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大同黄糕介绍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同人爱吃黄糕,就像南方人爱吃大米、东北人爱吃高粱、西藏人爱吃青稞、内蒙古人爱吃莜面一样,庄稼人种啥吃啥。

黍子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是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在距今8200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人员就发现了已经碳化的黍的残骸。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中说,五谷就是“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诗经》《国风•魏风•硕鼠》中祖先们就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发出了“无食我黍”的怒吼。在《论语·微子》中记载子路吃黍子脱了皮黄米饭的故事。在古代,黍子不仅是主要农作物,而且还是祭祀祖先的用品,这在《礼记·月令》和唐代鲍溶的《悼豆卢策先辈》中都有记载。

大同地处塞上,全境大部分属山地或丘陵,土地贫瘠,素有“十年九旱”之称,风劲而降水少,农谚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境内水源奇缺,无霜期短,由于降雨迟水浇地又少,违误了生长期长的作物,大同地区形成了广种黍子的传统。大同人原先种植的黍子有白色、黄色、褐色。由于白色、褐色的黍子产量低被淘汰了,现在只种植黄色的黍子。

传说,明朝末年,大同城东的曹夫楼村从洪洞县搬来一户名叫王三聘的人家。王家每年都要种上几亩当地人不知名的农作物,遇上逢年过节王妻就用这种粮做出一种黄灿灿、软溜溜的叫作"糕"的食品。这糕入口绵甜且耐饥,王家夫妇始终不外泄这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一天,王家来了贵客,王妻蒸好糕后又忙于炒菜,这时王家饲养的一条大黄狗闻到了糕的香味,跑进门从盆中叼起一块糕便往外跑去。等王妻转过身来狗已叼着糕跑到了大门口,而留在盆里的糕却像拉猴皮筋似的,被狗拉着不断延长,王妻情急之下用刀于门槛上把糕剁开,霎时,糕的一半到了狗嘴里,另一半又回到了盆中,从此曹夫楼的糕筋软便传开了。后来直到王三聘夫妇老死,孙子败尽家业,另走他乡时才把黍子的种植方法传给别人。从此,曹夫楼村附近的村民便开始种起黍子。

黍子剥皮后,因其米粒金黄故而叫黄米。黄米磨成面粉即可做成蒸糕,大同人叫黄糕或素糕。它色泽金黄、软柔筋道,甘甜可口、解饥耐饿,做法简便、吃时快捷,是大同人的最爱。大同民间谚语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意思是说,吃完一顿莜面后可走三十里路,而吃完一顿黄米糕后可以走四十里路,吃完一顿荞面后仅走十里路就已饿得走不动了。还有谚语“砍柴要刀,吃饭要糕”。

凡逢年过节、款待宾客、嫁娶宴请,从生到死、从喜到悲、从古到今,黄糕在大同人的餐桌上始终扮演着主角。大同人在喜庆之日必吃油炸糕,取“步步升高”“高生旺长”之意。将蒸熟的黄米糕切成鸡蛋大小的团子,然后包上各种馅料,再用油炸至黄灿灿,色香味美。

此外,黄米不仅仅能吃糕,还能酿造出最好的黄酒,色黄味香、甘甜醇厚、营养丰富、老少皆宜。黄酒不仅是客席上的佳酿,也是烹调各种美味佳肴的佐料,同时中医还用它来做药引子。

作者:任学良

来源:史志山西,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