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夫妻肺片到底是什么做的

头条号签约作者:蒲铁牛

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省会设在成都府。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1日,成都成为四川省会。

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裁四川省临时委员会,置四川省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财政等4厅,刘文辉为四川省首任省主席。1934年11月,刘湘到南京拜见蒋介石。蒋、刘双方互相利用,达成合作条件。1934年12月,蒋介石宣布改组四川省政府,任命刘湘为四川省主席和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并授权刘湘撤销各个军阀的“防区”,统一指挥川军,统一四川军政。拨给刘湘500万元的“剿赤”经费,批准刘湘发行“四川善后公债”7000万元。刘湘则同意开放四川门户,允许中央军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行营“参谋团”率“别动队”入川。蒋介石多年的收复四川的梦想得以实现。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成都

1935年,刘湘开始着手统一四川的行政,财政和军政。为了加快四川的统一步伐,促使地方“中央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防区,与地方政权脱离关系。刘湘作为主席,带头打破防区制,将军民两政分开,使军阀与地方政权脱离关系,从而使军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为川政改革开辟了道路。

随后刘湘统一币制,又对田赋进行改革。币制的统一结束了四川历史上各派军阀乱开银行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四川日后经济的发展。而将田赋改为一年一征,采取一税制,废除各种苛捐杂税之后,四川人民的生活日趋稳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沿海沿江各类工矿企业、高等学校和文化团体纷纷内迁至四川,成都成为中国大后方。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于1937年迁至成都北较场,一直到国民党败退出大大陆前没再变更校址长达11年,除短训班外,有10期学员毕业于成都。

夫妻肺片

又如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及畜牧兽医系于1938年前后分别迁到成都华西坝,华西坝后被称为大后方之“天堂”,香港大学医学院也于抗战时期迁于成都正府街办学,上海光华大学迁于外西光华村,成为现在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

大批学生的涌入,带动了消费,也给成都的老百姓带来了若干的就业机会。各大学校的周边,各种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冒出,一遍欣欣向荣。

尽管如此,但实际上当时的学生大多数并不富裕,消费不起大鱼大肉,只有能力享受一些简单快捷且价格不贵的小吃,因此,物美价廉的卤菜和凉拌菜成了当时是最受欢迎的食品。郭朝华和张田政夫妇就在那时开了一间小摊,因为资金有限,没钱进货,平常只卖一些凉拌小菜。一日郭朝华经过一家大饭庄的后巷,看到一些动物内脏如牛杂碎肺片等被扔掉,他觉得很可惜,于是就在那堆积的内脏堆中翻翻拣拣,挑选一些自己觉得还能吃的,清理干净后上锅煮熟,一开始也食之无味,后来用了自己凉拌小菜的配方,又根据内脏食材的特性,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炮制出一道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软糯爽滑,脆筋柔糜的菜式。

书法家赵蕴玉题的字

这道菜式正式推出后,价格便宜,味道好,颇受欢迎。由于他们夫妻共同制作经营,选用的食材又是牛肉铺的边角废料,所以人们开始将这道菜称之为“夫妻废片”。 但夫妻俩觉得“废片”中的“废”字不好,考虑到菜里面有牛肺片,便将名字改成“夫妻肺片”。 于是,夫妻肺片在川菜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后来,郭氏夫妇发觉牛肺的口感不好,就取消了牛肺,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主料,进行卤制,而后切片,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辅料制成红油浇在上面,其制作更加精细。很快,夫妻肺片就在众多的卤菜中脱颖而出。而郭氏夫妇也靠这道菜赚得了第一桶金。

小赚一把后,郭氏夫妇舍弃小摊,在成都半边桥开店出售,店名正式取名为“夫妻肺片”,牌匾为金字黑底,由书法家赵蕴玉亲题。又几经变迁,该店迁至闹市街的提督西街,扩大了经营规模,增添了牛肉面等品种,食客不光是可以品尝肺片,还有面食充饥。从此,夫妻肺片在川菜中抢得一席之地,并一路高歌,从街头小巷奔向大雅之堂,由街边小吃上升到世界名菜。2017年5月,美国《GQ》杂志发布了餐饮品赏大师BrettMartin最新出炉的“美国2017餐饮排行榜”,位于休斯敦的PepperTwins双椒川菜馆的招牌凉菜“夫妻肺片”荣登榜首,被评选为“年度开胃菜”(Appetizer of the Year)。这道菜的英文名被翻译成“史密斯夫妇”(Mr and Mrs Smith)。

锅盔灌肺片

但是,夫妻肺片并没有肺片,就像鱼香肉丝没有鱼一样,总让人感觉名不符实。而真正用肺制作的名菜,当属西藏的炸灌肺和新疆的面肺子。

炸灌肺和面肺子都起源于宋朝时期的灌肺。宋朝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作坊》里提到一种吃食叫“灌肺”,注者说:灌肺为东京(今开封)市肆名菜,南宋临安(今杭州)市场上,又有“香洪肺”、“香辣渡肺”等品。以猪肺或羊肺,用核桃仁、松子仁、杏仁等多种配料灌制而成。

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也多处记载“灌肺”。其“荤素从食店”说:及沿门歌叫熟食:肉、炙鸭、鹅、熟羊、鸡鸭等类,及羊血、灌肺、撺粉、科头、应千市食,就门供卖,可以应仓卒之需。其“铺席”说:寿慈宫前熟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其“夜市”说:又有担架子卖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羹、腊肉、细粉科头、姜虾、海蛰、清汁田螺羹、羊血汤、胡齑、海蛰、螺头齑、齑面等,各有叫声。

西藏炸灌肺

以上著述,证明灌肺在宋代是一种名吃,尤其在北宋时期的首都开封和南宋时期的首都杭州,更为盛行。而走到元代,灌肺的魅力依然不减。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聚珍异馔》中有灌肺的做法:羊肺一个,韭六斤取汁,面二斤打糊,酥油半斤,胡椒二两,生姜汁二合,用盐调匀,灌肺煮熟,用汁浇食之。

稍晚一点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中说得更清楚:“羊肺带心一具,洗干净如玉叶。用生姜六两,取自然汁,如无,以干姜代之;麻泥(芝麻酱)、杏仁(杏仁泥)共一盏;白面三两、豆粉二两、熟油二两,一处拌匀,入盐、肉汁,看肺大小用之,灌满煮熟。”

到了明代,灌肺开始走下坡路,但依稀还有人记得,明代的《本草纲目》就有这样的记载:用羊肺一具,洗净,以杏仁、柿霜、真豆粉、真酥各一两,白蜜二两,和匀灌肺中,白水煮食之。

发展至今,生活水平与古代发生了天壤之别,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动物的肺部极不卫生,大多不敢食用,因此,灌肺慢慢追不上生活的步伐,几近淹没,好在还有西藏的藏族和新疆的维吾尔族保留并改良了这一工艺。

酸辣面肺子

西藏“炸灌肺”的制作方法先要吹肺,用新鲜猪肺或者羊肺从喉头吹气,边吹边用手拍打,使之扩张,再将适量的食盐、草果粉、辣椒面和蒜泥用温开水调成乳状,用汤匙从喉头灌入肺内,边灌、边抖、边吹气,边拍打,约需重复5-6次方能灌满。灌满后用麻线扎紧喉管,挂在火塘高处干燥,2-3月后即可,食用时先煮后炸,加上芫荽、芝麻油(或熟菜油)、酱油、醋、葱花和姜末等佐料。其特点色泽淡褐,外酥脆里软,味道香美,食而不腻。炸灌肺可以长时间保存。

维吾尔族人把“灌肺”叫“面肺子”。每到逢年过节家家宰羊时,都要将羊肺留下来做“面肺子”。其制法大体如下:反复用水灌入羊肺,以洗净血污,然后将粉面子(马铃薯制成的淀粉)加入洋葱末、盐及适量的菜油调成薄糊,再从气管处灌入羊肺中,且边灌边拍,使之灌满,然后用绳子扎紧气管口,将肺下入锅中,与羊肉块同煮,煮熟后切成块,蘸醋、辣椒粉及蒜泥之类的调味品食之。其口味咸香软糯,风味十分独特。

香辣面肺子

因为夫妻肺片用的食材没有真正的肺,所以和灌肺并没有可比性。无论夫妻肺片还是灌肺,都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凝结。若硬要从口感上分个胜负,于我个人而言,湖南和四川的口味比较接近,我是湖南人,所以更喜欢没有肺的夫妻肺片。

其实,单就猪肺的做法来说,今天我要强烈向您推荐辣炒猪肺。将猪肺反复灌水,边灌边拍,直至洗白,然后改刀切片冷水下锅焯水,捞起后放入清水中揉搓,水变浑浊后再换清水,直至洗净,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换水七八次。接着放入锅中将水分炒干,放油、姜片、八角、桂皮将肺片爆炒至金黄色,再放干青红辣椒、柑橘叶、盐、料酒、鸡精等翻炒,最后放蒜苗炒至断生后起锅装盘。这个要趁热享用,此时此刻,若有农家自酿的米酒相佐,纵是天塌下来,也仍要嚼一口肺片,再眯着眼睛吞一口米酒,怡然自得,那顾得了许多。

不信,您试上一试。

辣炒猪肺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老照片:刘湘治下的四川,三十年代的成都生活》

来源:旧影阁

《川菜中的史密斯夫妇——夫妻肺片》

来源:趣观历史

《古籍里记载的美食“灌肺”,现在哪里能吃到?》

来源:闲聊名著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