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蒲城各乡镇逢会赶集日期

作者:王兵舰

爷爷是蒲城县首屈一指的兽医,每天到各村去给牲口看病。爷爷只给马、骡、驴、牛这些大牲口看病,猪呀羊呀的病不看。八十年代以前,几千年来大牲口都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也是农民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所以,爷爷的手艺在农村非常重要,也非常吃香。解放前,爷爷被别人家接去看病,年轻时候是走,后来就骑马或者骡子,我家都有。解放后,自从我记事起,就看见爷爷是骑自行车出诊。爷爷早期骑的是一辆英国三枪牌自行车,后来,有了国产的永久牌自行车,就一直骑这一辆永久二八自行车。车架中间的三角形空档挂一个三角形的褡裢布车兜,车兜中间有隔层,两面都可以装东西。爷爷看病用的行头都装在车兜里。爷爷骑自行车的技术很差,而且只会从后面大蹁腿上车,不会从前面上。我小的时候,爷爷去兴镇总带着我,我坐在大梁上,趴在车把上,一会儿就睡着了。兴镇到村里十里路,骑自行车二三十分钟就到了。可是我一会就睡着了。到了村城门口,腿压麻了,一下自行车就摊在地上。

兴镇年前会

按照习俗,每一个镇店每十天轮两个会,也就是两个集日。其他地方说“赶集”,蒲城人说“上会”,这个“会”不是开会,人们只会说,不会写。到了广东以后,才知道怎么写。广东人把集叫“圩”,读音“会”。广东话与蒲城话很多读音是一样的,广东话更多地保留了古汉语读音和语义。这种现象是不是当年秦始皇开发岭南,留下几十万秦军,又迁移了许多百姓到岭南有关?蒲城县城关镇是每个月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逢会,兴镇是初四、初八、十四、十八、二十四、二十八逢会,其他镇也是这样错开轮流。小董村传统上属于蒲城西乡,人们习惯上兴镇会,县城会比较少去。这个习惯与远近有关,因为过去交通不便,有自行车的人家也不多,那时候自行车算是家庭重要财产。城里人娶媳妇讲究“三转一响”四大件,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收音机。农村人娶媳妇能买起一辆自行车的家庭也不多。人们走街上县全凭步行,拿东西也是手提担挑。农村有一种装东西的口袋,叫“捎马子”,是用粗棉绳织成的褡裢布,缝成四五尺长、一尺半宽的口袋,在口袋的中部单面开一个一尺多长的口子。搭在肩上,就是上会的人惯常使用的家什。自行车普及以后,上县城会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上会的老人

兴镇一年到头最热闹的会是腊八会,腊八会的规模超出了一般会的概念,也超出了一个镇的范围。兴镇自古是渭北第一大镇,镇上本来就有许多山西人开的商号,繁华程度仅次于蒲城县城,比有的小县城还要热闹。在旧社会,每逢腊八会,南北各路客商,包括外省的客商,甚至蒙古的客商都来赶会做生意。解放后,政府把腊八会变成农村物资交流大会,连续十六天,从初八一直到二十三过小年为止。

到了腊八会,一条长长的街道,从东门到西门,从一天门到南门外,满街都是人,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一街两行都是卖年货的。进入腊月,兴镇街的会,爷爷是一会都不落。从腊月初四会开始,爷爷就给自行车货架上放一个捎马子,到街上买过年的吃食。腊月二十四以前,主要是买白菜。陕西的大白菜跟别的地方的白菜不一样。等白菜长出十几片叶子,就把白菜叶子一片迭一片包在一起,白菜里面的叶子长出来了,长大了,把外面的叶子撑得很紧。把快收割的白菜用马莲叶捆起来,顶上还要压一块大土块,让白菜长得更瓷实一点。深秋初冬时节把白菜砍了,一个有十几斤。白菜水份多,怕冻,街上卖白菜的人都用被子盖着。爷爷每会都要买两三个大白菜,一进家门,就喊我把白菜放到炕上。过年前差不多要买二十多个大白菜。腊月二十四会,爷爷就买莲菜。富平县的莲菜好,九个眼,吃起来脆、甜、丝少。一般人家里过年吃的凉菜是白菜萝卜,我们家是用白菜、胡萝卜凉菜和莲菜片凉菜招待来拜年的亲戚的。猪肉买十几斤,冻在那里,等大年除夕早上煮肉。这些东西都是爷爷用捎马子驮回来的。

兴镇传统木板画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了天,腊月二十四会就要请新的灶王爷。兴镇街卖灶王爷神像的摊子一般都在街中心地段一天门一带。灶王爷神像是木版画,套色印,红色、绿色、黄色、黑色套印,不会很复杂。也有人在腊八会上就把新灶王爷请回家的。二十八会是最后一个会,穷人到了这时才不得不上镇上来买过年必用的东西,事情忙的人前几个会没有时间来,今天也不得不来。所以,虽然是岁末年底,街上人还是很多。卖灶王爷神像的人比较着急,今天是最后的机会,卖不出去,就砸在手里了。一年里再也没有机会了,到来年,纸变色,也卖不出去了。卖灶王爷神像的人不停地大喊:“灶火爷跳崖(读nai)了!灶火爷跳崖了!”意思是没有人请,灶王爷急得跳崖了,提醒大家赶紧把灶王爷请回家,除夕晚上敬。

会上的交易区域是分片的。正街只有一条,从东门到西门,平常日子只有街道两旁台阶上面的店铺和饭馆在做生意。到了上会的日子,一街两行都是临时摊贩,卖蔬菜、农具、小孩猫娃鞋和老虎帽等零碎。还有一个画摊子,一个大大的中堂,已经裱好了,中间画的是穿清朝官服的夫妇坐在那里,头部是空的。有顾客来了,把他先人的照片拿来,画匠把头像填在空着的头部,就成了他家的祖宗影轴子了。平常日子把先人影轴子卷起来收藏好,只有到了家里举行婚丧大事和大年除夕才请出来,敬上。现在,这个画影轴子的技术还有市场,而且市场很大,几乎家家都做。我也做了一个,祖父母和父母两代先人在一幅影轴子上,服饰改成现代的了。制作技术现代化了,把照片用电脑合成,电脑喷涂打印。

小吃摊

逢会的时候,兴镇街道两旁的摊子有几个特色。十几个卖豆腐的,都是小董村的豆腐摊子。小董村历史传统就是熬糖做豆腐,用糖渣和豆腐渣养猪。旧社会,满村跑猪,村里人戏称“猪屎巷”。小董村副业搞得好,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富裕村。有十几个凉粉担子,全是街东五里的南阜村人。南阜村传统是卖凉粉,当地的顺口溜“南阜人,没良(凉)心,十冬腊月卖凉粉”。南阜人的凉粉有挖挖凉粉和坨坨凉粉,坨坨凉粉是用碗做的,一坨一坨,像碗那么大,但是比较薄,泡在水桶里面。有人要吃,摊主捞起一块,托在左手,右手拿刀,很麻溜地切成条,调上盐、醋、油泼辣子、芥末,五分钱一碟,食客坐在凉粉担子边上的矮矮的长条板凳上吃。挖挖凉粉是用盆做的,像脸盆那么大的一坨,扣在木盘里,用一把专用的凉粉挖挖转圈一挖,长长的、像筷子一样粗的一络凉粉条就成了。挖凉粉的动作很优雅,像舞蹈一样。挖一圈,抓到盘子里,再挖一圈,这一圈靠中心,比较少,最后,在中间直着一挖,一盘挖挖凉粉就好了。照样调上调料,酸、辣、爽,是挖挖凉粉的味道特色。如果就上两个烧饼,就是一顿饭。我在兰州工作时,进市里也是这样两毛钱吃顿饭。在双城门的市场上一毛钱一碗凉粉,一毛钱买两个烧饼,经济实惠,因为那时候一个月才三十多块钱工资。

街上还有一道用凉粉做的美食,炒粉。这是把凉粉切成一公分见方的块,平底锅(鏊子)烧热,放大油,油温起来后放豆酱,炒香,倒入切好的凉粉,炒一会。有食客来,两毛钱一碟。这种炒粉在烟台、北京都有,但是没有蒲城县的好吃。现在回老家,也要吃一碟炒粉,但是,意味索然,没有儿时的味道了。分析其原因,第一,不是用大油,而是用清油;第二,不是用豆酱,而是用酱油,当然没有那么香了。问卖炒粉的,为什么不用大油和豆酱,他说那样炒,洗锅费劲。炒素菜,用大油最香,香港人讲究吃猪油捞饭,那是非常香的。“捞”在广东省话是“拌”的意思,猪油捞饭就是用猪油拌大米饭。客家话里面“腌”也是拌的意思,客家早餐吃“腌面”,用猪油拌热干面。在西北人的观念里面,植物油之中胡麻油最香,其次是菜籽油,花生油和葵花油、玉米油都不香。

兴镇小吃

街上卖腊汁牛肉的是回民。这些回民基本是解放前逃荒过来的河南人,同治三年关中大乱,陕西基本没有回民了。鸡蛋很便宜,爷爷喜欢吃鸡蛋,一块钱二十个,经常在街上买。卖甜甘蔗的并不是南方的黑皮甘蔗,而是当地种的“甜桃秫”,一种像高粱杆的植物,小孩子叫“甜杆杆”。在三年困难时期,没有什么好吃的,用糖精做糕点,只有一点甜味,油少,比较硬,没有糕点的酥香。人们开玩笑说,“支车脚子(车轱辘)的羊角酥、打破头的鸡蛋糕”。街上做生意的人有办法,发明了一种甜食“枣糕”,五毛钱一碟。这是用红苕加一点红枣,煮烂了,捣成一大坨,像晶糕一样。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位老师的口头禅是“糟糕”,同学们就在下面悄悄地记,老师说一声“糟糕”,同学们就记五毛钱,看看老师一堂课说了多少钱的“枣糕”。

泥哨子

各地卖玩具的都来赶腊八会。泥娃娃最普遍,一捏娃娃肚子,娃娃就会“嗯啊嗯啊”地叫。用油纸做的一种吹气玩具,头上粘一支彩色鸡翎子,尾上有一截细竹棍做的咪咪,一吹就伸展成一尺多长,不吹,就卷回来。伸展和回卷都会发出“咪——”的叫声。用一截木管做手枪,用自行车辐条做弹簧,子弹是包着炸药的纸泡。把弹簧掰回来,一个跟扳机连在一体的钩子勾住,纸泡放在槽前,一勾扳机,啪的一声很响的枪响。记得这把非常简陋的手枪是一块钱一把,条件稍好一点的家长都会给孩子买一把,算是给孩子特殊的过年礼物。我用自己攒的钱请表哥帮我买了一把,跟村里娃娃们玩了个不亦乐乎。有一种玻璃玩具,叫“琉璃咯嘣”,后边是一截一揸长的细管,前头是一个直径大约五六公分的半球形的泡,最前端是平的。这种玩具吹制时难度是很大的,其他部分比较厚,只有平的部分很薄。把细管噙在嘴上,轻轻地一吹一吸,玻璃泡平的部分就“咯嘣咯嘣”响。这个玩具有风险,小孩子吸气大了,玻璃破了,会吸到气管里。

琉璃咯嘣

街道上当然少不了耍活摊子,套圈的,打靶的,有时候还有耍猴的。打靶的是气枪,子弹是钉子,钉子尾部有一寸长的四条毛线做稳定器,也起到堵死枪管,使得射击时不跑气,钉子射出去有力。靶子是大约三米外的一块木板,上面有几个巴掌大的圆靶子,靶子上有圆圈。射中了,靶子弹下来砸到纸炮,发出枪响。二分钱打一枪,打中了,有奖励,可以多打几枪,据说摊主故意把准星调偏,十次打不中一次。

有人提一个木盘,木盘的提梁上有一个转盘,转盘上以半径线分成一些三角形的区域,涂上颜色。这些三角形的区域有宽有窄,代表不同的奖品,这些奖品就放在木盘里。转盘中间有一根指针,玩的人把转盘转一下,然后转盘就靠惯性自由转动。待转盘停下来了,看指针指在哪一个格子,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品。转盘格子的宽窄划分很有讲究,许多比较宽的格子是空白的,指针指在空白的地方没有奖品。有奖品的格子都比较窄,奖品价值越高格子越窄。奖品也都是几分钱的糖果之类。这种游戏还有一种玩法,木盘的一边提梁内侧有一个转盘,另一个提梁上有一个眼,外侧一个竹片起到弹簧作用。玩的人把竹片支起,把一根针塞在眼里,摊主转动转盘,玩的人一扣扳机,针射到转盘上。射中哪一格,就兑现哪一格。当然,中奖的少之又少。

牲口市场

骡马市在南门外,不能在街里,牲口会拉屎撒尿,搞得又脏又臭,只能在南门外一个大空场进行交易。早年间大牲口都是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在交易会上有收税的桌子。牛马这些大牲口的价值比较高,不能公开喊价。市场上有撮合生意的经纪人,习惯上把经纪人叫“牙子”,经纪行也叫“牙行”。牙子熟悉各类牲口的市场价格,也能看出来牲口几岁了和身体强壮情况。经过牙子做交易,在某种意义上说,牙子要对交易的牲口质量担保,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不会有人请了。那时候大牲口都是干农活用的,买头有病的或者年纪大了的,回去不能干活,就亏大了。我们生产队曾经贪便宜买了一头牛,身体很强壮,但是有皮肤病,满身是疮疤,是我二大给治好的。牲口的年纪是看牙口,牛马骡驴都是草食动物,年纪越大,槽牙磨得越平。有经验的牙子掰开牲口的嘴,一看槽牙磨损程度就能判断牲口几岁了。听说有给牲口槽牙做假的,就是把槽牙中间打磨深一点,冒充青口。

牲口交易捏价码

大牲口市场上讲价钱是一种特殊的方法,不能公开说价格,靠捏指头讲价钱。牙子的右衣袖长出半尺,平时挽上去,等讲价钱的时候放下来。也有的牙子是在衣襟下面讲价钱,反正是不让第三者知道。牙子先和卖主谈价钱,卖主把右手伸进牙子的袖筒里,两个人在袖筒里捏手指头,外人只能看热闹。只见卖主说:“这数,这数”,牙子说:“不行,不行,太贵了,这数,这数”。“这数”前后顺序不同,代表不同的数位,先说的是最大数位,比如是几千,第二个就是百,第三个就是十位。具体数字别人不知道,只有他们两个知道,十个数字有十种手势。有消息说国家正在给牙子的这种特殊的交易方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牙子跟卖主讲完了,走过去和买主讲价钱,过程和方法是一样的。这种方法来回进行几次,在牙子的撮合下成交。成交以后,买卖双方不能直接过钱,就跟现在的房地产经纪人一样。买主把钱交给牙子,牙子再把钱交给卖主。这种做法给牙子吃差价留下了空间。也有不经过牙子自己谈生意的,怕牙子吃差价。牙子吃差价古已有之,是牙子的饭碗。吃差价多少就看牙子的能力了。

曾经实行过牙子发职业牌照,有牌照的牙子在市场上撮合生意是合法行为,交易成功,提取一点服务费。但是,有的牙子能力不行或者吃差价太厉害,臭了街,请的人少,上一次会也赚不到几个钱。记得我们村一个人去会上卖猪,自己直接和别人谈价钱。交易成功,一个牙子过来对他说:“给叔五毛钱。”他很奇怪:“我为啥要给你五毛钱?”那牙子说:“你不给叔五毛钱,叔吃啥?”看看,牙子要钱理直气壮。也是的,大家都不找牙子谈生意,经纪人不就失业了吗?

猪羊鸡鸭市设在兴北陈家巷堡子门外涝池旁边。这些小家畜家禽都是私人财产,价格也没有大牲口那么高,所以,讲价钱的过程就比较随便。有通过牙子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自己直接讲价钱。因为要上税,有的人就在市场外进行交易。有的人在市场上把价格谈好,交易成功,却不在市场上过钱。买卖双方商量好,假装不卖了,拉着猪回家,买主若无其事的样子跟着,到了城外才过钱。

兴镇仿古牌坊

一九六五年,爷爷让我到兴镇会上去卖一口猪娃,猪市就在姑家旁边,我和表弟两个一起去。猪不大,爷爷给定的底价是二十块钱。我们两个小孩子就打起了小算盘,卖多了,除了交给爷爷的二十块钱,剩下的就是我们两个的了。到了猪市,买壳郎猪的人还不少。壳郎猪是长到一定大,但是还没有育肥的猪。我们没有通过牙子,年纪小,也不知道背人,就那么公开大声跟人家搞价钱,没有想到有心怀不轨的人在旁边观察。我们和一个买主把生意谈成,二十二块钱成交。刚刚要去上税,一个人把我拉住,说不要交税,他二十三块钱买,到城外去过钱。他教唆我们从已经拉着猪筐往税桌走的买主那里把猪要回来,就说不卖了。我们两个听了,贪图小利,就跟人家要猪。可能是比较便宜,那个人不给,说既然买卖成了,就不能反悔。我们两个小孩子就哭。这个人比较善良,还是把猪还给了我们。我们把猪用推车推着,跟着那个答应不用上税的人往市场外走去。谁知道刚刚出了猪市,那个人就变了脸,说只给二十块钱。我们傻了,不给他,他就拉我们去税桌子,要揭发我们逃税,让税务员处罚我们。我们哭也没用,只好乖乖地把猪给了他。我们两个娃娃不懂得做生意,被坏人盯上,利用我们的贪心讹诈了我们。

花炮制造

兴镇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制造烟花爆竹。到了腊八会上,半条街都是卖烟花爆竹的,要过年了,家家在大年初一早上敬了祖先都要放鞭炮。兴南渊家堡家家户户都从事鞭炮生产。大舅是熬硝的,外婆家有一个熬硝作坊,公社化以后是给生产队熬硝。有两种富含硝的草,一种是灰条,一种是刺蓬,乡下人把这两种草拔了,在太阳下晒到半干,不能太干,太干了就完全烧掉了。用一点麦秸草引燃,把半干的灰条刺蓬堆在上面,只冒烟,不冒火。燃尽以后,留下一堆草木灰。大舅他们就用收购的草木灰熬硝。烧灰是我们小孩子给自己挣零花钱的一条财路,我到了夏天总要烧。

从我记事起,每到外婆家去,总是看见外婆和妗子坐在炕上搓炮筒。根据做鞭炮的大小,把旧报纸裁成不同宽窄长短的纸条,用粗细不同的竹签子把纸条一搓就成了炮筒,用浆糊把纸条边粘住,外面再卷一层红纸。炮筒做好了,把一头用泥堵住。炮筒晒干以后,往炮筒里灌火药。过去都是黑色火药,这是我们老祖宗的发明,一硝二磺三木炭,大舅熬硝就是制造黑色火药的。五十年代,兴镇在城东南建了一座炸药厂,这是兴镇鞭炮产业的配套工程。现在的鞭炮除了黑色火药以外还有用黄色炸药以及铝、镁、铁等各种金属粉末。过去灌火药是手工操作,把许多炮筒扎成一尺直径的捆子,一边灌,一边墩,把火药灌实。如果火药灌不实,药量不足,就会成为哑炮或者爆炸声不大的劣质品。

搓炮捻子是个细致活。炮捻子是一种薄而韧性好的专用纸,裁成只有半寸宽、一尺长的纸条。纸条一摞一摞钉在一个不大的专用工作台上面。用一根一尺半长的窄窄的竹片,竹片上靠左侧边刻一条细细的、浅浅的、长度与炮捻子一样的槽,这条槽恰好盛下做一条炮捻子的火药量。竹片的一头是把手,把手上横着刻一些浅槽。把竹片插入火药,拿出来,一刮,就只有药槽里面有火药。竹片侧放在捻子纸上,拇指指甲一刮,药槽里的火药就均匀地落到纸上,一搓,一条炮捻子就成了。妗子和外婆搓炮捻子的动作非常熟练,一会儿就搓一大把。

后面的工序就是插炮捻子,炮捻子插好以后,钉炮。钉炮是用一根专用的钉子在插好的炮捻子旁边钉一下,使炮捻子那里密封严实。钉炮很关键,钉不好,放炮不响,只是“嗤——”一声。最后是辫炮,把许多鞭炮辫成一长串,有百子头、千字头、万子头之分。

花炮

兴镇生产的烟花爆竹品种非常多,一般常见的串鞭、二踢脚当然都有。记忆深刻的有摔炮,里面是沙子和黄色炸药,把炮的一头摔在地上就响了,另一头摔不响。这种炮对小孩子来说比较安全,横着摔不会响,摔的力量不够也不会响。有一种火箭,叫“窜子”,外地叫“窜天猴”。现在的火药性能好,窜天猴做得比较小,与带有起稳定作用的细竹棍连在一起。六七十年前,兴镇生产的窜子用普通火药,比较大,像半截蜡烛。卖的时候像二踢脚一样,没有杆,放的时候要先绑上一截细麻杆。那时候蒲城种麻,做麻绳用。麻杆细、直、轻,做窜子的稳定杆很合适。每年过年,爷爷都在腊八会上买许多各种鞭炮,也买窜子。我不敢放窜子,都是二大放。小孩子捏着麻杆点火,窜子喷出来的火会烧手。大人放窜子时手指头捏着窜子的顶部,点了药捻子,引着窜子,感觉窜子的力量可以上天了,才松手。小孩子害怕,刚刚点着药捻子就松手,窜子掉在地上,到处钻。

焰火

兴镇最具特色的是花炮,也叫焰火、花火,由爆竹演变发展而成。炮药中混杂有各种矿物盐,这些矿物盐在高温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便会产生五颜六色的火花,不能燃烧的物质便产生烟雾,形成变幻无穷、色彩纷呈的图案。蒲城花炮历史悠久,始于盛唐,鼎盛于明清,属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蒲城焰火大体可分为杆火、盘火、起火三大类,尤以杆火最为奇特,为蒲城独创,兴镇是历史悠久的主产区。杆火又名“架子花”,属低空焰火,是古老焰火主要形式。施放时绑在木杆上,用“码子”自动点火燃放。分全架(九十六个杆,另加两个老杆,两盘笸篮火,共一百个)、半架(五十个杆)、一角(二十五个杆)三种。杆火又分为文武两种程子,每种程子都有不同内容。文程子有天女散花、鱼龙变化、葡萄架和金猴献桃、唐僧取经、猪八戒背媳妇、八仙过海、金蝉齐鸣、铁树开花等种种戏剧故事人物,仅猴戏就有十多种。武程子有铁树开花、文武火斗、金蜂齐鸣、武松打虎等。杆火类型有一百七八十种,千姿百态。施放时,根据情况,文武并重。杆火中的老杆是焰火的中心,杆高十米以上,有故事、图案、标语,以点明晚会主题。

清朝时,兴镇焰火生产技术已臻成熟,曾经入宫廷施放。清朝诗人张崇健观看宫廷焰火后,写下“火树银花幻似真,元宵夜朗艳阳辰,飞红无限休和象,散作人间满地春。”

渊华舫(前排右二)与友人

一九五五年,兴镇渊家堡人、蒲城县尧山中学著名物理教师渊华舫和尧山中学著名化学教师魏文涛指导兴镇用化学药品制成红、橙、蓝、紫、黄、绿、白七色烟花,使兴镇烟花大放异彩。

烟花生产在蒲城西乡的兴镇、荆姚、雷坊村一带形成一个大产业。每到重大节日,或是县城,或是兴镇中学广场都要放焰火。这种焰火很吸引人,去看的人很多,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爷爷说曾经踩死过人。害怕踩踏,爷爷从来不许我去看。焰火都是晚上放,没有大人带领,小孩子无法去看,所以,这么有名的家乡特色,我居然一次也没有看过。

蒲城烟花不但在本地享有盛誉,在国内、国际也深受欢迎。曾经先后七次赴京为共和国国庆大典表演,也曾为深圳“荔枝节”和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大庆等国内多项重大活动锦上添花。蒲城烟花还曾经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远赴法国、日本等国家表演。

2002年,蒲城杆火参加国家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受到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高度评价,获特殊贡献奖,被誉为“中华一绝”。蒲城杆火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蒲城县政府专门设一个“鞭炮管理局”,在全国是很独特的。

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了,不知道现在的兴镇变成了什么样子,兴镇的腊八会是不是仍然那么红火?(全篇完)

王兵舰教授

作者简介:

王兵舰,一九五零年出生于蒲城贾曲(现归城关镇)小董村,一九六六年毕业于蒲城县尧山中学。在动荡年代,学校停办,去兰州参加工作。在那种轻视知识,粪土科学的年代,没有放弃学习,后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担任机械技术员。一九七九年以高分考取东北大学机械学研究生,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曾经担任大学教务处长、校长助理。后到深圳担任职业技能鉴定所长和多家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退休后从事安全生产技术咨询。任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督导专家、广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专家、教授。现定居深圳,但对于故乡仍时常惦念,故乡小吃,故乡的兴镇腊八会,都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明:文中图片除部分由作者提供和本人原创,其他皆来自网络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