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锦州辽代建筑

前言:

艺术与文化是人类装扮社会生活的画笔,它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不断演化而来,文化的多样性,并不仅是简单的“民族性'使然。例如,古代海琴海地区丘陵多山,重要建筑多用石造;而黄河流域多木,建筑多用木构为之;古代美洲地区没有马与耕牛,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进而没有出现黄金以外的金属工具,工艺美术与建筑装饰的加工较为粗扩,鲜有可类比同期中国与欧洲的精细者。可见,艺术“民族性”的背后是地理气候条件与社会经济的差异造成的。

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深深打上了地域条件、气候条件、政治制度等等烙印,而不同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是艺术发展核心根源。没有一种风格与手法是“从天而降的”,都是不断演变优化而来才走到了今天,历史性时代性是它的重要属性之一。研究这个过程,是一种审视与总结,让人知道从根源上意识到,它美在哪里好在哪里,从根源上因子上启发你对美的意识,创造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作品,避免阶段的、局部性的看问题,造成根本上即不辩美丑,把丑包装成了艺术。

艺术的本性是创造美的,传播美的,今天的人依然能够欣赏昨天的美,欣赏它与认可它,更是证明美是共通的,是超越时空的,是祖先创作基因,给今天的我们留下的记忆遗传。不能简单的认为艺术的发展历程,与今天的社会应用和美术修养是无关且割裂的,在只重视观点不重视知识,碎片信息无处不在的影响着人们的今天,尤为关键。

正文:

其实这个题目是庞大的,现实间也少有时间去透彻琢磨与调查,好在笔者对家乡的熟悉与对建筑史脉络、工艺美术的略知,可以用文配图的形式,浅述一文。

“辽,远也,其地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一统志》(明)

辽东地区,并不是狭义的辽河以东地区,这个地理概念处于汉族与东北亚少数民族的文明交叉地区,在近代之前历来被认为是遥远、苦寒、远征的代名词。锦州市区所在地是断代史,曾不断处于有人区与无人区的状态,没有经历过两汉、隋、唐、宋等汉族政权,历史上曾被,乌桓、鲜卑、女真、蒙古、日本等11个非汉族政权统治过,辽代正式建立,此之前建城情况,本质上无考。

(图:建于1057年的锦州辽塔,徐志摩曾在1920年,在火车上“遥望锦州那座塔,有些像西湖边上的雷峰塔,这,又增加了我无限的惆怅……”

(图:奉国寺大殿内辽代彩塑 )

明代之后,辽西走廊的开发促进了锦州城的发展,到清代康熙初期,锦州已经成为府城(盛京地区仅下辖奉天、锦州二府),同时期东北实行封禁。锦州城滨临辽海(辽东湾),距离城南30华里的东、西海口曾是近代牛庄、大连开埠前,奉天地区(辽宁)主要的经济港口,辽东地区输出以粮食、酒、皮货、药材为主,关内及东南沿海的纺织品、手工业品及书籍、纸张由此输入辽东乃至整个东北地区。

(图:1930年代的锦州城西门(广顺门),及辽代古塔,瓮城上拍摄)

(图:1931年锦州城垣内鸟瞰,“九一八”后日本军机航拍,可见西门瓮城,及十字街、辽代古塔)

康熙时期,锦州城内已有江浙客商居住,并设立“江浙会馆”,雍正时期在锦州城内古塔下,肇建“锦州天后行宫”供奉江浙客商所信奉的海神妈祖,保佑来往奉天洋面的商舶平安,海不扬波。现存的锦州天后宫与相邻的大广济寺及辽塔一同,在2003年以“广济寺古建筑群”作为整体,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州天后宫现存建筑为光绪时期遗留,此时虽然已经步入近代,却是是工艺精湛的,具有江浙与辽东融合的,装饰和审美特点的代表性建筑作品。本文从“砖雕”、“木雕及彩画”、“石雕”三个主要方面,表述下笔者的薄见。

(附:锦州天后宫描述)

院落三进,第一进,戏台至山门院,东西院墙开辕门各一(已无存),戏台北为山门三间,门东西碑亭各一。第二进,山门内有二门(过厅)五间,及两庑,第三进,大殿七间,及东西配殿三间(本文并非天后宫整体介绍,故概不赘述)。

“砖雕”

中国木构建筑在清代以来形成了以北京官式建筑为代表的程式化体系,但北方地域广阔,在装饰和形制上都产生了富于地方特点的做法。

辽东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无霜期长,较为习惯使用砖造墙体较厚的硬山式建筑,无论贵贱、无论宫殿寺庙民居,大部分都采用了这种形式,而没有采用一般教科书上所述的“屋顶等级”形式。

锦州天后宫乃至同时期锦州地区其它寺庙建筑,在砖雕及砖瓦构件装饰上,同北方建筑的一般形式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手法与材料上又融入了江浙地区的装饰与工艺特征。

(图:锦州地区的硬山建筑,观音阁)

(图:天后宫山门,硬山三间,屋脊镌刻“天后行宫”四字)

(图:相同规制的北京恭王府头宫门,虽然不施斗拱,但可以看出一种严肃和规整的印象感,无论建筑性质和彩画,都反应了其作为建筑群中的成员之一,并不强调单体建筑的装饰个性。而反观,作为地方的锦州天后宫,较为强调装饰性和人文性,给人一种民俗化的热烈与欢闹的氛围,脊墙比例较高,作为视觉加强,额枋较为弱化,枋下门楣作木雕饰,视觉上给人以当时人喜爱的华丽、吉庆、富贵的感受。)

(图:天后宫屋面,脊墙下用正反两排滴水瓦进行装饰,提高了屋脊的高度,又避免了与瓦垄间留白的视觉枯燥尴尬,从细节装饰上体现了艺匠用心)

(图:天后宫的“虎头瓦”勾头,把勾头做成虎头在北方很多见,但造型上有区别。天后宫虎头瓦做成了凸出状,虎头造型憨态诙谐,比例得当,这种构件有一定锦州地方特色,90年代中期笔者曾收藏有一面。

蹲兽没有按北京习惯规矩安排成单数,整个天后宫蹲兽有单有双,可见并不严谨,图片所示为山门一侧碑亭,蹲兽排头仙人作成“武将”样式,早年间未修缮,笔者曾见到破损的构件,内部还有铁丝作骨。)

(图:宁波安庆会馆天后宫的人物装饰,可见这种装饰源流)

(图:由于锦州地区古建筑以硬山为主,尤其重视两墙的墀头、及盘头部分装饰,这点是北京古建筑所省略的,只作一条挑檐石作为装饰,一般并不进行雕饰。因为在官式建筑中,硬山建筑等级较低,不做为主要建筑出现,所以不作太多刻画。)

(图:砖雕题材上较为广泛,不受太多题材及主题限制,多为象征吉祥、祥瑞的博古图、凤凰牡丹图,及夔龙等)

(图:山门墀头的平雕云龙。龙身长,四肢短、且头大,表现出明显的清末龙形象的特点,即流传到现代所常见到的龙纹)

(图:天后宫大殿墀头下的干摆灌浆工艺,即所谓“磨砖对缝”,这种技术一般只用于重要的建筑的门面部位,成本较普通砖砌高很多,最著名的是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回音壁)

(图:北京天坛,皇穹宇回音壁的干摆灌浆工艺,青砖打磨后再粘合以米浆等粘合剂,不同于一般青砖白灰砌筑手段)

(图:天后宫内普通砖砌)

(图:天后宫过厅东庑鸱吻,造型较为粗扩,缺乏生动性。基本上还是在平面上作雕饰,没有形成一个作为圆雕的饱满感。并非类似北京做成整体,而是类似于山西做成镂空状,但背兽、龙仔、及剑把等鸱吻装饰俱全,整体上不及关内地区的鸱吻饱满的粗细得当。)

(图:山西某地,同为镂空鸱吻,但细节及比例上明显异于锦州天后宫者)

(图:四川平武,明代报恩寺鸱吻,笔者拍于2012年。造型张力极强,充满了狰狞威严的气势感,整体饱满,栩栩如生,是典型的明中早期风格,至清代之后,尤为目前经常看到的北京故宫等一般建筑鸱吻,已经流于形式,变得极其程式化,缺乏生气)

(图:北京北海公园的清代中后期鸱吻,已经中规中矩流于形式,而缺乏了早期的生气)

(图:天后宫大殿月台前的红色地砖,为笔者2006年修缮前摄。这种地砖明显不是锦州地区所产,是江浙客商专门从南方运来,可见当时对锦州天后宫修建的重视。)

(图:闽南某民居所用红砖,2010年后,锦州天后宫修缮时曾在此到南方采购这种红砖)

(未完待续)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喜欢历史、考古、收藏的朋友,欢迎关注——猫史天下!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