略带咸味的汤汁在香油的点缀下更加鲜美,吃到最后,往往连面条汤都要喝下肚子,最后呼出一口热气,简直完美。

福山大面

福山大面堪称是山东面条的一大代表,作为烟台市的非遗项目之一,福山大面距离现在已经有400年历史。

福山大面又被称作福山拉面,顾名思义,这种面条也是需要抻拉的,而经过抻拉的面条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非常的劲道。福山大面也不例外,它以柔滑鲜美、细如银丝、品种繁多而著称于世。

那么福山大面有多少种品类的?光按面条来分的话,有圆条和扁条两种,圆条再细分又有绿豆条、匀条、细匀条、一窝丝、龙须条等等;扁条再细分有带子条、灯草条、韭菜扁等等,而卤汁也分为大卤、炸酱、肉丝等几十种,面条与卤子的不同搭配又能分出许多种吃法。

福山大面的卤汁原料大都采用烟台当地的海鲜产品卤制,其味颇鲜,将就的火候控制,让卤汁鲜亮喷香,而面条则在和面时就有讲究,先加盐后加碱,经过摔打、拉伸,下锅的时候沸水煮熟,凉水过抄,面条劲道有弹性;而使用盛放的器皿最早也是用香油泡过的陶沙碗,真讲究起来说三页纸都说不完。

福山大面与兰州拉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并成为“中国四大面食”,只不过发展明显不如后三者好,不说山东省外,省内知道福山大面的也不在多数。

潍坊金丝面

潍坊有金丝面,为什么起这么个贵雅的名字呢?因为它真的犹如名字一样色泽金黄,每一根面条都软硬适中,细如金丝。

那么这抹动人的金黄色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要归功于鸡蛋,将鸡蛋与精面粉和成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薄饼,时不时的还要撒一层面粉防止粘连。接下来将薄饼折叠成宽长条,用刀细细的切成丝,金丝面的雏形就做好了。

煮出来的面就是色泽金黄的金丝面,将面条盛入碗内,放上香椿末、青韭菜段、虾皮等作料,还要放入香油、胡椒粉、香醋,这时候一道金丝面才真正能端上桌。

潍坊的金丝面还要分两种,一种就是上文介绍的,是属于安丘景芝地界。第二种则是夏津张集地区,是当地张氏祖传的记忆,从和面到擀面前后要8小时,每隔2小时揉一次面,这样切出来的面条更加劲道,出锅两天不会粘连,再加上不同的卤汁和配料,吃法更加多种多样。

其实比起潍坊的金丝面,四川金丝面要更加出名,甚至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细的手工面条,细到可以在一个针眼里穿过30多根面条!山东的金丝面不知道能不能做到,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蓬莱小面

山东也有小面,只不过叫做蓬莱小面。这种面是在福山拉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面食。

与重庆小面不同,蓬莱小面很聪明的运用了当地的特产:海鲜。在煮汤时,用海蛎子、吉鱼、鲜贝等增加汤头的鲜味。再加上自抻自拉的小面,煮沸时加入打匀的鸡蛋,撒上青蒜末,开锅后盛到碗里,最后撒上鱼肉丁就成了。

蓬莱小面在民国时期名声大噪,制作的人叫做衣福堂,13岁学厨,1945年自己开了个面馆,叫做“衣记面馆”。当时的衣福堂就懂得“饥饿营销”的理念,他制作的小面用料和做工非常讲究,供应量不大,每天仅早上售卖几百碗。

因为他做的面条味道鲜美,常有外地商客来这里品尝,如果吃不上便引为憾事。

济南打卤面

济南又被称作泉城,号称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除了美景之外,老济南最怀念的还是那碗“泉水打卤面”。

济南打卤面的面叫做“大柳面”,精面粉为主料,和面时用水“冬暖夏凉”,面团反复挤压,揉出劲道口感。切出来的面条长2尺,撒开如网,搭杆如丝,手缠成缕,疏而不乱。下锅的时候,手提面条挥出如撒网,拿筷子一搅,加凉水拔冷,再煮开后一翻一滚就可以出锅了。

打卤面有句话叫做“三分卤,七分面”,济南打卤面五花八门的卤子可以说是它味道的精髓。肉卤的主要调料是肉丁卤,搭配上豆芽、西红柿、豆角、茄子、青豆、蒜薹、黄瓜丝、香椿芽、香菜末、花生碎、火腿末,然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芝麻酱、香醋、大蒜。

如此多的卤子,已经高过碗口,拿筷子搅拌均匀,吃上一口顿觉入口爽滑,满口留香,这就是老济南打卤面!

潍坊鸡鸭和乐

一碗正宗的鸡鸭和乐,从乐条子到憨肉,从甜祘到汤汁,都是由讲究的。以前的鸡鸭和乐有鸡肉有鸭肉,但是现在大多只用鸡肉了,也有的和乐用的是大头丸子,在和乐面里加鸭油来做汤汁,放上必备的鸡蛋皮子,还有腌的香喷喷的香椿芽腌菜,喝一碗浑身舒坦。

鸡鸭和乐也可以叫做“鸡鸭饸饹”,饸饹面是北方一大面食品类,由“河漏”一词演化而来,起源是在山西、陕西一带,之后传入京城,并在周边开花。

相传和乐是清代嘉庆年间潍县的父母官陈宫俊与其儿子陈介祺传到潍坊的,陈宫俊在山西做过官,因此熟悉山西饸饹面的做法,同时他还有机会了解皇室御膳饸饹的做法,两相交合,就出来了鸡鸭和乐的雏形。

清代文人高润先生在《尔雅谷名考》中还记载了饸饹面的详细做法:“荞麦实潍县农家常食之品,做河漏法,示以水和面为团,用木机榨压而成。其木机则牝、牡各一,连以活轴,可随手起落。外使以床,用时置机釜上,实面团于牝机内,其牝机之底,则嵌一铁片,密凿细孔,面入牝机内,乃下牡机压之,则面随空出,作细条落釜水中,煮熟食之,甚滑美也。”

鸡鸭和乐,这个名字正象征了潍坊人民对好生活的向往。《诗·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汉书·董仲舒传》:“百姓和乐,政事宣昭。”“和乐”二字常在华夏文化中出现,是我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一种价值观。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种面条,山东还有滕州大肉面、临清什香面、日照涛雒羊肉面、泰山豆腐面等等,当年山东选出省内的十大面条,可以说每一种都是精品。

山东的面条虽然知名度不高,但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滋味,面条这种食物,真的是让人爱不释口。有一个面条肚子的朋友,欢迎来到山东尝面,说不定就能碰到你的“真命面条”呢?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