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孩子们捕鱼的过程

少时渔乐

许广洲

一、夜色中的划渔船

小时候,夏天傍晚时分往往看到大运河两岸时有划渔船经过。在我印象里北岸的后马庄村就及上店村有人家使用划渔船逮鱼。这种小木船狭长,宽约一米左右,长约五米左右,船的边上挂有白色的荧光板,船舱是敞口的。后面一人用浆状的篙操作船的方向和行进速度。划鱼时多是傍晚太阳落山后,有微弱月光的夜晚或日出前的黎明,河边静悄悄的,偶见稀疏的水草在岸边蔓生,水雾蒙蒙,船要在离岸边一两米的水面上行进,荧光板挂在船边靠岸的一边,荧光板反射出较强的光线正好射在船边水面上,在岸边水里游动的小鱼就会受到惊吓跳起来,落到船舱里。

可能是因为夏天岸边水草多,水温较高,浮游生物较多,成群的小鱼喜欢在浅水里嬉戏或捕食食物的缘故,所以有经验的农民利用这一现象来诱捕小鱼。划渔船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荧光板让小鱼纷纷自动跳上船。小时候觉得很神奇,往往深夜在岸边跟着划渔船跑,想看个究竟。昏暗的月光下看到白花花的小鱼一阵一阵地跳上船,船舱里一会儿像下雪了一样一层白,既感到神秘又叫人高兴。

当时听说过划渔船被跳上来的鱼群压沉了的神奇故事。故事讲得是一只划渔船在岸边碰到了一个白鳝鱼群的窝,据说这种鱼喜欢群居并非常喜欢动物的尸体,在掩埋动物尸体的地方做窝。当划渔船划过来后,鳝鱼群受到荧光板的惊扰,一齐上窜,纷纷落到划渔船的仓里,由于鱼群量大而船小,在船上的划鱼人还在惊喜中时,船舱已被鳝鱼装得满满的并很快沉到水中,船上主人也不知所措。所以,凡用划渔船捕鱼的人在夜间作业时最怕遇到鳝鱼群,一旦见到有大群鳝鱼跳入船舱,就抓紧将船快速划走,或赶紧将船上荧光板翻过来。

还有一种和划渔船捕鱼相近的古老的捕鱼方法:一条小渔船,在船靠岸一侧装一块用三根竹竿支起一张离开水面的“网兜”,船底下有一根与船身前进方向垂直的竹竿,那竹竿横躺在水中,基本和水底贴近,但决不会离水底太近而影响船的前进。捕鱼者划着船,优哉优哉地沿着河边逆水向前。横竿在前,鱼兜在旁,只要横竿贴水底扫过,那受惊的鱼儿就会跃出水面,一部分回到水中,但总有一些鱼跳的地方不对——于是就跳到“网兜”里了!那网兜中间有点狭窄,跳进去的鱼很难再跳出来。只要那捕鱼者一直朝前划,总有鱼儿跳进网兜里!

时光荏苒,日出日落,大运河边的暮色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可那暮色中神秘地充满着先人智慧的划渔船再也见不到了。

二、有趣的鱼鹰船

住在大运河边,印象很深的就是不时看到有鱼鹰船划过来捕鱼。我们这些常在河边割草的孩子们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争先恐后地站在岸边追逐着鱼鹰船看热闹。当看到鱼鹰钻入水底,不一会叼着鱼浮出水面时,特别是几只鱼鹰抬着一只大鱼浮出水面时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惊呼。

鱼鹰船扑鱼时,你会看到随着扑鱼人带着特殊而强烈节奏的口哨和呼唤,以及手中的竹竿击拍水面的声音,船上几只长着深黑色羽毛的鱼鹰纷纷从船上跃入河面,瞬间钻入水下,水面上泛起一阵阵环形的水花,被惊扰的鱼群四散逃命,有的跳出水面,不一会就有鱼鹰抓到鱼了。只见有鱼鹰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嘴里叼着鱼。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鱼挤了出来,将一条小鱼放在鱼鹰嘴里,又把它甩进水里。

据说,鱼鹰扑鱼前是不能喂饱的,鱼鹰吃饱后是不愿意下水捕鱼的。

我们当时也把鱼鹰叫老鹰或水老鸭,只在渔人家里看到过腿上系着绳的鱼鹰,但从未见过这种老鹰高飞过。后来读书了,知道鱼鹰是一种捕鱼能力非常强的鸟类,学名叫鸬鹚。资料显示,鸬鹚是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尖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便于划水。野生的鸬鹚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经人工驯化后,成为渔民们的捕鱼工具。

大运河里的渔民,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鱼鹰。鱼鹰整齐地站在小船船沿上,或站在船板边的特制带横弯的木桩上,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个卡套。当渔民发现鱼区时,会发出一声声特殊的口哨响,鱼鹰便纷纷跃入水中捕鱼,有的不愿下水的鱼鹰,渔人会用杆子将它们一个个赶下水。由于带着卡套,鱼鹰捕到鱼却无法吞咽下去,它们只好叼着鱼返回船边。主人把鱼取下后,鱼鹰又再次下潜去捕鱼。在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这时渔人用长柄网舀子将鱼连同鱼鹰一同拖上船,取下大鱼,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后,主人摘下鱼鹰的脖卡,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

鸬鹚不仅是捕鱼的能手,古代还常常把它作为美满婚姻的象征。结伴的鸬鹚,从营巢孵卵到哺育幼雏,它们共同进行,和睦相处,相互体贴。大家熟悉的《诗经》中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的学者认为诗中的“雎鸠”就是鸬鹚。当然不管雎鸠是不是鸬鹚,鸬鹚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却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

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鸬鹚涎具有化痰镇咳的作用。而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更是专门有鸬鹚涎丸一方,主治小儿百日咳,其主材便是鸬鹚涎。

虽然鱼鹰扑鱼是一种千年传统的渔猎法,但这种渔法有天然的缺陷。鱼鹰捕鱼不择大小都被捕食,一只好的鸬鹚平均每天可捕鱼4公斤,一年捕鱼1400多公斤,一般一只鸬鹚一年捕鱼500公斤,对渔业资源破坏性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规定:禁止使用电力、鱼鹰捕鱼和敲(舟鼓)作业。在特定水域确有必要使用电力或者鱼鹰捕鱼时,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时,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还规定:未经批准使用鱼鹰捕鱼的,处五十至二百元罚款。所以现在鱼鹰捕鱼除了在一些旅游区表演外,一般也见不到了。大运河里鱼鹰捕鱼神奇而有趣的鲜活的生活情景也早已销声匿迹了。

三、黄犍鱼的记忆

小时候大运河里常见到一种家乡人叫做“黄犍”(读音)的鱼。我们乡村里的人把黄色皮毛的公牛叫做黄犍牛,这种鱼取名黄犍也许是取其凶悍、威猛之意吧。黄犍鱼游速特别快,很凶猛,据说这种鱼在堤坝溃决时,总是带着鱼群冲在大水的前头横冲直撞。大一些的黄犍能长到五六十斤,迅速游起来,像公牛一样凶猛,可以把水里人撞昏过去。儿时我除了在打渔船上、集市上见到外,还与这种鱼有过亲密接触。我们家乡位于大运河畔的黄墩湖,地虽洼些,但平时是农田,所以分布不少村庄。家乡麦收后常遇到连阴雨,上游山东沂蒙山地区雨水大,浑浊的洪水迅猛下泄,多年失修的大运河南堤就会决堤。大水迅速冲进黄墩湖 ,五十年代几乎每年都闹水灾。到了秋后洪水慢慢归入河道,这时的河沟里,洼地里,池塘里到处有很多的鱼,捕鱼就成了当地人的主要劳作。那时我常随父亲到决堤的堰河边用四爪网或小搬罾等(扑)鱼。网到的鱼主要是花逛使、参子(读音)、爬虾等小鱼,一个鱼季可以等几百斤小鱼。晒出的或㸆出的小鱼干用大瓮缸盛,有的家庭晒的鱼干多,就用褶子褶。有一年,有不少1斤重左右的黄犍鱼群随水向下游游来,黄犍撞着站在水里的人腿时,会把腿撞得很痛。黄犍性子烈,只要进入网里就会窜跳起来,将网一下就钻个洞。虽然黄犍厉害,游到网里跑了不少,我们还是捉到几十斤黄犍。当时都用小绳子从鱼嘴里穿出来,每个鱼都可以单独提着或挂着。父亲叫我挑着几十条约有30多斤的黄犍到大运河的北岸的村子里去卖。我还清晰记得,当时只卖1毛钱一斤,一担子新鲜黄犍卖完只有两三块钱。

后来我在资料上才查到,黄犍学名叫鳡鱼(鲤科)。地方名又叫感丝、黄尖、水老虎、铜头 感棒、虎鱼、介鱼、竹竿鱼、黄鱤鱼等。

有关资料介绍,“鳡鱼”生活在江河、湖泊,性凶猛,行动敏捷,常袭击和追捕其它鱼类,一旦受其追击就难有逃脱者,属典型的掠食性鱼类,肉质鲜嫩,为上等食用鱼类。近几年来,由于水域环境的恶化等原因,使鱤鱼自然资源急剧下降,现今,除长江及与长江直接相通的湖泊中尚可捕到鱤鱼外,绝大部分的江河、湖泊已难寻鱤鱼踪迹,我们大运河里已几十年未见此鱼了。

《本草纲目》记载,鱤鱼生江湖中,体似鲤而腹平,头似鲩而口大,颊似鲇而色黄,鳞似鳟而稍细,大者三、四十斤。啖鱼最毒,池中有此,不能畜鱼。鱤鱼味甘;性温。归脾、胃经。食疗的保健功能在于主治健脾益胃,温中止呕。

四、家乡的锅㸆鱼

我的家乡濒临大运河,这一带水面开阔,沿河抱湖,实为苏北水乡。当时没有污染,河水潺潺,湖水静碧,深可见底。居住在水边的人家,都是就近提取河水或湖水吃。在这种水质环境下,盛产一种远近闻名的小鱼干,村里人又称锅㸆鱼。这类鱼本身长不大,一般长度在3厘米左右。主要品种有花逛使,还有肉丽丁、趴地虎、虱子皮、小参子等(都是地方名,学名未考证,前两种大概属于小黄鱼)。捕取后,一般是用农村土锅,或铁鏊子小火㸆(音同靠)熟,再晾晒干,然后储存备用。还有一类小鱼,身体圆形,细而长,通体透明,如小银鱼、黄瓜鱼(新鲜的身上有明显的黄瓜味),不需用锅或鏖子来㸆,直接在太阳下晒干,就可以食用。

我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小鱼是花逛使,它的身上有暗黄色的条纹,圆鼓鼓的身子,用鏊子㸆时吱吱地向外冒油,散发着浓浓的鱼香味。从鏊子上拿过来就可以吃,特别是㸆黄一面的花逛使,吃起来嫩嫩的,香香的。当时大运河几乎每年都决堤,家乡经常受水灾,每到秋季洪水归流入运,沟渠里、浅水里、堰河里有很多鱼,多是小鱼,几乎家家户户都去捕鱼,可以㸆鱼干,其中花逛使最多。捕捉小鱼,一般是用等网(又称四爪网,一般是农民冬闲时用细棉线自己织的细眼网。网衣约1.3米宽,2.5米长,用四根细长的竹竿,用粗头两两对接、中间固定作为支撑,一般用网拐抵在左大腿上,上有网杆、网绳收拉,适宜在流动的水里等鱼。小鱼随着水流钻到张开口的网里,抬起网就捉到鱼了)。农民用它在河边流动的堰河或沟渠里等鱼。一个鱼季,有网的家庭几乎每家都要收获不少小鱼干。

记得1957年7月家乡遭遇连阴雨,加上山东沂蒙山区客水犯境,大运河南堤崩堤,秋庄稼被淹,家乡一片汪洋。人们在洪水中包围中艰难度日。没农事的村民,就在村里的树下编织渔网,等到洪水下泄扑鱼,以弥补水灾的损失。秋后,洪水下泄,灾区河水归位,大片湖区里新繁殖生长的鱼群滞留在沟渠的浅水里。当时的村里几乎人人下水扑鱼。我记得当时我父亲在大运河的决堤处用四爪网等鱼(类似于长四方形的搬罾),多是花逛使、参子等小鱼。扑鱼的地方离家有二三里的水路,我用家里比较大的一只瓦缸和一只瓦盆,再用两根木棍和绳子编排捆绑在一起,浮在水面上像漂浮的小竹筏,我在水里拉着它,将父亲扑倒的新鲜的小鱼运回家。我当时只穿着一个裤衩,光着膀子在水里拉着自制的鱼筏来回运小鱼。一会儿水浅,就拉着走;一回来水深,就将牵引绳头咬在嘴里泅水走,天上有时烈日当头,皮肤被晒得火辣辣的,一天运几趟。每次能运来一百多斤小鱼。小鱼运到家里,母亲和姐姐就将大小鏊子、大小锅全部利用起来,烧火㸆鱼。院子里大小桌子上、大小棑子上都晒满了锅㸆鱼。当时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忙着,脚步匆匆的,连猫儿、狗儿都忙着偷鱼吃,闹腾厉害,村里十分热闹

还有一种小鱼,给我的印象也非常深刻,我们叫它吱咯吔疯子,多是在洪水下泄时出现。它是吱咯吔幼鱼。当它钻进网里被抬出水面时,背后的鳍会立即炸开挂在网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叫声,当持网人抖动网衣想甩掉它时,非常不容易被甩掉;当你用力抖动时,吱咯吔疯子会被甩飞出来,一旦碰到你的脸上、光着的膀子上,就会被扎得很痛很痛,像被蝎子蜇时的感觉;同时还要痛上很长一阵子,甚至到第二天才能止痛。当时,我不敢用手去摘掉挂在渔网上的已经死了吱咯吔疯子,怕万一被扎着,但捉到的咯吱吔疯子也可以做成好吃的锅㸆鱼。

大水退去了,一到傍晚,我们村的孩子们会在村边的水塘里边轻轻地放下几只小搬罾(一种自制的四方形小网),里面放点饵料(炒熟的玉米面粉或煎饼渣类),过上几分钟,再兴冲冲地提起网,便可见网底十数条活蹦乱跳、晶莹剔透的小鱼虾。这种网的撑杆是用两根拇指粗细的腊条十字交杈绑扎后弯曲而成,然后用一块二尺见方的细眼网衣或纱布,四角分别系在腊条的两端,整个外形像个提篮。网里放一些饵料,网上系着一根2米左右的拉杆,以便收放。通常半天时间,便可捉到一二斤小杂鱼,里面多是肉丽丁、也有虾子、虱子皮、小参子等,可以㸆鱼干,也可以趁新鲜直接洗净用来炒青椒或者炖小鱼萝卜汤吃,十分鲜美。

当时几乎家家都会制作锅㸆鱼,其方法是:

1.新鲜小鱼捕捕上来后,用水洗净,淋完余水;

2.将锅或鏖子烧热,再将小鱼摊放在上面,小火慢烧,不要翻鱼,一方面防止下面㸆糊,另一方面让雨中水分慢慢蒸发,鱼油慢慢渗出,鱼不易碎。

3.将㸆好的小鱼(鱼上面的蒸汽明显减少,鱼的底面发黄为准。发黑,就是㸆过头了)用锅铲(烧菜的铲子)铲出,放在高粱棑子或筛子上晾晒,干了就可以收藏带用。

野生小黄鱼锅㸆为上品。㸆鱼的时候花逛使、肉丽丁等小黄鱼身上会渗出来黄色的油,晒干后颜色自然发黄 ,抓到手上,手会沾到鱼油 。这种是野生小鱼,保留了最原始的鱼肉香味,肉质饱满,浓香,营养丰富。

锅㸆鱼炒辣椒算是餐桌上一道绝配,是当地流传最广的家常菜。特别是大运河、沂河边的人家特别喜欢,当地人把吃煎饼卷干㸆鱼作为人生一大快事。据历史记载,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曾多次派御膳厨师采购小黄鱼(多是家乡人称呼的花逛使、肉丽丁),用来炖豆腐、炒辣椒。

辣椒炒锅㸆鱼是家乡传统菜,一般做法是:

1.先将锅㸆鱼用凉水浸洗,不要浸泡的太长时间,时间长了会碎或者鱼身的银粉会被泡掉;煮锅㸆鱼干时,水不用放多,稍煮就行。但是若不煮,小鱼就没了锅㸆后的醇香滋味;

2.将辣椒切好,葱,姜,蒜,花椒备齐;

3.将油烧热,泡煮好的小鱼先放入进行煽炒,小火,大火会糊;

4.小鱼煎炒一下,喷醋,放葱,姜,蒜,花椒;也可放入芹菜或者放事先煮熟的青豆粒;

5.最后放入辣椒,烩炒。

现在不知什么原因,河水里,市面上的花逛使已经多年不见了,但其它几种小鱼却依然存在。

地方人杨伟杰一首咏吃小鱼干的诗颇耐人寻味:“问君缘何苦相留,一饼能卷数十头,从此不敢桥头站,生怕鱼娘报子仇”。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