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玉露为酒花为酿

古代花露水是用蔷薇做的,一开始叫做蔷薇水,大概出现在宋代,明代的时候貌似开始叫做花露水。

我们先看什么是花露呢?

花露,既非花上的露水,也不是现在所说的日用品花露水。《本草纲目拾遗》曰:“露乃物质之精华。”古代中国人多习惯使用的是固体香料,如檀香、沉香等,但也使用蔷薇水、花露水。

蔷薇水、花露,相当于古代的香水,今天的花之纯露水,也是可以喝的。

中国古代把香水称之为“香露”,也叫做“花露”,这也真切地反映了这种香液最初的制造方式——把鲜花放在特定的器皿中进行蒸馏,花瓣中的香精被蒸发出来,随后混入蒸馏出的水汽中,带有香气的水蒸气重新凝结成液。

据说,最早有史料可查的花露出现在五代时期,是从大食国进口的花露,叫做“蔷薇露”。

宋代蔡绦著《铁围山丛谈》卷五说道:“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故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

其法“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就是用蒸馏法制取的蔷薇水,这和今天的做法一样。

---------------------

明代徐光启妄称蒸馏花露是传教士教的

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当时的中国人还不懂得如何制作花露。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到:“中国人似乎对于花的形状和颜色要比香更为喜欢,在他们开始与欧洲人贸易往来之前,他们实际上并不知道从花草里提取香精的技术。”

可是事实是历史记载中国早就知道如何制作花露了呀!

《陈氏香谱》中记载:“取有香花蒸,荼蘼、木樨、橘花或橘叶亦可,福建末利(茉莉)花之类,带露摘花一碗,以瓷盒盛之,纸盖,入甑蒸食顷,取出,去花留汗。”这里的“汗”便是蒸馏出来的花露。

据称,西方世界有悠久的花露史,最新考古发现,四千年前的塞浦路斯人就已经掌握制作花露的诀窍,而最先将西方制作花露的方法传入中国的人,认为可能就是利玛窦的两个同伴:庞迪我和熊三拔。

熊三拔在其所著《泰西水法》一书中,向中国人介绍道:“西国市肆所鬻药物,大半是诸露水,每味用器盛置。医官止主立方,持方至肆,和药付之……”这些治病的药露是如何制作的呢?

这里很像中国的“方诸水”月华水啊。

熊三拔进一步介绍说:“凡诸药系果、瓜、谷、草诸部,具有水性,皆用新鲜物料,依法蒸馏得水,名之为露。今所用蔷薇露,则用蔷薇花作之,其它药皆此类也。”。

可是这种介绍说法是中医常用的,古代医家也把花露称为“药露”,古代制备药露即药物经蒸馏得到的芳香水,其原理与之相似。药露在宋代已经出现,南宋时已有详尽的制备方法。并不可能是由西方传教士熊三拔“教给”中国人的,即便是今天的西医也没有这样分类。

史料记载,蔷薇露在五代时首次登陆中国,便迅速风靡整个上层社会,以蔷薇露为内容的诗多不胜数。

王安中的《蝶恋花》:“百和薰肌香旖旎。仙裳应渍蔷薇水。”

马致远的《落梅风》:“蔷薇露,荷叶雨,菊花霜冷香庭户。”

向子諲的《生查子》“清似水沈香,色染蔷薇露。”

元好问的《鹧鸪天》:“桂华高韵静年芳,蔷薇水润宫衣软。”

但是,却偏偏说“中国人中最早学会制作花露的,则是与传教士来往密切的徐光启”,这不明显和历史记载相违背吗?!

徐光启在他的一封家信中留下了这样的记录:“庞(迪我)先生教我西国用药法,俱不用渣滓。採取诸药鲜者,如作蔷薇露法收取露,服之神效。此法甚有理,所服者皆药之精英,能透人臓腑肌骨间也。”自徐光启之后,花露才在中国逐渐流行开来。

即便是中国史料记载的蔷薇水说的也是出自大食国,并不是当时的欧洲啊,而且,按照记载哪怕是宋代也会蒸馏花露技术了,并不需要等到明代徐光启“才”学会的。

图 三个世纪以前,也就是1640年,曾有一本手册建议有身份的人每天洗手和洗脸。

徐光启上哪里去欧洲学习制花露啊,去跟千年不洗澡的欧洲传教士学习制花露,莫不是说笑话呢!又是所谓的中国人“学”西方还没有的技术,西方怎么就那么厉害,净是让中国人学它们还不会的技术!

而花露所用的蒸馏技术,实际上最早出自中国的炼丹蒸馏器。

既然中国早就懂得炼丹使用蒸馏器,又怎么可能不懂何为蒸馏技术?蒸馏技术的最早出现并不是制取花露,而是炼丹蒸馏技术发展之后的结果,中国怎么可能是通过“蔷薇水”才知道蒸馏技术的,蒸制食物也会有蒸馏水的。

中国的史书记载的确说“蔷薇水”来自于大食国,可是,并不能证明蒸馏技术就是大食国的,显然要追溯就要追溯源头,源头就是炼丹。

这种情况,倒不如更像是今天的出口转内销,类似于转移中低端产业技术到落后国家地区,很可能是中国国内把这些技术转移出去给了大食国等国家。

除了可能是技术转移,也可能是看中了大食国等国的原材料如蔷薇花,可能制取出来的“蔷薇水”质量更好,才选择在当地进行生产,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品,中国后来一直进口这类“蔷薇水”,只有中国有这个需求也有满足需要的财富,才能持续不断的购买相关产品。

是的,古代记载大食蔷薇水之所以如此芬芳,除了蒸馏提香技术之外,与所用的蔷薇品种也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

所以在《铁围山丛谈》卷五称“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至五羊效外国造香,则不能蔷薇,第取素馨、茉莉花为之,亦足袭人鼻观,但视大食国真蔷薇水,犹奴尔”。

大食国的蔷薇花与中国蔷薇品种不同,这也是为什么要进口大食国蔷薇水的原因之一吧。中国是采用素馨花、茉莉花代之也很香气袭人,

“蔷薇水,大食国花露也。五代时,番使蒲诃散以十五瓶效贡,厥后罕有至者。今多采花浸水,蒸取其液以代焉。其水多伪杂,以琉璃瓶试之,翻揺数四,其泡周上下者为真。其花与中国蔷薇不同。”(宋人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之“蔷薇水”)

由于,中国人实在喜欢蔷薇水,便用国内花卉制取蒸馏花露水,用来作为蔷薇水的代用品。

在宋代陈敬《香谱》所列香方,提及国内荼蘼花、木犀花、橘花、茉莉花蒸制花露水,但是却不及蔷薇水之妙。

如“李王花浸沉”:“沉香不拘多少,剉碎,取有香花蒸,荼蘼、木犀、橘花或橘叶,亦可福建茉莉花之类,带露水摘花一盌,以甆盒盛之,纸盖入甑蒸食顷,取出,去花留汗,汁浸沉香,日中暴干,如是者三,以沉香透润为度。或云皆不若蔷薇水浸之最妙。”

“李王花浸沉”所列,即代用之方。

杨万里《和仲良分送柚花沉三首》“薰然真腊水沉月,烝以洞庭春雪花”,“锯沉百叠糁琼英,一日三薰更九烝”,与陈氏《香谱》所述正是一事。

中土的制香之法,实已包含了制作“香水”的蒸馏技术,陈氏《香谱》中的“李王花浸沉”是其例。

宋人高观国《霜天晓角》提到了“花露蒸沉液”:

“炉烟浥浥。花露蒸沉液。不用宝钗翻炷,闲窗下、袅轻碧。醉拍。罗袖惜。春风偷染得。占取风流声价,韩郎是、旧相识。”

此一首词正是专门献给蒸过沉香之后的“花露”。在词中,香炉中所爇薰的香品,并非沉香片或者合成香丸、香球等,而是一小碟“花露蒸沉液”,也就是蒸香过程中产生的花露。

明末清初人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也记录了蒸液取花露的方法:

“铜锅平底、墙高三寸,离底一寸,作隔。花钻之,使通气。外以锡作馏盖盖之,其状如盔,其顶圩,使盛冷水,其边为通槽,而以一咮流出,其馏露也。作灶以砖二层,上凿孔以安铜锅,其深寸,锅底置砂,砂在砖之上,薪火在砖之下。其花置隔上,故下不用水而花露自出。

凡蔷薇、茉莉、柚花,皆可蒸取之。收入瓷瓶,蜡封而日中暴之,干其三之一,露乃不坏。服一切药,欲取精液,皆可以是蒸之。近法以砖上砌臼,置沙石厚一二寸,铺花其上,而以锡盔盖之,但以盐泥泥其外缝。陈则梁曰以重汤蒸锡甑取露,更无焦气。”

问题在于,既然蒸馏装置可以用来炼丹、制取花露水、制烧酒,那么最早的蒸馏技术显然不是用来制取花露,那已经很晚了,用来制取花露的蒸馏技术,显然是早就已经出现了,后来才应用于蒸馏花露。

最早的蒸馏器是用来炼丹才对,那么最早的蒸馏器和蒸馏技术的发明,只能是出自中国了啊!

--------------------------------------

中国的蒸馏法制花露水

由于蔷薇水是大食国的,因此认为中国会制取花露也是学习大食国的,真的如此吗?!

宋代蔡绦著《铁围山丛谈》卷五说:“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故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

这个方式就是蒸馏技术,古代炼丹、制取花露、蒸馏酒都是用的蒸馏技术,而那种透过密封的琉璃瓶,在数十步之外依然能闻到的香气的大食国蔷薇水,其实就是今天的各种花的纯露水,既可以用来抹脸,也可以用来喝,甚至是用作卸妆水等等,用途很多。

图 花露水的制造

图 古代中国常用来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的装置。

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也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瓶,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瓶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古代中国常用以上装置来制花露水等。该装置利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是蒸馏。

这种描述制取花露水实际上和现代蒸馏的方法是一样的,“窍瓶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说的就是冷凝液体的过程。

现代认为北宋时期大食国香水蒸馏技术传到了广州,在广州、浙江、福建等地都形成了成规模的花露制造业。广州用素馨花、茉莉花来作为原料,香气清新淡雅,浙江福建等地则用桂花来制作香气馥郁的桂花露。

中国古代第二蒸馏器:蔷薇水蒸馏器

宋人使用的香水,是用蒸馏器提取鲜花液汁而成,今天的香水工业依然使用这一原理制造香水,只不过工艺更为精良。

宋辽金时代,中国的香水(当时称之为蔷薇水)行业率先开始使用蒸馏器。

蔷薇水是古人对花露水、香水的总称,也叫蔷薇露。蔷薇水据说也是域外的特产,唐五代时期传入中国。

宋代赵汝适《诸蕃志》卷下这样记载:“蔷薇水,大食国花露也,五代时番使蒲謌散以十五瓶效贡,厥后有至者。其花与中国蔷薇不同。”。

宋杨万里有诗云:“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旋偷金掌露,浅染玉罗裳。”

赵汝适《诸蕃志》卷下也明确指出:“今多采花浸水,蒸取其液以代焉;其水多伪,杂以琉璃瓶。试之,翻摇数四,其泡周上下者为真。” 赵汝适写了怎样识别真假蔷薇水了。

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馏器的记载

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

在宋代,“仿蔷薇露”的方法与当时流行的“蒸香”结合在了一起。

宋人对于焚香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相应地,香料制造业也极其发达,对于某些珍贵香料如沉香,一定要先经过“蒸”的加工程序,才算得到了可以入炉的成品。“蒸香”的加工,居然与“蒸花露”的工艺嫁接到一起。

“永嘉之柑为天下冠,有一种名‘朱栾’,花比柑橘,其香绝胜,以笺香或降真香作片,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毕,则徹甑去花,以液渍香,明日再蒸,凡三四易,花暴干,置磁器中密封,其香最佳。”(南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

“锡为小甑,……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明明是最初步的蒸馏器的形制。

南宋时期的中国人给这种“蒸馏器”赋予了一种奇特的功能,就是把香料与香花一起密封在其中,层层铺满,然后把锡甑放在热水锅上加热,水蒸气从甑底的孔眼冲入甑内,释放出香花中的香精,所得到的混合香水——花的“汗液”,一部分当即浸润了栈香、降真香的薄片,一部分则通过甑旁的小“窍”,流出甑外,落到承接的容器中。

接下来的一步,是把蒸过的香料薄片放在那从甑中流出的花液——也就是香水——当中浸泡,让花香更充分地浸入香料之中。这两个步骤要重复三四次,最后把香料薄片晒干,再密封收藏,就是最佳的焚香之品。

一次次蒸出的芳香花液在浸过香料之后,也就形成了这一工艺的另一项产品,实际上,这就是宋人所制造的“花露”:

此虽言制香,但其中提到的蒸花取液的蒸馏术,与大食国蔷薇水的制法,似无不同,大约如蔡绦所说,只是以香花有异,而其香终不及。

因而,宋代杨万里又有《和张功父送黄蔷薇并酒之韵》一诗,句有“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旋偷金掌露,浅染玉罗裳”。

说“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之辞也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实际上是蒸馏花露技术的发明者,不可能不知道如何蒸馏花露,而海外的蔷薇水之所以受中国人喜欢,并非中国人不懂蒸馏花露配方,而是异域的蔷薇花非常芳香不易取代。

---------------------

中国古代第三蒸馏器:烧酒蒸馏器

酒的分类标准很多,如果按照制作过程中是否包括蒸馏步骤而言,可以分为: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等。中国传统白酒与法国的白兰地,俄罗斯的伏特加,英格兰的威士忌,以及起源于西印度地区的朗姆酒,荷兰的金酒并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

先秦时期,中国开始在酿酒时使用“酒曲”——富含霉菌的谷物,有助于发酵。西周时代,饮酒在民间变得较为常见,《诗经》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句子。

汉代,我国的酿酒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加上古代人们对“酒”、“药”、“露” 这3种饮料概念的说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现代的白酒,中国古代称之为烧酒。

元朝老百姓已经直接把自己酿制的蒸馏谷物酒叫做烧酒,这是民间对中国蒸馏酒的主称谓。元代杂剧散曲的念白唱词,都采用“烧酒”一词为称呼,以示与黄酒不同。

中国最早的酿酒蒸馏器都是一体式,由炉灶、甑桶、天锅组成。至于分离式酿酒蒸馏器,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才开始流行的大型蒸馏器。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14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创于元代,史料中没有明确说明。

最早提出“蒸馏酒始于元代”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创其法,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洌,盖酒露也。”

在记述元代以前的蒸馏方法时,都是以酿造酒为原料的液态蒸馏,也就是以酒蒸酒;而李时珍所描述的“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的蒸馏方法,显然与现在的甑桶蒸馏非常相似。

元人忽思慧《饮膳正要》说,“阿剌吉酒,味甘辣……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

另一位元人许有壬说,

“世以水火鼎炼酒取露,气烈而清,秋空沆瀣不过也。虽败酒亦可为,其法出西域,由尚方达贵家,今汗漫天下矣。译曰‘阿刺吉’云。”

按照忽思慧、许有壬所说,“阿剌吉”无疑是一种辛辣的蒸馏酒,它由西域传入中国,一方面被用作药材,另一方面成为达官贵人喜爱的新式饮品。

---------------------

蒸馏酒与蒸馏花露技术本出一处

元朝人把蒸馏法使用于各种酒的酿造,包括谷物酿酒、葡萄酿酒和其它各类酒。

图 元 琉璃酒瓶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本)就说:“葡萄酒……复有取此酒烧作哈剌吉,尤毒人。”“枣酒,京南真定为之,仍用少许曲糵,烧作哈剌吉,微烟气,甚甘,能饱人。”元人无论酿造什么样的蒸馏酒,都会使用酒曲,这是中国酿酒的惯例。元人所说的烧酒“毒人”、“饱人”,均指酒度高。

元朝酿制蒸馏酒的遗迹,在江西已有发现,这就是李渡无形堂烧酒作坊遗址。

图 【元】江西“李渡无形堂烧酒作坊遗址”,即元代制作蒸馏酒的遗址

2002年6月,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李渡镇的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在改建老厂无形堂生产车间时,发现地下埋有古代酿酒遗存。后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证实这是一处我国罕见的延续时间极长的烧酒作坊遗址,其酿酒时代源于元朝,历经明清,连续使用。这处遗址为我国烧酒酿造起于元代的说法提供了实物证据。

学者罗丰还特别注意到,蒸馏酒制法在元代甫一出现(见于《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书中有对“南番烧酒法”的详细记录),就极为成熟。

但是,宋代文献中关于“烧酒”的记载更符合蒸馏酒的特征。

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即为蒸馏烧酒。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所撰《物类相感志》中有“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灭”的话,这种可燃烧的酒应是一种蒸馏酒;

通常而言,能燃烧的酒最有可能是度数较高的蒸馏酒。作为佐证,朱熹书中还有一句“烧酒谓之火酒”,按照清代《证俗文》的解释,以蒸馏法制酒要用火,故而蒸馏酒又称“火酒”。

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撰《洗冤录》卷四记载:“虺蝮(hui fu)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拔其毒。”这种可消毒的烧酒似乎也是蒸馏酒。

“蒸酒”一词,也有人认为是指酒的蒸馏过程。如宋代洪迈的《夷坚丁志》卷四的《镇江酒库》记有“一酒匠因蒸酒堕入火中”。这里的蒸酒并未注明是蒸煮米饭还是酒的蒸馏。

之前,出土的一件金代铜胎蒸馏器,学者误以为是用来蒸馏酒的,实际上应该是蒸馏花露的,但是也同样获得了蒸馏酒。

---------------------

金代蒸馏花露器误作蒸馏酒

图 【金】蔷薇水蒸馏器,1975年12月在河北青龙县西山嘴村(现更名为水泉村)一处金代遗址被发现。

1975年,河北省青龙县境内出土了一件金代铜胎蒸馏器,很多人误以为是酿酒烧锅。所以这件蒸馏器出土后,有关人员进行了两次蒸酒试验,出酒量分别为0.9市斤和0.56市斤,而且酒度均在10度以内。但是后来研究发现,这件“烧锅”实际上是蔷薇水蒸馏器,不是酿酒蒸馏器。

从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铜胎蒸馏器的构造来看,分设有甑锅、冷却器和汇流槽,的确是一种分体式双层蒸馏器。然而这件蒸馏器很袖珍,通高41. 6厘米,下分体的半球形甑锅仅高26厘米,口径28厘米,最大腹径36厘米,装入不了多少原料。

另外,从这件金代蒸馏器的设计工艺来看,其本身结构只能把酒蒸汽中酒分子的含量限制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可说,这件金代蒸馏器并不太适合用来蒸酒,只能用来蒸馏花露水。

不过,至少也能说明蒸馏花露的蒸馏器也可以用来蒸馏酒,只是不太适用,那么延伸出去,之后可以研制专门用来蒸馏酒的蒸馏器。

蔷薇水蒸馏器的特点是体型小,冷凝室也小,因为它的冷却需求与酿酒不一样。

这说明蒸馏酒技术来自于蒸馏花露,可以追溯到宋金时代,但是,这还不够,同样可以挑毛病认为是“外来的”。

好吧,既然所有的蒸馏技术都出自于道教炼丹术,那么,就需要证明早期道教炼丹蒸馏器也可以用来蒸馏花露、蒸馏酒了。

--------------------------------------

中国古代第一蒸馏器:炼丹蒸馏器

蒸馏器是蒸馏酒的必备工具,有了蒸馏器才能生产蒸馏酒,这是酒界常识,然而,蒸馏器并不一定非去蒸馏酒,还可以蒸馏其它物质,如香水业蒸馏花露水,药业蒸馏医用水,都要使用蒸馏器。蒸馏技术还可以用于其它行业。尤其是现代的石油工业广泛使用蒸馏器,这些都为现代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古代炼丹术所使用的蒸馏器、香水业使用的蒸馏器、以及医药业所使用的蒸馏器,都要早于酿酒使用的蒸馏器。

早在2000年以前汉朝,中国人就发明了蒸馏器,但那个时候的蒸馏器,是用来炼丹的。

炼丹是古人为追求长生不死而炼制丹药的独创方术,战国之后,在中国率先兴起。

炼丹的人称之为丹家、金丹家、方士,他们家通过各种秘法烧炼丹药。“丹”指丹砂,或称硫化汞,是硫与汞(水银)的无机化合物。炼丹者选择各种金石药物来和液体汞(水银)混合烧炼,由此而发明了中国最早的蒸馏器,也就是从丹砂中抽汞的蒸馏器。

炼丹蒸馏器旧称“抽汞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叫“石榴罐”,下部叫“甘埚子”,在蒸馏过程中,通过下部加热而生成水银蒸气,冷却为液体水银,炼丹家由此将丹砂分解出汞(水银),用以制造长生不老的丹药。

图 【西汉】中国2000年前的汉代蒸馏器,用于炼丹蒸馏水银,南昌海昏侯墓出土。

中国炼丹蒸馏器的构造达到了很高的设计水平,蒸馏器下部是加热炉,上部为密闭容器,旁侧通过一根细管,使得容器里生成的水银蒸气流入到冷凝罐。这样的蒸馏设备,很符合蒸馏原理。

汉代出土的蒸馏器使用的是“下火上凝”法的蒸馏器,唐代以后则是“上火下凝”法了。

宋人编著的《金华冲碧丹经秘旨》和《丹房须知》,书中都有炼丹蒸馏器的图解,喜欢蒸馏器历史者可以参考。

--------------------------------------

东汉炼丹蒸馏器误作蒸馏酒

上海市博物馆藏有一件东汉时期的蒸馏器,有学者用它做了4次实验,包括用发酵糯米酒醅,蒸馏得到20—27度酒;用15.5度酒,蒸馏得到42.5度酒。2015年,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体积更大的青铜甑 ,有学者认为它也有可能是用于制酒的蒸馏器。

图:海昏侯墓出土青铜甑的蒸馏原理示意图

(来安贵等:《海昏侯墓出土蒸馏器与中国白酒的起源》,《酿酒》2018年第1期。)

上海博物馆曾发现了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早期发现者马承源、吴德铎二先生并不知道这件青铜器的用途,误以为东汉时期,人们使用这样的青铜蒸馏器来酿酒。

马承源先生还错误地用这件青铜蒸馏器进行蒸馏模拟实验,据说蒸出了酒度为 26.6~20.4的蒸馏酒。当时即有学者质疑这件蒸馏器,认为甑上没有密封盖,也没有冷却器,缺乏蒸发室和热交换器,不属于完整的蒸馏器。马承源当年模拟蒸馏时曾配制了一个能密合于甑口的金属圆顶盖,属于后人添加。

图 【东汉】西元一世纪的炼丹蒸馏器,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所藏东汉青铜蒸馏器,其构造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厘米,符合中国古代炼丹蒸馏器的尺寸,其甑体内有储存料液的部分,并有凝露室。凝露室容积7500 mL。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釜体下部可容水10500 mL,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可以向釜内加料。

从构造上说,这属于典型的炼丹蒸馏器。蒸馏器的底部还有大片烧黑的煤炙,说明当时已经多次用于炼丹。

汉代出土过蒸馏器,由于现代都误以为是蒸馏酒器具,因而甚至有学者做过蒸馏酒的实验,并且也成功得到了蒸馏酒,实际上这件汉代时期的蒸馏器是用于道教炼丹升炼水银的。

因而,目前出土的炼丹、蒸馏花露的蒸馏器都误解为用来蒸馏酒的,但,结果也都可以得到蒸馏酒。

岂不是证明了,最早的汉代道教炼丹蒸馏器,从一开始就可以蒸馏花露、蒸馏酒了吗?!

这些蒸馏技术蒸馏器从一开始就是中国的,是从中国传入蛮夷地区的蒸馏技术,因而中国才会记录诸如大食国蔷薇水蒸馏花露技术,元代的“南番烧酒法”的记载,那些地区有蒸馏技术副产品,不代表就是蒸馏技术起源地。这些记录有蛮夷地区的蒸馏技术只能说明它们学了中国蒸馏技术以后,有了区别于中国的一些产品,中国人也比较喜欢,才会记录下来。

----------------

蒸馏花露、蒸馏酒皆出自炼丹术

我国古代凡是使用袖珍式蒸馏器的,都是蒸馏花露水的。花露蒸馏器与酿酒蒸馏器不同,其重要差别就在于规格尺寸的大小。

清人顾仲《养小录》卷上曾专节记述了蒸馏花露的工艺。其中有云:“仿烧酒锡甑、木桶,减小样,制一具,蒸诸香露。凡诸花及诸叶香者,俱可蒸露。”所谓“减小样”,即缩小体积之意。

可见,蒸制花露的蒸馏器与酿酒蒸馏器道理相似,只是在容积上要小得多。原因在于:花露香水获取量和使用量都不大,而且价格昂贵,小小的蒸馏器即可满足。酿酒蒸馏器都做的很大,为的是多产酒。

图 图中为明清时代蒸馏烧酒的设备,彼时蒸馏花露之器正是采用同样的形制,只是在尺寸上加以缩小。[清]佚名《造烧酒图》

明代陈诚通使哈烈,在《西域番国志》中记其所见云:“予于丁酉夏四月初复至哈烈,值蔷薇盛开,富家巨室植皆塞道,花色鲜红,香气甚重,采置几席,其香稍衰,则收拾炉甑间,如作烧酒之制,蒸出花汁,滴下成水,以甆瓯贮之,故可多得。以浥酒酱(浆),以洒衣服,香气经久不散,故凡和香品,得此最为奇妙也。”

此处提到陈诚出使哈烈见到那里制取蔷薇水,是采用“如作烧酒之制,蒸出花汁,滴下成水”类似制造烧酒的办法来制取蒸馏花露蔷薇水的,这不也正好说明花露和烧酒的蒸馏技术确实出自一处。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龙县发现了被认为是金世宗时期的铜制蒸馏烧锅。从所发现的这一蒸馏器的结构来看,与元代朱德润在《轧赖机酒赋》中所描述的蒸馏器结构相同。器内液体经加热后,蒸汽垂直上升,被上部盛冷水的容器内壁所冷却,从内壁冷凝,沿壁流下被收集。

根据出土发现金代与元代蒸馏器结构,这种蒸馏器采用的是早期中国炼丹蒸馏器,还是蒸馏法中的“下火上凝”法。

明代时,制备蔷薇水的技术出现了广南真法“采百花头满甑装之,上以盆合盖,周回络以竹筒半破,就取蒸下倒流香水贮用,谓之花香,此乃广南真法,极妙。”之后又在宋代“造薄荷霜法”的基础上改进为“制香薄荷”,这是一种利用蒸馏提取原植物薄荷脑更高效的方法。

“广南真法”, 确实是采用了以蒸馏法制香水的基本工艺。

实际上,这里是自制了一个简易的蒸馏器:把各种鲜花装在甑中,将甑放置在蒸锅上,上面用一只盆倒扣过来,把甑盖严,就使得甑筒内形成了一个封闭性的空间;甑底是布满孔眼的,大火猛蒸之下,锅中热水产生的蒸汽会通过甑底的孔眼上升到甑筒中;此时,倒扣在甑上的盆,就起到了蒸馏器设备中的冷却器之穹隆顶的作用,从甑下冲上来的蒸汽,会带着百花遇热分解出来的香精,一直升到倒覆的盆底上,并在盆底面上凝结成水,然后,再沿着倒扣盆的穹面四下滴流;悬挂在盆周围的一圈竹筒,则相当于蒸馏器中的引流管、贮存器,把沿盆底流下的带香凝露承接住,收集起来。

明代的蒸馏花露器采用的依然是炼丹蒸馏器中的“下火上凝”之法。

所以,正是今天的中国学者弄错了理解错了这些出土蒸馏器的用途,把炼丹蒸馏器做了蒸馏酒实验,反而证明了花露蒸馏器和蒸馏酒技术是中国人的。

东汉的蒸馏器还是河北青龙的铜制烧锅,都与炼丹所用的蒸馏器十分相近。宋代杨万里的“新酒”,制法是“来自太虚中”的“酒经”,喝了就像服丹一样获得“换君仙骨”的效果。

“太虚”、“仙骨”之类,均是道教炼丹家的术语,说明杨万里的“新酒”酿法,是从所谓“太虚中”道家蒸馏丹药那里传过来的。所以,蒸馏酒技术的出现,来自丹药蒸馏法。

元朝的酿酒蒸馏器称之为“水火鼎”,出自道教炼丹器的名称。

唐代后,升炼反应器改称为鼎。放置金石原料以备加热的鼎叫火鼎,贮放冷水以冷凝升华物(即丹药)的鼎叫水鼎,所以合起来叫水火鼎。

这一切证明蒸馏花露、蒸馏酒技术皆出自中国道教炼丹术。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