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元宵点面灯

如今的年,太短,一场大酒,几度深睡,年就过完了,亲朋好友还没来得及品尝一路颠簸回到故乡换来的放松,剩下的年味,只能留在路上慢慢咀嚼。但怎样的反刍,都咂不出曾经开心的欢笑。

从前,所有的日子都慢,尤其是春节。刚一入冬,家家户户把空阔的田野打理干净,把农具收拾起来,伸一个懒腰,便开始张罗起年货,一点一点地,不急,冬天的日子似乎被寒冷冻住,有的是时间。

一直到二月二,准备的年货吃得差不多了,人身体内重新积蓄起够一年消耗的体力,抬眼一望,远山已经细如眉线,芽孢偷偷在枝条上泛青,溪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田野里到处是欢快的鸟鸣——嗯,年过完了,土地开始召唤人了。

在除夕和二月二中间,元宵节是春节的余波,更是过年时又一次狂欢,再忙的事,至少要过了元宵节才能上路。

我的老家坐落在黄淮平原上,黄河冲积而成的土地松软而阔大,平展展地一望无垠,这种富含黄沙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阳光,最适合生长麦子,于是,麦子便成了我们的主食,而秋季生长的大豆、玉米和山芋,只能作为麦子的辅助。这一点,从人们对食物的称呼就能看出来:我们把麦子磨成面粉,面粉做的食物,馒头包子面条,我们叫它们“细粮”,面粉做的馒头叫“好面馍”;大豆玉米山芋做的食物,叫“粗粮”,豆面馍山芋面馍一概称之为“杂面馍”。看看,一个“杂”字,各自在餐桌上的重量就凸显了出来。

正月十五,不管春节时蒸的馒头有没有吃完,家家还要再忙碌一次:除了蒸些不多的馒头外,更多的是蒸面灯。老辈留下的规矩,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要看灯的。那个时候,没有现在市面上充斥的电池灯,也没有哪个机构组织放烟花、花灯展,农村人就自己动手做,反正不能冷落了节日。

做面灯,是舍不得用小麦面的,一般用豆面、高粱面等杂粮,记不得是老家哪个老人说的,豆面最适合做面灯,因为密实,油不会渗出来。最普通的做法是用一个面团,先揉成圆柱体,然后用拇指在中间按,一边按一边转,一个中间凹的面灯就做出来了,然后在灯沿上再捏出一圈凹下去的槽,既为美观,也可以防止灯里的油溢出。有人为了美观,还会搓一条细细的龙,沿着“碗口”盘着,多少显得奢侈了。

蒸出来的面灯,趁热,把早准备好的裹着棉花的麦秸秆插到灯碗中,只等着正月十五晚上点了。

豆面高粱面不值钱,可以做很多物什,家里人口掰着指头算,谁是什么生肖,就做一个什么动物。生肖里的动物,除了龙之外,都是乡下人日日见到的,想做什么,随手一捏,粗朴灵动。人口多的一家,三代同堂,竟然占全了十二生肖,从老鼠到猪,一一做好,摆在院子里,那叫一个气派。无论做了什么动物,一定要在动物的背上留下一个碗装的凹凼,当然是盛油的。

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所以不管家里人有没有属龙的,面龙都是必做的。我在山西、山西、山东,甚至河北,都见过和皖北一样的风俗,过年或者正月十五,家家都要做面龙,盘成一团,瞪着黑豆做的眼睛,嘴里还衔着一片红纸,或者一枚铜钱。而且,这盘龙一定是要放在供桌正中间的。

此外,谁家有什么愿望,也可以在这个时节通过面塑的形式许下。家里养猪的,就做一头大肥猪,再做十几只小猪仔拱在它身下;希望有孩子的,甚至有人干脆用面做成一男一女两个娃娃,花花绿绿的,憨态可掬,可是,怎么吃下去呢?有点文化的,就做青蛙,取青蛙产籽多的意思。小时候,一直弄不明白,又没有谁属青蛙,干嘛做那么个丑东西。

十五那天,天还没黑,家里的孩子就忍不住了,吵着要点灯。家长们平时再精细,这个时候,都会把油拿出来。当然不是麻油,太贵。一般就是豆油、菜籽油,棉油,这些东西大都是自家地里收的,不稀罕。

油拿来了,往面灯里倒上半碗,在每个人对应的生肖里倒上半碗,孩子们捧着自己的面灯,大呼小叫地跑出门去炫耀。大人们没了那份激动,把点好的面灯一间屋子一间屋子地摆放,然后,就站在门口,看孩子们在微弱灯光映衬下的笑脸,大人也就笑了。

我们那个时候,咋那么多孩子呀。每个孩子端着一盏灯,一家家底串门子,再出来的时候,就把那家人的孩子也勾了出来。队伍越来越庞大,灯越来越多,一个村子处处流淌着灯火,大树下,小河边,屋山头,牛圈旁,都是灯。大人们撵着让我们把每个角落都要用灯照一下,说照了就不会被蝎子蛰。

跑了几圈,人就饿了。我们从面灯的底部揪下一团塞到嘴里,豆面其实一点都不难吃,很香呢。不知不觉地,面灯能吃的地方都吃了,就剩下中间那个面碗。不知哪个孩子带头,把薄薄的面碗放到了河面,微风一吹,面灯晃晃悠悠往河中间漂,其他的孩子也效仿着,一个灯下河,两个灯下河,很快,河面上星光璀璨,满河的灯火啊。

大人们也扔掉了矜持,纷纷赶过来,站在河边看,指指点点地辨认哪一盏是自己孩子灯,心里暗暗算计自己孩子的灯能亮多长时间,要是谁家的灯先灭掉,或者沉入河底,多少有些不太光彩,说明你家放的油少嘛,不是抠门就是家里没油。

现在,最偏远的农村,也有各种塑料的装着电池的灯了,五颜六色的,什么形状的都有,好看得很,谁家还费神费力地做粗蠢的面灯呢?

难怪,大家都感慨,现如今,年味淡了。

(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