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正月15的面灯图片

文/杨祚合(山东)

元宵节到了,年的味道延续着,欢乐的气氛又浓了。市场里挤满了购物的人们。买灯笼的,买蜡灯的,游玩的,大人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元宵节我们叫做灯节,有打灯笼、观灯散灯的习俗。在我们鲁南地区多年来都有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蒸面灯的传统,晚上大门口及各个房间都要摆放点燃的面灯,以祈求前程光明。现在人们为了方便,都换作了蜡制的灯,有元宝型的,有莲花型的,直接点燃即可,省去了蒸面灯的麻烦。望着各种蜡灯和五光十色的灯笼,年老的却我更怀念那当年有趣的面灯,及点燃面灯油香的味道。儿时母亲蒸灯的情景又浮现在面前。

从我记事起,每到正月十五下午,母亲都早早地洗了手,从面缸里挖出几碗白面,加少许水,反复揉搓,和好一个面团准备捏面灯。做面灯的面是要硬一些的,不然蒸出的面灯就会变形走样。母亲在揉好的面团上用刀切下一束长条,在饭桌上反复搓滚,形成一条圆柱,先均匀地切成几段。做成粗壮的面灯,并分别捏出耳朵,按耳朵多少分为一到十二月。蒸熟时看那个有水,就可判定那个月雨水的多少,至于准不准谁也没去验证过。捏完月面灯,母亲开始盘龙灯,龙灯一般做得较大,用面团搓成长条,中间是龙头翘起一圈圈向外盘,身躯一圈圈逐渐变细,盘好后用刀交错划出花纹,表示龙鳞。并用豆粒装上龙眼,用细面条做出龙须,用红纸贴在嘴里为龙舌。为了保持形状不变,还要在底部用细竹棒串起来。接着还要做鸡灯丶鱼灯丶狗灯,母亲手巧,一块面捏弄几下,就成一只趴在地上的小狗,成为昂头鸣叫的公鸡,当然它们背上都留有凹槽,以备添油点燃。最后还要捏个勺子灯,意喻有勺子就有饭吃。

面灯做好后,一样样摆在竹篦上,就生火上锅蒸。风箱呱嗒呱嗒响起来了,火苗旺起来了。我帮忙往灶膛添柴火,一边盯着锅盖,等着水快点开,当蒸汽圆圆的往上冒,再烧一会就蒸好了。母亲掀开锅盖,热气腾腾,一个个面灯白嫩嫩,惹人喜爱。母亲一边仔细观看哪个灯有水,一边哈着热气往小筐里拾。稍微晾一会儿,就让我去找灯芯。那时的灯芯都是掐谷箕上的细茎,再缠上一缕棉花,趁热插在一盏盏面灯上。后来谷子种得少了,谷茎难找,就换成火柴杆代替。做完这些时,天渐渐黑了。远远近近的鞭炮响起来了,告诉我们,有的人家已开始散灯了。

母亲端出油罐,用小勺往面灯里添油。虽然平时做菜时总是省着吃,可往面灯里总要多添几滴,好让面灯多亮一会,期待庄户人的日子一片光明。一盏盏面灯点着了,火苗忽闪着,豆油和面灯焦糊的香气飘满了小院。

放一串鞭炮,就开始散灯了。散灯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乱放。母亲点了香,磕了头,开始散灯。把龙灯放在粮缸旁边,祈盼着粮食丰收,一家人能吃上饱饭。把鸡灯放在院中堂屋门前左侧的香台上,讨个家庭一年吉祥如意。大门口摆上小狗灯,看家护院。鱼灯放在锅台上,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门前和每个房间都摆上了面灯,院子屋里一片光明,一片祥和的气氛,全家人都喜气洋洋。母亲端起面灯,在我们兄弟几个面前逐个照一照,说是一年健康能交好运,我们盼着梦想成真。

散完灯,月亮升高了。大街上红红绿绿的灯笼成串,我们挑着父亲扎的灯笼加入欢乐的人流,在大街小巷奔跑着、追逐着。有些年没扎灯笼就端个勺子灯,与小伙伴一块玩,累了饿了就几口把那面灯啃完,感到格外的香……

母亲离开我们几十年了,那曾经熟悉的面灯也见不到了。但每逢元宵节,就会想起母亲,想起那曾给我快乐和光明的面灯。母亲的面灯永远在我心里闪亮,伴我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