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2021广东乡村振兴驻村

要 目

●珠海市构建农村人居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清远市“六活六支”撬动民宿发展

●省自然资源厅多措并举破解耕地保护难题

●省市场监管局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全面推动移动支付示范镇建设

珠海市构建农村人居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近年来,珠海市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构建城乡一体化长效机制,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该市斗门区、金湾区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是我省唯一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的地级市。此外,斗门区“厕所革命”经验还获评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范例之一。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坚持不懈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建章立制,明确珠海市委农办作为牵头统筹部门,并由市级9部门联合印发《珠海市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方案》,细化各职能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将农村“厕所革命”与污水管网建设相结合,制定农村卫生厕所“一村一策”方案,全面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农村“厕所革命”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范围,每月实时掌握进度情况。加大投入,切实落实管养,斗门区充分发挥村的主体作用,村集体自筹落实管养经费,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其他各区则由本区区属国企进行管护,由区财政落实管养资金。

二是构建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出台《珠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制度性文件,坚持城乡一体化治理机制,加快推进分类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执法保障,切实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在实践中,各区结合实际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运行机制,其中斗门区管养经费由政府按量核拨,村民小组自行清扫,推动农村环卫与村民就业增收双赢;其他区则由政府通过委托区属国有企业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以市场化推进生活垃圾专业化管理。该市把垃圾分类作为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来抓,探索形成了“定时收集、源头分类、并点撤桶、积分奖励、就近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莲洲模式”。

三是形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出台《珠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建设指引》,结合各地实际,分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从市的层面明确设备设施移交区属国企统一管理,由其负责对设施及配套管网实施修复、改造和运维。根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际情况,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工程技术措施实现设施规范管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统筹起来实施,出台《珠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

四是创新实施精细化人居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督导方式,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验收及信息采集,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对厕所、垃圾、污水等各类问题进行全面精准摸排。依托珠海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大城管”式的集中指挥和大数据管理,构建管理体系,抓实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落实责任“三包”,全民参与管理。通过在珠海电视台、珠海电台开设“我们的美丽乡村”专题节目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管理的主动性,营造“各级参与、全民动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珠海市农业农村局提供材料)

清远市“六活六支”撬动民宿发展

近年来,清远市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积极探索乡村风貌提升新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初步探索出乡村民宿发展“六活六支”模式,加快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探索“六活”路径,全方位助力乡村民宿发展

一是“用活”乡村建设成果,发展乡村民宿新型业态。依托乡村风貌的改善,积极盘活利用农村土地、农房和古村落等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民宿,将“建设乡村”转化为“经营乡村”,“美丽乡村”蝶变为“美丽经济”。

二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激发乡村民宿发展潜力。鼓励和支持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发展乡村民宿,比如清城区东城街新桥村委会大水坑村推动23户村民将自家楼房打造特色“民宿村”,目前每栋民宿平均年收入约20万元。

三是“做活”村落文化乡愁,丰富乡村民宿发展内涵。通过整合活化古村落、“空心村”、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使乡村民宿“有颜值”“有内涵”“有故事”,比如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环境一度脏乱严重,通过活化传统村落、修旧如旧等方式,该村共翻修民宿6栋,如今日均迎客100人,旺季时更是“一床难求”。

四是“引活”社会资本下乡,推动乡村民宿多元投入。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通过举办乡村旅游(民宿)招商推介会、“清远市乡村旅游(民宿)行”等系列活动加强宣传推介,引导社会资本关注、投资发展乡村民宿产业。

五是“激活”创新创业热情,增强乡村民宿发展动能。搭建返乡创业项目落地载体平台,实行返乡下乡创业资金补助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建有公益性创业孵化基地2个、市级返乡创业孵化基地5个,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人员给予一次性创业资助,多措并举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乡村旅游。

六是“带活”农特产品销售,拓展乡村民宿营收渠道。发挥自身优势,挖掘特色农产品资源,把农产品推上“必吃榜”或成为“手信”“伴手礼”等,让乡村民宿成为特色农产品的展示平台、直播平台、带货平台和销售场地。

二、加强“六支”保障,形成乡村民宿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统筹支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将发展乡村民宿纳入市委“十大行动方案”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行动方案》,并纳入2021年度市政府工作报告。

二是加强财政支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利用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和配套建设。

三是加强金融支撑,设立规模2亿元的清远市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资金池,重点扶持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农业及旅游业等行业做大做强,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等。

四是加强用地支撑,鼓励支持各地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用于发展乡村民宿,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市级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30%的乡村振兴项目用地指标以及“点状”供地项目用地指标用于支持发展乡村民宿项目,后续将进一步加大指标供应。

五是加强人才支撑,政府、院校、企业合作共建乡村民宿产业学院,建设乡村民宿经营管理人才孵化基地,将乡村民宿人才培养列入“高职扩招”计划,成立乡村民宿管理专班进行学历人才培养。

六是加强宣传支撑,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挖掘各地发展乡村民宿的好做法、好典型进行总结推广,全面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提供材料)

省自然资源厅多措并举

破解耕地保护难题

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针对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大力创新破解困难,推动耕地保护全面严起来实起来,取得明显成效。截至5月底,动工垦造水田34.5万亩,全省已动工整改历史不实补充耕地23万亩。省级财政累计下拨约84.5亿元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助资金,全省划定32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2020年度全省新增违法用地、占用耕地较2019年度大幅减少。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多措并举,推动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坚持制度先行,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印发实施《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坚持改革创新,实施垦造水田,竭力破解耕地占补平衡困局。坚持特殊保护,强化激励引导,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持疏堵结合,多措并举,坚决遏制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在省土地管理改革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工作专项小组。坚持立行立改,积极统筹协调,大力推进不实补充耕地整改,制定印发《统筹解决历史补充耕地核查发现问题的工作方案》。坚持惠农利民,加强日常监督,严格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调整优化用地备案信息监管系统,督促指导各地加快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及上图入库。坚持考核驱动,强化激励约束,压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组织修订《广东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每年由省长亲自与各地市市长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二是问题导向,推动耕地保护全面严起来实起来。针对部分地方耕地保护意识薄弱、后备资源匮乏、占补平衡难度大等突出问题,一方面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查漏补缺、攻坚克难;另一方面按照“先急后缓、远近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垦造水田、拆旧复垦、指标交易、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保等创新举措,充分调动耕地保护积极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耕地保护工作落地见效。以国家和省部署要求的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等六项重点任务为攻克焦点,压实任务,督促各地按期完成。切实保障重大建设项目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督促各地加快完成上一轮垦造水田计划任务,报备形成水田指标,保障重大建设项目顺利落地。探索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工作机制,提前谋划推动耕地恢复工作,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协会等创新机制,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体联动的“大耕保”理念和机制,搭建多元化平台。(省自然资源厅提供材料)

省市场监管局一盘棋统筹、

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

省市场监管局党组高标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做到“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推进”。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主动适应新形势,高站位谋划乡村振兴新格局。调整强化领导小组,成立了以该局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与督促指导,着力推动任务落实落细。建立工作专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精锐骨干力量配全配优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实行专人专项。设立专项工作组,立足职能职责,研究设立省局若干专项工作组,做到分工合作、运行高效有力。

二是立足职能职责,高标准部署乡村振兴新举措。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围绕重点任务,全面梳理任务分工,细化时间任务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找准定位,精准发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定准位、站好位、做到位,做到服务大局促发展、把握重点谋突破、真抓实干求实效。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立足省局职能,充分征集各处室各单位意见,深度谋划、拓宽视野、凝聚力量,打响品牌效应。

三是聚焦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工的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对标要求配合做好“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农村物流发展规划、加强对民宿(农家乐)等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等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并推动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建设、“粤菜师傅”工程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助力乡村振兴强基提质。(省市场监管局提供材料)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全面推动

移动支付示范镇建设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深刻把握乡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的关键节点优势,把乡镇作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提档升级的突破口,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移动支付示范镇建设,创新打造农村移动支付与民生支付、消费扩容提质和产业振兴发展精准对接的新模式,持续推动移动支付向县域农村地区下沉。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高位统筹规划,压实责任。印发2021年移动支付示范镇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全年工作方向、验收指标以及任务节点,指导各地做好移动支付示范镇选点、入库、监测、验收挂牌等工作。同时,建立了移动支付示范镇在建项目库,按月监测指标情况,跟踪督导在建示范镇完成进度。各地市地方金融工作(监督管理)局、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按照省的工作部署,完善工作机制,启动建设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镇。

二是创新举措方法,强化落实。拓展“智慧 ”便民应用场景,推动金融机构围绕各个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动移动支付发展,实现各类公共服务应用场景互通共享。探索适应农村发展的支付产品,围绕文化旅游等乡镇地域特色,深化移动支付在服务“三农”等重要领域的应用,同时重视弱势群体支付需求,组织优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功能。推动农村移动支付的普及应用,充分发挥已经挂牌认定的示范镇带动引领作用,在深耕便民场景建设的同时,加快移动支付下沉至县域和农村地区。

三是总结典型经验,推广运用。总结中山市、韶关市(珠玑镇)、肇庆市(德庆县)三大典型经验,形成类型模式推广给各地借鉴参考。其中,“中山市模式”以移动支付示范镇建设为契机,组织银行机构在农村社区建立20个惠农服务站,为农村社区收取租金、垃圾费等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珠玑镇模式”则结合韶关南雄市珠玑镇景区街区融合一体的特点,在该镇旅游大道、乡村公交、智慧医疗等重点区域做好受理环境改造、应用场景建设、移动支付宣传及用户推广等工作,建成高标准“移动支付示范点”16个。“德庆县模式”则整合了云闪付、微信、支付宝等多种主流支付方式,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银联标准“德庆红码”,实现德庆县移动支付“一码通用”,支持显示移动支付工具LOGO、商户名称等,还提供收单银行、监管部门电话,目前已应用到菜市场、公共缴费、政务服务等多个场景。(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提供材料)

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8月27日印发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