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找回自己最好的状态

昨天去朋友家吃饭,看着满桌子的美味,我禁不住夸赞了她几句,可没想到,她却突然哭了起来。

朋友工作能力强,人又漂亮,在我看来,那是甩我十八条街的存在。看着她伤心流泪的样子,我惊讶之余更多的是一种好奇。

然而她的回答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她说:“从小到大,我努力做到最好,但从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认可。”

为什么职场上雷厉风行,生活中却又会像个孩子呢?

其实,从心理学来看,这是我们在不同的自我状态下所展现出的不同的处事模式。

英国心理学家罗博特·戴博德在他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就给我们讲了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三种人生状态的统一体。

01 儿童自我状态

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呢?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一个人在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用童年时的情绪做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

儿童自我状态分为两种,分别是“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型儿童状态”。

那么,这两种状态都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刚出生的婴儿,本能的就会吮吸母乳,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些情感都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婴儿都是一样的,就好比红黄蓝三原色一样,这些情绪也构成了人的基本情感。

这些情感主要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如果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状态”。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会有更多的其他因素参与到原有的基本情感中来,这些基本情感就会混合为更复杂的行为模式。

这就好比是把几种红黄蓝三原色调在了一起,会形成不同的色彩的一样,我们的情绪通过组合也会变得多样化。

在这些因素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因为父母天生对我们拥有极大的控制权,所以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引起父母的不同反应。

虽然父母都很爱我们,但因为时代不同了,他们的观念和思想并不一定适合孩子,为了避免这种冲突,孩子就学会了应对的方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

孩子的这些早期的成长经历,会塑造出他的人格雏形,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复杂的行为模式,会成为人整个一生的行为核心,所以说,即便在成年后,当遇到某种特定的情形时,我们通常会有一些有小时候一样的本能反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自我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下,会体验到童年的美好,但也往往会让自己体验到过去的那种压抑感,从而学不到任何的新知识。

02 父母自我状态

什么是父母自我状态呢?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下的人,会继承父母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总是爱挑剔别人或者教育别人,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更会毫不留情的进行自我批判。

父母自我状态包括“挑剔型父母状态”和“自我批判型父母状态”两种。

那么这种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这个特点也是来自于父母,比如小时候,我们做错事了,父母总是指责我们,压制我们用他们的道德观来评价我们,因此他们的行为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比如蛤蟆的朋友老獾,总是爱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样子,当他看到蛤蟆精神恍惚,情绪低落,也不愿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的时候,就开始指责蛤蟆不思进取,并强烈要求蛤蟆辞去校董的职务, 獾的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

这件事让蛤蟆非常伤心,甚至开始不停地Diss自己。

试想一下,如果别人都像法官一样,控诉我们,给我们定罪,搞得我们像个罪犯一样,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就会自责,开始进行自我批判,甚至最终自已也会觉得自己有罪。

这就形成了“自我批判型父母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会在短时间内折磨自己,也可能会伴随我人一生,无形中给自己判上了无期徒刑。

正如书中所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如果我们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脑子里就会充满着从父母那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总是想证明给别人看,那么,我们也很难学到新的知识,遇到更好的自己。

那么,有没有一种状态既不会让我们像孩子一样感受压抑,也不让我们像父母一样过分苛责呢?

其实是有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成人自我状态”。

03 成人自我状态

罗博特﹒戴伯德在书里说:“成人自我状态”指我是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理性地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处于这种状态下时,既不会受到童年的某种情绪影响,也不会受到父母过去的言行影响,而是可以冷静的、客观的思考当下的实际状况,从而做出理性的决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成人自我状态”相对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是不是“成人自我状态”就比前两种状态更好一些呢?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看,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一种状态都对我们的生存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只不过“成人自我状态”有它相对特殊的重要性。

因为处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相对比较冷静,那么我们往往擅于倾听别人,评估自己,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大脑充分地调动, 从而让自己更加更智慧。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状态下,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学到更多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进入到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呢?

其实所有的感受,最终都缘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其他人或许会影响我们,也许会想方设法地说服我们,但最终做决定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拥有自主权。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04 总结

罗博特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同时拥“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三种状态是始终是一个统一体,你选择了哪一种状态作为主导,就会拥有哪一种生活。生活有时候确实很难,所以我们应该练就出强大的自我意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