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手工寄居蟹

吃蟹的文化由来已久,早在周代,蟹就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美味佳肴。“蟹八件”这套食蟹餐具曾经有所耳闻,但亲眼见到手工打制出来的不是在哪家名店,而是在一位百姓家中。

双塔街道第四联合工作站辖区居民康兴祥退休后开始回忆复原蟹八件。现在他已经做不动了,还剩四五套自己手工打造的蟹八件摆在柜子里,却鲜有人问津。

1935年康兴祥出生在苏州,小时候家住平桥直街。家旁有一家名叫“丁顺昌”的铜匠铺,最初学铜匠手艺就是跟着这家店的店主,也就是自己的义父。1946年,11岁的康兴祥在义父的推荐下,在长春巷一家翻砂作坊当学徒。所谓翻砂,据康兴祥介绍,就是用来做如汤婆子、脚炉、帐勾等日用金属器件的工艺,这些铜质生活用品精细加工前都需要经过翻砂。

浇铸好各种铜器毛坯后,康兴祥还要负责将它们送到各个铜器店。记得有一家铜器店,原位于观前街松鹤楼对面,三开间那么大,好几次将货送到那里时,康兴祥都会看到蟹八件。

“我第一次看到蟹八件的时候欢喜得不得了,这个东西实在是精致。”康兴祥默默地将让它们的形状记在了心里。

据资料记载,明代最初发明食蟹餐具的人名叫漕书,一开始为了方便吃蟹,他创造了锤、刀、钳三种工具来对付螃蟹坚硬的外壳,后来渐渐演变为八件。

蟹八件花样如此之多,是文人墨客、官宦富商把品蟹当成了风雅情趣之事。《红楼梦》中有一段对吃蟹乐趣的生动描写。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摆开了一场热热闹闹的螃蟹宴,吃法是清蒸,王熙凤想给薛姨妈剥蟹,而薛姨妈说道:“我自己掰着吃香甜,不用人让。”可见吃蟹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但曹雪芹未写怎么剔蟹,不知用的可是“蟹八件”?

2004年左右,他偶然看到《新民晚报》副刊的一篇文章上看到,有位东南亚老华侨特地回国想买套蟹八件,但找遍苏州依然没能如愿。康兴祥感到十分惋惜,便下决心要把蟹八件给复原出来。

康兴祥也不是专做蟹八件的师傅,只是在做学徒和之后的工作经历都与铜器以及其他金属零件打交道。建国后,康兴祥进入苏州医疗器械厂工作,做过镊子、剪刀一类的工具,恰巧,蟹八件里也有这些类似的器具。因此,他做起蟹八件来更能得心应手些。

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一般的食客可能是用不来这套餐具的。康兴祥介绍说,把煮熟的螃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圆头剪剪下螃蟹的两个大螯和八条蟹脚,然后用腰圆锤绕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配以长柄斧撬开蟹肚,再灵活运用镊、叉、锤取出蟹肉、蟹黄、蟹膏细细蘸料品尝。

据康兴祥说,自中国解放后直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蟹八件几乎消失在世人眼中,原因不便细说,大概就是因为兵荒马乱的年代,文人雅士的那套东西实在无法享用了。

这几十年的时间,康兴祥再也没见过蟹八件,说起复原,只得靠回忆。“我根据年轻时见到的蟹八件样式画了些草图,买了铜料和工具在家研究制作。”康兴祥家中电脑桌抽屉里放的全是钳子、矬子等工具。在阳台们的右手边还有一个工作台。小小的房间,有三分之一的空间都交给了曾经的蟹八件。

制作蟹八件的工序较为复杂,费神费力,除了打孔、抛光环节需要借助电动机械,其他都靠纯手工打造,做好一套蟹八件至少要花整整一周时间。

2006年左右,康兴祥成功复原出蟹八件后曾轰动一时,许多人慕名前来,订购一些作为馈赠佳品,甚至连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贝聿铭先生的侄女也觉得这东西的手工艺十分精巧。

热度过后,康兴祥的家门口变得门可罗雀。“蟹八件虽然工艺性强,但是在吃蟹时几乎没人会拿这个用,自从复原成功轰动过后就没有人来过。而且我因为年纪打了,不做蟹八件已经三四年。苏州现在卖的蟹八件都是机器生产的了。

满抽屉的工具有的已经生锈或蒙上了灰尘,那张老书桌现在也已空置。抬头看见房内墙上还挂着的“大康兴祥”注册商标认证和“蟹八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康兴祥从心底里热爱这门手艺,只是时常惋惜已经消失的手工蟹八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