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风味豆制品

文/黄翠祥/原创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既为天性,那就得静静地咀嚼,轻轻地回味,其韵味就会非比寻常,经久绵长。

今天我想说的家乡美味食品----豆食,是中国传统特色豆制品--豆鼓。

豆鼓这款美食,很确切的说,全国各地都有人会做,做工上也大致相同,但我家乡之所以称呼其为豆食而不是豆鼓,是因为我家乡制作这款豆制品时跟别的地方制作方式有些大相庭径之处。

也许是缘于从小就培养出来的味觉习惯吧,我也总觉得没有哪一款豆制品能比家乡这款豆食好吃,我还是想念着热衷于家乡的那种味道。

在我的冢乡,要做豆食都要等到寒冬腊月的季节,那时侯的气温才适宜做出理想中的豆食来。

做豆食前,我们先把黄豆粒里的杂物挑选干净,放在水里淘洗干净后放锅里跟水煮,煮到黄豆捏在两个指头上能摁成糊状,就准备一个沥水的竹篮子,把巳经煮好的豆子倒到蓝里,沥掉煮豆子的水后,赶紧趁热倒进早准备好的袋子里面,从豆鼓所到部位把口扎紧,放到早就预备的盛有稻草的萝筐里层层结实包裹好,再用重物压在上面,预防覆盖着豆食的稻草散开,导致温度不够而影响豆食的发醇时间和发醇质量。

煮过黄豆的水如果用勺子舀起让它从高处往下流,是有粘稠性丝状的液体,我们都称呼它为豆油。这特别的豆油不要倒掉,把它存放起来,备以后制作豆食时用。

我们在等待豆食发醇的时日里,如果想吃豆食急馋了,不防可以先倒点豆油出来,放进盐,味精,葱花,辣椒粉一起调拌好,吃饭时舀一勺浇在米饭上,入到嘴里爽滑可口,那味道好的能让人食欲大增,比平常要多吃上一碗饭。

豆食在发醇的过程中速度快慢跟气温的高低有关,通常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都会把包裏有豆食的箩筐移到屋里温度最暖的地方,发醇过程最快的3至5天,最慢的要得十来天,只要摸到豆子之间有粘粘稠稠的丝状物就算是发醇好了。

我们在制作豆食时都会分别做出三种吃法。

我们先把发醇好的豆食倒到盆里,喜欢吃炒干香的,就把豆食抓到手里捏成团挤紧了,豆团周围再沾上煮豆子时沥出的豆油,这样是起到牢固豆团不易散开的作用,再用手指头从豆团中间穿出一个指洞,这样不光利于豆团在晒的过程中通风易干,更是以后豆团晒干后可以用细绳把豆团一个一个穿起,以便于挂到某个地方利于保存。

不过,现在的人们大多数都怕麻烦,直接就把发醇好的豆食散开在竹簸箕上,放太阳下晒干的,待过年时把稍微肥的腊肉切成片,放到锅里熬出一些油脂,再拿出一些晒干的豆食放进去一起炒,配进些许切成段的辣椒,姜丝和大蒜苗,出锅时那就是我们独山人一道上好的美味。

再一种做法就是用洗干净的木槌一头,把留在盆里的豆鼓捣个半烂,然后加上盐,辣椒粉,姜末,一丁点白酒一起调拌匀后,盛到专门腌制食物的陶瓷坛里密封好,待过三五天就可以拿出来,盛上一碗热喷喷的米饭,再配上这期待巳久的豆食,哇噻!这是吃得多么舒心的一餐饭啊。

还有最后一种就是水豆食吃法,就是把先前存放下来的豆油汁水倒到捣过并调拌好的豆食里面,用勺子把它们调开后,装进另一个陶瓷坛里也密封好,以后凉拌素菜时,舀来拌素菜,再配上一点野葱,又是一道绝佳美味。

唉!说大实话,我是边写着家乡人制作豆食的过程,就边吞咽着嘴里不断涌起的口水哦!家乡的美食,就是这么让人馋的。

也就为了解馋,我在外地谋生的时日,也总是不忘让朋友把家乡味儿的豆食寄过来。

有一次我刚从快递手中接过从家里来的豆食邮包时,正好被外地的朋友撞到了,当朋友得知是从我们老家独山寄来的豆食时,朋友说笑我:"你看你,费那劲干吗呢?那多麻烦呀!这样的食品哪里都会做,哪里也都有卖”。

唉!朋友说的话也不尽然是呀,豆制食品确实是哪都有,但确实没我家乡做出来的好吃嘛!

也许是家里的豆食在制作过程中溶入了亲人太多细腻而专注的情感让我觉得格外的醇香吧!

再说,外面卖的豆食基本上都是添加某些色素,甜蜜素或防腐剂之类的化学物品,在`食以安为先'的理念下,我一般是不怎么去买,但我会被呈列在眼前相同的食品名称,想起家乡的豆食味。

我会想起在家时,常喜欢舀一勺水豆食浇在米饭上,或者舀来凉拌米粉吃时的那种爽心情景,倾刻家里那种豆食特有的味儿就在心间驱散开来,纠结于舌尖经久不散,让我总是忍不住狼狈的猛咽口水,久久不能释怀,然后心里就开始抱怨着时间咋走的这么慢,时间要快点跑啊!一下就跑到过年的时日那多好,我就可以心无旁鹜的回家呀!我想那萦绕在舌尖的熟悉美味儿呢!

或许,能够在家里,跟亲人或朋友一起围坐在炉火旁,一边吃着家里的美味食品一边聊聊家常,这才是我想要的那种味儿感和幸福感罢。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