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周口关帝庙文化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诞生的会馆建筑在交通枢纽位置和城市中大量出现。河南地处中原,是东西南北商业中转的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不仅将各地商品经由河南汇通天下,而且也将各地的建筑文化带到了河南,使得河南的商业建筑异彩纷呈。而以“联乡谊,敬神衹”为基本功能的会馆建筑,更是广泛分布于河南境内。尽管各地商人经济实力大小不同,但他们均抢占商业要冲地段建造会馆。商贾个遵循“雕红翠绿,流连顾客”的经商要诀,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对会馆建筑进行雕饰,将建造技术与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使河南的会馆建筑成为明清建筑类型中的一枝奇葩。

周口关帝庙属商业会馆,是山陕商人以乡土神作为团结凝聚山陕商人的精神纽带和张扬本土文化优势的标志,以激励和支持山陕商人在异地的经贸活动。关公是山西运城人,陕西是关公的改姓之地,加之关公又是民间祭拜的武财神,山陕商人建造的会馆一般都以祭祀关公为主,目的是保佑山陕客商在河南的经贸活动逢凶化吉、经营和顺,因此山陕会馆也多被称为“关帝庙”,“馆庙合一”是其基本特征。

周口关帝庙,又名山陕会馆,位于河南周口沙颍河水运干道的沙河北岸,是清代山西、陕西两省旅居此地的商贾集资兴建的一座雄伟富丽、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古建筑群,也是山陕商人和东南商贾商品交流的重要商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口关帝庙始建年代无考。乾隆四十八年《重修关圣庙诸神殿香亭钟鼓楼并照壁僧室戏房及油画诸殿铺砌庙院碑记》载“周口河北旧有山陕会馆,中祀大殿创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十二(1713年)年傍建河伯、炎帝二殿,丁酉年(1717年)建药王殿并东廊房,壬寅年(1722年)建财神殿并西廊房禅院僧舎。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大殿建香亭,十三年(1735年)建午楼、山门。乾隆八年(1743年)建老君殿,十五年(1750年)建钟鼓楼,三十年(1765年)建马王、酒神、瘟神殿及石碑坊、马亭、戏房,此皆前人创建尽善庙宇巍峨可观,但历年久远风雨飘圮倾口者多,四十六年(1781年)山陕商贾各捐囊资慨然乐输于窦天育等督工重修香亭、钟鼓楼、药王、瘟神殿及马亭、舞楼照壁、僧室、戏房并彩画诸殿两廊铺砌内外庙院,至四十八年(1783年)大功告竣。基宇犹是而美轮美奂规模增新矣。”“嘉庆五年至七年(1800--1802年)建春秋阁、歌舞台。嘉庆二十年至道光七年(1815-1827年),立牌坊两座,建廊房14间、客厅10间、看楼10间、作坊20间,并修院墙,砌甬道,施彩绘。道光十六至十八年(1836-1838年),重修殿宇、香亭、石舫。道光三十年至咸丰元年(1850--1851年)建后院飨亭,修葺前后殿廊楼阁。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整座建筑前后历时160年。光绪三年(1877年),重加修整”。据此可知,最迟在康熙三十二年即已有营造,其后百年营修不断。

周口关帝庙坐北朝南,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形式。三进院落,占地25600平方米,现存建筑140余间。前院有山门、铁旗杆、石牌坊、碑亭、飨殿、大殿、炎帝殿、河伯殿、老君殿及东西廊房等。中院有戏楼、拜殿、春秋楼及东西廊房、东西看楼、两掖门,后院为一花园。有彩画遗存建筑前院飨殿、大殿、炎帝殿、河伯殿,中院拜殿、东西看楼。

古代建筑就其本体属性来说,融实用坚固与审美为一体,在修建过程中,对间架结构及其布局除用力学掌握支点、力点、重点外,在造型上还可体悟到美学趣味、价值观念、精神感情等,也就是说,主人的情感、情绪、趣味、意念、希望和理念,通过建筑工人的精心制作,在建筑的主体结构和装饰部分表现出来,使得理想与现实、审美与实用、娱乐与教化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俗话说:“七分主人三分匠。”就是说主人确定内容,匠人进行艺术创造。山陕商人在建构关帝庙的过程中,不仅建造了关帝庙的建筑形体,同时也造就了他们的理想空间,他们把自己的信仰、愿望融会其中,通过富有寓意的各种图案纹样用雕刻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一个理想氛围,用于激励意志、陶冶情操、教化他人、制约后人,体现了山陕商人的精神寄托和审美追求。

一、周口关帝庙彩画概述

(一)飨殿彩画

位于中轴线石牌坊之后,坐北面南。飨殿是遗存有彩画的第一座中轴线建筑,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殿内外木构架皆施彩画,外檐彩画残损极其严重,其结构不可辨,零星可见少许青绿色;殿内彩画结构和颜色尚清晰可辨,有不同程度残损,但个别构件彩画也不能完整辨其内容。彩画形式为包袱式、海墁式和掐池子式相结合的做法。

七架梁盒子方心海墁式。青绿双角叶形方心头(包袱头),方心心红地沥粉贴金巨龙,金龙盘旋回绕,两侧面龙身呈咬合波浪形自然分开;两端盒子为长方形“死盒子”式,其内图案已不可辨,箍头亦用死箍头。五架梁同样为盒子方心海墁式,方心头与箍头线合用,方心心黄地沥粉贴金海凤穿牡丹,花卉宋锦地长方形死盒子,盒子内图案丰富,花鸟、人物等吉祥图案无重复,箍头为素式。这种以黄色为地色,在清代无论官式彩画还是地方手法彩画均少见。三架梁两端不设盒子和箍头,仅设外青内绿双层角叶包头,方心心为青地金狮滚绣球。梁架彩画无侧面与底面之分,两侧面与架底面随“材”自然过渡为两面,且梁底无明显分界线。、枋以间为单位,两端设死盒子海墁松木纹。内檐额、枋用锦文切割段落,即清官式的掐池子式。斗拱做法为无纹饰只叠韵的素式做法。(彩版1)

(二)大殿彩画

大殿位于飨殿之后,创建于康熙三十ニ年(1693年),是建造最早的殿堂,面阔五间,进深ニ间,前带廊悬山顶。殿内外木构架皆施彩画。外檐平板枋采用方心盒子式构图;大额枋明间采用不同池子组合形式,次间则采用海墁式,蓝地浮雕夔龙博古图案。挑檐標及其外拽枋以攒当为单位设池子,每一池子为独立的纹饰单位。明间挑檐標南端留存一沥粉贴金凤戏牡丹,凤形与飨殿内檐五架梁同,牡丹颜色残损严重,隐约可见粉色花蕊;外拽万棋枋攒当间留一完整青蝴蝶红牡丹小池子。

内檐大木彩画留存较为完整,与飨殿内檐结构方式基本一致。整缝梁架除三架梁为海墁式外,五架梁和七架梁为有箍头、活盒子的海式构图。七架梁海为红地五彩龙云纹和金蝙蝠图案,龙的造型同清官式彩画一样为裸露型,龙纹和蝙蝠纹使用描金手法。方心与盒子间箍头使用双箍头形式,近方心端箍头为交替蝴蝶与牡丹连续图案,蝴蝶为片金,牡丹外形接近圆形,有别于方心内自然形态,红色晕染;近盒子端箍头为青色退单晕。盒子为形式多样的锦纹地开光或锦纹地苏画聚锦,在技法上运用了清官式的平金地做法,盒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七架梁彩画工艺水平高超,较三、五架梁更为精细。五架梁为青色地上绘着海墁沥粉贴金五彩金凤与沥粉拶退牡丹图案,凤造型同样为裸露形。此五架梁彩画工艺独特,首先牡丹花卉在构图上聚散互映,花朵形态生动各异,善用下垂造型,エ艺造型エ整,色彩使用较艳丽,相邻花朵之间交错使用不同颜色,且大量使用粉色,在两粉之间使用大朱相隔。

在工艺上,牡丹花头使用着色渲染,枝叶用拶退,花头边线沥粉贴金;海墁方心与盒子间箍头形式多样,明间使用交替连续片金柿蒂纹与回纹图案,次间则用贴金水波纹、贴金涡旋纹。盒子造型多变,同一梁两端分置造型不同聚锦,有几何形、器物形、瓜果形、动物形和佛手形等,值得一提的是本处“佛手形”聚锦与清官式区别较大,官式佛手形聚锦为指尖向上形,而此处却是相反的指尖向下形。盒子内图案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有(神仙)人物故事、花卉水果等。三架梁为红地上绘着青色绿枝叶卷草西番莲图案,卷草西番莲叶子有外来成分,同恭王府和坤府住所乐道堂前卷后檐梁头侧面卷草西番莲叶子相似。据故宫博物院王仲杰先生讲,类似此种画法在乾隆时期的故宫建筑彩画中也有出现。故宫乾隆花园开光盒子内就有以西式教堂为题材的“洋”山水,采取的却是水粉画的表现技法形式。这现象应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雍正、乾隆时期,政治稳定,国力达到极盛,在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清朝的宫廷绘画也发展到了顶点,雍正帝曾命令郎世宁向中国的宫廷画家传授欧洲油画的技艺,西洋的绘画技巧开始在清廷内府流行。这种“中西合璧”绘画风格同样会影响到彩画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三架梁红地色与七架梁红地色并不同,这需要取样分析,オ能准确判断色彩成分。彩画用卡骨头绘松木纹的做法,枋上绘着仙鹤流云纹图案。(彩版2)

河伯殿和炎帝殿,分置大殿两侧。均为面阔三间,进深ニ间,前带廊悬山顶,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始建。内檐梁架残损较重,梁架颜色辨识率较差,彩画分设三面,有明显较窄梁底面。河伯殿大梁彩画为不对称盒子枋心式构图,方心头采用双层角云图案,方心心为凤钻牡丹纹饰,方心外设锦文找头。箍头、盒子仅置其北端。炎帝殿大梁为不对称旋子方心式彩画,旋子为一整两破,复合宽箍头。大梁南端头设单死盒子,盒子内为人物,北端则设双死盒子,残损严重,盒子内纹样不可辨。方心明间面隐约可见五彩龙纹,次间面则为凤穿牡丹和狮子图案,標枋污渍较重,图案颜色基本不可辨。两殿外檐彩画残损严重,基本辨不出其结构和颜色。

(四)拜殿彩画

拜殿位于中轴线上,与大殿之后戏楼相对。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卷棚式歇山顶。檐彩画漫不清,较难辨出结构和色相,内檐大木彩画留存相对完整。二架梁(月梁)除梁头两端雕刻还可辨清颜色外,其余结构颜色皆不可辨。四架梁为宋锦纹反搭包袱式。六架梁为包袱式方心,包袱头为角叶纹,包袱内为红地凤穿富贵。采用卡骨头松木纹的做法,随梁枋纹饰丰富,海吉祥花卉、硬夔龙、宝剑、金鱼等,其底面纹饰为蝙蝠、方胜纹、龙腹纹等,其中方胜纹着大朱色。脊垫枋面阔方向有箍头、锦文、扯不断等。

(五)东、西看楼彩画

东、西看楼位于轴线春秋楼两侧,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两层单檐悬山顶。外檐彩画已不可辨,内檐彩画保存稍好,可辨结构纹饰,污渍覆盖较重,色彩可辨率较低。明间脊懔随枋底面墨书大清嘉庆ニ十二年(1817年)四月初四上梁的字样,题记分别注释主持、木工、泥エ、玉工的名字。内檐彩画形式基本为地方方心式五彩无金旋子彩画。主体纹饰结构基本为三停,锦文切割掐池子,旋花一整两破(整为半团花,破为1/4整团花),方心无棱线,方心头接近直角。旋花为五路,二、四路旋瓣为红色。五架梁蝉肚纹。三架梁方心心红地凤穿富贵,万鹤流云,较窄梁底面为二方连续翻转如意云瓣。檩、枋及平板枋、大额枋三段式构图,以旋花组合方心三段式,方心两端置盒子,锦文衬地。

二、周囗关帝庙彩画的年代和艺术特征

(一)年代断定

从上引乾隆四十八年重修碑记看,关帝庙彩画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开始绘制。结合东西看楼脊擦枋题记“嘉庆贰拾二年四月初四日卯ロ上梁首事吉和合、牛统元,主持广修,木工胡友哲,泥工颜仁信,玉工□康□□”,大殿脊枋题记“道光拾陆年桂月贰拾陆日已时上梁大吉……主持广修,木工王大□等,□工□水章”,以及河伯炎帝殿脊枋“道光拾陆年桂月……”等题记分析,关帝庙彩画应为清中期作品,约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

(二)周口关帝庙彩画特征

1.鲜明的工艺

第一,在同一构件上综合运用沥粉贴金、着色渲染和拶退三种做法。在清官式做法中,同一构件仅使用单一工艺手法,以求统一。而像这样着色渲染等多种手法相融合在同一构件中和r着色渲染都是清官式彩画所不见的。但从精致程度看,并不亚于清代官式彩画。特别是牡丹花造型为写生画法,不同花瓣的组合(如相背组合),枝叶穿插,形态准确,简练明确,轻重分明,更多地使用了中国画的晕染技法,立体感强烈。同一梁面的牡丹花,布置疏密得当。花朵造型活泼,盛开怒放的牡丹仰视向上,含苞待放的牡丹却俯视向下,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突出表现了匠师深厚的艺术功底。(彩版3)

第二,方心图案画大部分エ整,色彩艳丽。色彩使用上,飨殿五架梁以黄色作地色,这种表现形式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而盒子图案表现形式,较多地吸收了写意画法,在注重法度和形神刻画的基础上,笔墨运用更为活泼自如。例如,飨殿盒子和大殿聚锦的构图取材,着力表现人与物的“神、情、灵”。

2.独特纹饰结构

第一,中轴线两侧配殿及看楼旋子方心式结构构图,突破清官式的三停式规制,随其构件的长短大小自成制式,自由组合。最为明显的是看楼后檐明间枋出现双方心,这是地方的独特用法,官式建筑开间再大也不会出现双方心。旋瓣用色上亦打破清官式青绿结合的冷色调,在青绿旋瓣之间加入红色,继承了中原早期传统使用红色的习惯。旋瓣暖色的使用,同中原古建筑的形式一样更多承袭了古制,这种现象在河南彩画遗存上均有出现。

第二,大量使用宋锦文地上套盒子,锦文不拘泥于法式,形式多样,盒子形式多样。在同一缝梁架中,五、七架梁两端的聚锦却无一重复。(彩版5)

3.显显著的延续性

绘制技法上有别于清官式使用麻灰地仗层的做法,仅贴木骨做单层护灰地仗。基本没有清官式起谱子和拍谱子的过程,而是整个殿宇统一由技艺高超的匠师直接在构件上画出大线然后装色。承袭中原彩画固有的松木纹纹样,现存有彩画的殿宇懔皆使用松木纹。

4.材势上不拘泥于传统,灵活变通

第一,梁架彩画“依材就势,因材施画”。关帝庙梁架用材皆为自然原木,而清官式建筑梁架基本上都为“规矩材”。轴线建筑梁架彩画中无明显的梁底面构图,而是随其材顺势自然过渡为明次间面。这种构图方式,既造成了纵横交错、回旋往复的视觉美感,又巧妙地解决了图案在不同平面上的连贯性。(彩版4)

第二,灵活变通,合理“减料”,有金用在“明面”上。中轴线明间面大量用金,其他地方少用或基本不用金。大殿彩画,以脊懔为中心,向前、向后的看面,绘制等级较高的彩画,而其背面,视线不及的部位,则相应简化、降低等级,以突出脊间位的等级规格。

5.建筑与彩画相结合,融会贯通

周口关帝庙是采用“中原地方建筑手法”营建的一组大型清代建筑群,庙内建筑的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瓦作等的营造手法与同时期“官式建筑手法”差异较大,其建筑彩画,兼用官式彩画和地方彩画,并融入外来部分绘画元素,可谓三者合璧。为研究中原清代地方手法建筑的建筑结构与建筑彩画的营造关系,特别是研究地方彩画与官式彩画的异同及分期断代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周口关帝庙彩画艺术特色

周口关帝庙建筑风格和其他的山陕会馆大同小异,对古建筑木构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彩绘虽各具特色,但却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可以又清晰地看出宋以后中原古建筑在元、明、清时期彩绘方面演变的过程和传承关系,也可以看出河南会馆建筑彩绘的显著特色:

(1)同其他文物建筑一样,彩绘承袭古制。图案应用上大量使用宋锦纹。结构构图上,突破清官式的规制,随其构件的长短大小自成制式,自由组合。打破清官式青绿为主的冷色调,继承早期的传统上使用红色的习惯。

(2)绘制技法上均为无底仗式,仅贴骨做单皮腻子灰。

(3)从现场测量来看,应该是没有清官式的起谱子和拍谱子程序而是直接绘制在构件上。从会馆的牡丹画法上可看出当时的匠人艺术功底之雄厚,具有国画的基础功力。

(4)善于偷用。其一在用金量上无论是戏楼、拜殿、大殿及配殿,均在明间面大量用金,其他地方少用金或不用金;其二以脊懔为中向前向后为看面,一般绘制等级较高的彩绘,而其背面相应降低等级。

周口关帝庙在建筑彩画配置上特点鲜明,其中轴突出,层次分明,在彩画表现形式上继承了彩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内容丰富。首先,周口关帝庙彩画在传统建筑的不同功能性质对细部装饰的内在制约方面较为形象具体。彩画布局不拘泥于檩、垫、枋构件的界限,突破了具体构件的结构逻辑,这种布局使画面立体感、透视感显著。同时,周口关帝庙彩画在施画技法上,采用的是轻松、活泼、欢快的表现手法,使画面表现出了变通、风趣、丰美的格调,鲜明地体现出各个单体建筑的性格及其使用功能,同时又展现出了中国古建筑彩画常用的通过程式化的细部装饰突显出性格的独特机制。

其次,周口关帝庙彩画在创作方法上的突破较为明显。彩画图案在遵循彩画结构逻辑时又能做到突破木构自身结构的制约,在侧重客观制约性的同时也能注意主观能动性。例如在飨殿地色使用上,运用了现代色彩构成中“红、黄、蓝”三原色。这种处理方式使建筑在微处理层次上反映出理性与浪漫的不同意蕴,生动地体现出中国古建筑在总的情理交织中体现出或重理或偏情的不同倾向。

最后,周口关帝庙彩画在手法处理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不以一种手法否定排斥另一种手法,而是坚持在各种特定的环境场合表达不同的艺术构思,显示其设计的合理性。这种在程式化处理中的变化促成了艺术手法上的互补,突显出其各殿彩画配置上在秩序中求变化的设计思想。彩画匠师们结合具体建筑的不同体量、形式,运用多变的处理方法绘制而成的彩画,不仅适应了建筑结构本身的要求,也达到了建筑客体与环境客体的和谐融合,体现出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的高度统一,显示出古代彩画匠师对木构营建技术的精通及彩画装饰艺术深厚的造诣。

总之,周口关帝庙彩画,是河南现存清中期文物建筑彩画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极具地域特色和重大艺术价值的遗存,蕴含着浓厚的工程技术及人文方面的历史信息,具有建筑装饰与绘画艺术的双重属性,是中原文化、艺术的具象体现。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