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安徽省亳州市美食

不完整清单:

主食:

牛肉馍 油炸馍 菜盒、肉盒 糖糕、菜角 锅盔 烧饼 油酥烧饼 旱烙馍、水烙馍 炒米线 炒凉粉 羊肉板面 水煎包 韭菜疙瘩

用来做菜的:

粉皮儿 变蛋 咸牛肉 兔子肉 过年吃“八大碗” 蒸菜 娃娃鱼 麻叶子

甜的:

江米蒸糕 豌豆馅儿 豌豆糕 粘面馍 “王老九”

红芋丸子

喝的:

麻糊 油茶 胡辣汤豆腐脑 撒汤 糊嘟

调料类:

麻脂酱 芝麻盐 小磨香油 酱豆子 鸡蛋砸蒜、变蛋砸蒜

……

主食菜肴各种调料……各种“吃的”已经说得不少,还差的就是“喝的”了。

吃饭进行到大半时,爸爸常端着锅说:“喝点稀的,灌灌缝儿,才滋润。”

不“灌缝儿”,就算不上完整的一餐。

喝的

撒汤*, 麻糊* ,糊嘟*,

油茶 , 辣汤豆腐脑

ps:

我们那里的方言叫法,有些我实在不知道是哪个字

,连猜带蒙地翻译下来,用“*”标出了。

1.撒汤

今天介绍的第一道,是这碗“撒汤”。

撒汤其名:

“撒汤”的这个“撒”字,可谓是众说纷纭了。

比较可信的一个说法是,“撒”本字是“”(sa4)。《集韵》中记载“䏠,肉杂也。”这道汤起源自亳州蒙城县,至今,还能在那里看到写着“汤”的招牌。而在我生活的谯城区,所见的便都是写作“撒汤”了,这可能是同音误记的缘故。

此外,还有称“啥”汤、“糁”汤的,也有以为本字即“撒”的。在这篇文章里,我就沿用我们那里的习惯,称“撒汤”啦。

“撒汤”的做法:

一碗鸡蛋汤,乍看起来平淡无奇,何以成一道特色小吃的呢? 实际上,撒汤的做法和普通鸡蛋汤有所不同。一碗合格的撒汤,是从一锅熬得醇熟的老母鸡汤开始的。之后,先在碗底打上蛋液,撒上海带丝、虾米、调味料,再用滚汤冲进碗里(而不是把鸡蛋打进汤里)。这样,蛋花菜末儿瞬间散开,各种调料尽数入味。最后撒上芫荽、滴上小磨香油,一口入肚,鲜美之极。

如果要去蒙城喝正宗的撒汤,那一定要配着正宗的油酥烧饼。(惭愧,我作为亳州人,竟然还没去蒙城县吃过一次呢)

而在谯城区我们家那边,经典的早餐搭配大概就是“包子撒汤”了。冬天的早晨,咬一口喧腾的细粉包子,喝一口滚热鲜美的撒汤下肚,浑身都是舒坦的……

2.麻糊

“ma hu”这俩字怎么写,我查了半天也没得个所以然

,聊以“麻糊”代之。这道小吃也是我记忆中独一无二的家乡味道。

据说,麻糊是以黄豆、小米泡发磨沫,取汁煮成的稠糊。麻糊看起来很像稠厚的酸奶,色白如脂,口感细腻润滑,清香甜醇。

喝麻糊的时候,要在上面撒上面面的咸黄豆和黒色的小腌菜。吃煎包喝麻糊,也是一顿标配。

麻糊:(ŎдŎ;)……

我吃过的煎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发面包子,肉馅或韭菜馅,包成长形。发面皮厚,馅被挤得少少的,煎过之后咬起来有点硬。另一种烫面包子,皮薄馅多,只有素的粉丝馅,包成带褶的圆汤包的样子。煎过之后,外壳薄脆,内馅儿丰满。

左:发面包子

右:烫面包子

我家里人都直接称“煎包”,但也有亳州老乡说要叫“水煎包”的,原因是在煎的过程中,要有一步倒入清水加面粉搅成的汤。盖上锅盖,水汽蒸发,在这“亦蒸锅亦煎锅”中焖煎成的包子,底面金黄脆,上面却依然保持了蓬松和湿润。

买煎包时跟摊主说一声,加一块钱可以焊鸡蛋。我肯定是要焊的。往帽铺街去,城门楼华佗像附近上坡处有一家卖煎包的,特别有名,每次去都排好长的队。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3.糊嘟

“hu2 du”,又是一个只知其音不知其字。然而,这个在互联网上几乎没有留下痕迹的名字,却是我们那里非常家常的饭食。在我家,“糊嘟”的地位基本和“稀饭”是并称的。晚餐,吃馒头炒两盘菜,再“打一锅糊嘟”,是最寻常不过的家常菜肴了。

“糊嘟”这种东西,或许用“面汤”这样的名字比较容易让人明白,大概就是以面粉搅成的稠乎乎的汤。你可以联想疙瘩汤,但疙瘩汤里有成型的面团,“糊嘟”里的面大多化到了汤里,只有一些小小的面疙瘩混在其中,更像是稀粥一类的角色,只不过用“面”代替了“米”。这种搭配显然是颇有北方/中原特色了。

“糊嘟”里放什么,就跟粥里放什么一样随意。比如上面那张图,就是加了红薯的“红芋糊嘟”;此外,我们家常喝的经典糊嘟还有:

滑溜溜的鸡蛋糊嘟:

在奶奶家常喝到的、加了玉米糁子的糁子糊嘟:

糊嘟又稠又香,清清淡淡,我从小喝习惯了。我又想起,高中到合肥读书,住校吃食堂,晚餐,我看见大家都是吃和中午一样的米饭炒菜,心里何等的诧异!去面点窗口,卖的只有米粥。哦——我这才发现,原来这么家常的东西,隔了这一条淮河,就吃不到了呀!

4.油茶

“咸糊嘟”、“咸麻糊”、“油茶”,我

……傻傻分不清。凭借我的直觉,大概是这么个印象:

“咸糊嘟”长这样——

“咸麻糊”长这样——

“油茶”长这样——

这三者中,“油茶”是比较有辨识度的。这是一种回民吃食,听妈妈说,是用“油茶面”冲成的。这个做法,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好嘴杨巴》里的天津茶汤?老北京似乎也有“油茶”这一味小吃,但看图片和亳州的不同,那粘稠的质感,满满的果料或麻酱,显然和亳州的不同。亳州的油茶大多是加了豆腐皮、粉丝、海带、花生仁煮成的咸汤。

(图片来自网络)

左右分别为天津、北京的“油茶”。

但豆腐皮、粉丝、花生仁等等,这些只是辅料。特别炒制的油茶面儿才是一碗油茶区别于“胡辣汤”之徒的灵魂和尊严!(`^´)ノ

炒油茶面绝对是个技术活儿。我去问妈妈,她也只能给我发来一张网络上的图片作为参考:

可以说是非常复杂啦

……

5.辣汤豆腐脑

辣汤豆腐脑,这是亳州街边巷角多么熟悉的一个名字呀!辣汤就是为人熟知的胡辣汤;豆腐脑,各地都常见。但这对CP在我记忆里带有一种经典的光环。

辣汤就好比是“没油茶面儿版的油茶”,豆腐、海带、面筋泡儿,汤清淡,酸辣口。用那种塑料杯盛半满,再在顶上添一勺白嫩嫩的豆腐脑,盖上盖子,用粗吸管喝。

在网上搜“豆腐脑”,各地各式各样的搭配都蹦了出来。但是“辣汤豆腐脑”之所以成为我家乡记忆的一部分,是因为它“就这么一个味儿”,全亳州大街小巷,配豆腐脑的辣汤都是一样的配置,约定俗成,这才得以嵌进人的记忆里,独一无二的。

各地都能吃到的豆腐脑,有各种各样的搭配,但显然都不是亳州人的那款。

6.补充

此外,有些半主食半汤的家常饭,我也放在这里说说。比如面叶子(其实就是菱形的宽面片),擀得非常薄,柔软易消化,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小孩和身体机能尚未恢复的病人。每当感冒发烧,妈妈常会擀一碗酸汤面叶,就放点盐醋胡椒,虽然味道不咋地

,但却很适合这时候吃。

又如韭菜疙瘩,大抵可以理解为韭菜和进面团里做成的疙瘩汤,但面疙瘩成更大的团儿,要说是“汤”,不如说是“饭”确切了。

妈妈说,韭菜疙瘩主要突出“鲜”字,用的是春季的头茬韭菜,鲜嫩、营养丰富。一锅韭菜疙瘩,连汤带饭,做起来特别简单,也可以吃得舒舒服服。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